人类的求知欲总是让我们探索这个星球上最极端的东西。自然界中“最大”、“最小”、“最重”、“最快”等主题最有趣。
人们也乐于做出个评比,来选出哪些是自然界当中的“天字第一号”。今天我就带大家来探秘谁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
人类的求知欲望总是驱使着我们去探知这个星球上最极端的事物,自然界中“最大”、“最小”、“最重”、“最快”等话题最为被人津津乐道。人们也乐于做出个评比,来选出哪些是自然界当中的“天字第一号”。今天我就带大家来探秘谁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
打开搜搜引擎,输入关键词“世界上最毒的蛇”,恐怕你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答案。 Hydrophis belcheri贝氏海蛇 (贝尔彻海蛇) 和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内陆太攀蛇,国内外诸多网站及书籍都分别有称其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那么这两种蛇又该如何才能分出个高下呢?
想要知道谁是世界上最毒的蛇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最毒”是怎样评选出来的。这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毒理学上关于毒性强度的实验及统计。
表示毒性强度的统计量有多种,例如绝对致死量(LD100)、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致死浓度(LC50)、最小致死量(MLD)和最大耐受量(LD0)等。通常半数致死量(LD50)及相应置信区间是作为剂量-反应模型得出的最常用的统计量,因为其最敏感也最具有代表性(S曲线的近直线部分,正态分布的中间部分)。需要说明的是,LD/LC后面的数字应为下角标。
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 LD50)指的是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最少毒物/药物剂量,通常用药物致死剂量的对数值表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是能导致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所以LD50的数值越小,其毒性越大,即毒性与LD50数值呈反比。实验动物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所以LD50的数值也是相对于小鼠的。
通常用在测定蛇毒LD50的接毒途径有皮下注射(SC)、静脉注射(IV)、肌肉注射(IM或IC)和腹腔注射(IP)四种。这其中,皮下注射的结果最接近于蛇咬伤的真实情况,故成为最常用的接毒途径。 现在划重点!同一毒物,同一剂量,如接触途径不同,则引起的毒性反应也不同。有鉴于此,在说明某种毒物的剂量时,也必须同时说明接毒途径。因此,不同接毒途径测得的LD50数值是不可以横向对比的。
理解了以上解释之后,下面我们来正式认识一下两位候选者。
1.内陆太攀蛇 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首先要介绍的是大名鼎鼎的内陆太攀蛇 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2011 Tom Charlton via.
内陆太攀蛇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人迹罕至的内陆地区, 体型较大,平均全长可达2米,最大记录可达2.5米。 体色黄棕色或橄榄棕色等;背鳞前缘呈深褐色或黑色,连缀成斑驳的横纹;腹面黄色散以褐色斑。非常有意思的是,内陆太攀蛇头部颜色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寒冷的季节,头部颜色会变深,呈深褐色或黑褐色等以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在温暖的季节,头部颜色会变为橄榄黄色,以避免吸收过多的热量,这种体色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在太攀蛇属的另外两种中也有体现。
内陆太攀蛇的头部颜色在夏季会变浅 via.
内陆太攀蛇分布图 via.
内陆太攀蛇在野生状态下几乎只以小型啮齿动物为食,尤其是Rattus villosissimus占了它绝大部分食谱。它们是高效的鼠类杀手, 常常穿梭在鼠道及地面龟裂的缝隙中寻找猎物的踪迹, 毒液也演化得对哺乳动物更佳有效,它们在捕食的时候不会像其他蛇那样注射毒液后松口,强烈的毒液几乎可以使猎物立即丧命。经推算,如果有人被内陆太攀蛇咬伤,那么留给他的时间不超过45分钟。好在它们生存在人迹罕至的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再加上其性情较为温和、羞怯,故极少发生咬伤事故,至今也没有报告过被这种蛇咬伤的致死记录。最近的一起咬伤事故发生在2012年,一位17岁的少年被他非法饲养的内陆太攀蛇咬伤,好在澳大利亚处理蛇伤经验丰富,在最短时间内注射完多价抗蛇毒血清后这个幸运的熊孩子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这种小老鼠是内陆太攀蛇的主要捕食对象。via.Rattus villosissimus
2.贝氏海蛇 Hydrophis belcheri
下面来简单介绍下贝氏海蛇 Hydrophis belcheri ,为什么说简单呢?因为对于它的介绍实在是太少了。这样讲吧,网络上及各种书籍中能够搜到的疑似贝氏海蛇照片不超过5张,在Google和Bing搜索出的照片绝大多数都是扁尾海蛇属 Laticauda的物种。目前能够确定的照片仅有下面这张贝氏海蛇的正模标本照。
贝氏海蛇 Hydrophis belcheri 正模标本照
贝氏海蛇栖息于新几内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域,体色呈灰色,背面约有60道深色横纹,中段背鳞34行,全长约1米左右。种加词belcheri 的词源来自于正模标本的发现者 爱德华 贝尔彻爵士 Sir Edward Belcher。
很久以前我们就从电视、书籍上听说海蛇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类,因为在海水中猎物一旦逃脱便无法再靠气味寻觅到它,所以海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猎物毙命,这就要演化出比陆地上蛇类更为剧烈的毒液。好在海蛇的前沟牙比较短小,张口角度也较陆生的眼镜蛇科小得多,加之温顺的性格也较少有伤人报告。
用数据说话
现在即将揭晓谜底啦!先来看一下两种蛇的LD50数值。
内陆太攀蛇在皮下注射的LD50为 0.025 mg/kg,排毒量约为 44.0-110.0mg。
贝氏海蛇在肌肉注射的LD50为 0.155 mg/kg
之前提到了,LD50数值越小毒性越大,但是必须要进行同样接毒途径的横向比对。贝氏海蛇目前仅有肌肉注射下的LD50无法与内陆太攀蛇的皮下注射数值进行横向对比,那就让贝氏海蛇先于别的蛇类做一个对比。Aipysurus laevis光滑剑尾海蛇 的肌肉注射LD50为 0.09 mg/kg;Hydrophis melanosoma黑环海蛇的肌肉注射LD50为 0.082 mg/kg,单比较这两种的毒性便已超过了贝氏海蛇,所以“世界第一毒蛇”的宝座贝氏海蛇肯定是坐不下去了。再让光滑剑尾海蛇、黑环海蛇与内陆太攀蛇对比一下皮下注射的LD50, 光滑剑尾海蛇在皮下注射的LD50为 0.264 mg/kg;黑环海蛇 皮下注射的LD50为 0.111 mg/kg,均与内陆太攀蛇 0.025 mg/kg的数据有较大差距。由此看来贝氏海蛇非但不是世界上最毒的蛇,在海蛇当中的毒性排行也排不上号,那么它是如何“篡位”的呢?
其实是一部科普书引起的乌龙,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在90年代曾经出版过一套名叫“Smithsonian Answer Book”的动物科普图书,书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解释了很多关于动物的问题。其中蛇类那册的作者忽视了接毒途径不同LD50数值也会不同的情况,错误地称贝氏海蛇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发行量较大,这个“乌龙”便越传越广,甚至还差点将内陆太攀蛇挤下“世界最毒蛇”的宝座。所以啊!年轻人不要听风就是雨,报道上出了偏差是要负责任的!
就是这本引起“乌龙”的科普书 via.
最后还是用那句名言作为结束语——“所有毒蛇都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