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央广军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王庙
中央光网11月12日在通往国宾护卫队训练场的营地围墙上,官兵平均每半个月更换一次戴手套的“手套墙”,使其毛、洞、汗和血都褪色,手套墙对面被染成了“手套墙”
执行任务 贾娟摄
帅,不仅仅是一道“风景”
在首都北京,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威武壮观的场面:每当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进行国事访问,从首都国际机场到钓鱼台国宾馆、从国宾馆到人民大会堂的大路上,在疾驰的国宾车队前方和两侧,都排列着整齐威武的白色摩托车方阵。一队威武高大、身着帅气礼兵服,脚登锃亮乌黑的齐膝马靴,头戴白色护卫头盔的小伙子驾驶着乳白色摩托车,呈倒“V”字队形,紧紧地护卫着国宾车队,如影随形……他们就是担负国宾摩托护卫任务的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七支队国宾护卫队的官兵。
他们被称为“行进中的仪仗队”“行军路上的风景线”“中国军人的明信片”……然而所有的帅气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耍帅”。国宾护卫队队长王雷,从小就向往这种“帅气”,1999年,十岁的王雷在电视机前看阅兵的时候,他就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参加阅兵啊?”从小接触部队的他,军人情结根深蒂固,2015年“9·3阅兵”当他驾驶着摩托车驶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说,值了!过去八个月训练的苦和累全都值了!
轮胎墙 王苗摄
苦!这是每名国宾护卫队员最初“尝”到的味道
夏天,室外温度四十度,战士们训练的时候衣服基本是湿透的,头盔里都在往下滴汗水。冬天零下十多度的时候,他们练推车五公里,汗水把身上的衣服也都打湿了。这么多年他们一直都这样,他们练出了“三铁”精神,铁心跟党,铁骑当先,铁骨铮铮。
他们平时的训练到底有多苦?国宾护卫队技师方书建说起来满脸心疼,他说:“他们是怎么练成的?正常的轮胎寿命,骑行要两到三年,跑三到四万公里。但是他们训练的时候,两天,两天轮胎就磨坏了。一车队形变两车队形,特别惊险,特别难,他们一步步练过来,独木桥训练,独木桥宽才20厘米,轮胎18厘米,刚开始我都觉得不可能,搞不好就掉下去,车速大概是十公里,摩托车骑快了是可以的,慢了就不行,但是他们练出来了。高速行驶中的队形变换,难度是非常大的。真正去骑了你会体会到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胆量和勇气。”
2015年9月3日,武警国宾护卫队员护卫抗战老战士车队率先通过天安门。李光印摄
国宾护卫队的战士们都亲切地称方书建为方哥,他是生产国宾护卫队专用摩托车的厂家派过来随队保障维修的工程师,今年是43岁的方书建在国宾护卫队的第五年,用他的话说,他是“不穿军装的军人”,之所以这么形容自己,都源于平时战士们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体重从175斤到130斤,他每天与战士们同作息,同“战斗”,有勤务的时候,还经常早起两小时去检查车辆。这份工作,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确保车辆能正常使用,降低故障,他和另外一名技师,会在每台车执行勤务之前反反复复检查。
清晨5点,队员们在训练场集合,即将展开一天的训练。王双战摄
累,但从不放弃
国宾护卫队的每名队员,都会为自己执勤的摩托车起一个认为有意义的名字,19岁的上等兵代海涛,给自己的爱车起名叫“dream”,当兵两年来,他已经参加了三个国家、九场护卫任务。护卫队的荣誉和光环背后,是每天不停地刻苦训练。1991年的田耀宇班长,在国宾护卫队已经第五年了,刚开始的时候甚至打过退堂鼓,“练s杆的时候,我们开展一个科目,同时进行,教练会给你定标准,到时候会考核你,如果你过了就去下一个科目,如果不合格就继续在这个科目里练习,我们是第一梯队,在进行到s杆的时候,考核没过,当时心情很不好,从第一梯队掉到第二梯队。其他战友都去了下一个科目,当时想着算了不练了,想自暴自弃,后来回头看看后面还有一大批人在追,我就想着人家在努力我为什么不继续,后来人家休息我还练,一点点练习,这样就过了。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然就不懂得来之不易了。”
这支部队从成立之初到目前起,就是外交事业上的一个亮点。国宾护卫队恢复的五年来,随着护卫场次和护卫对象的增多,随着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的提升,在国家繁荣昌盛的过程中,国宾护卫队是直接的见证者,完成任务的次数比上一代护卫队,同比高了三分之一,在外交的地位和政治实力上,他们见证了国家的巨变;他们骑的摩托,见证了国家工业的巨变,以前骑的都是外国摩托,现在骑的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摩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和工业都在巨变。
这支由平均年龄24岁的小伙子组成的队伍,正像田耀宇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帅,体现在为国宾事业付出,为外交的大局事业做出的贡献上。”
训练一周就磨损一双手套。石玉涛摄
展示良好形象。李光印摄
手套墙 王苗摄
中队官兵训练之余合影留念。石玉涛摄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