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区胃肠炎(EG)是一种罕见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嗜酸区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疾病,受影响的胃肠道和侵犯程度不同,临床表现程度也不同。

迄今已有百余篇文献报道,大部分是以单个病例或者病例系列的形式报道,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等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了系统综述,在线发表于近期的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上。

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为大家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

已有的病例报道认为 EG 可见于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以 30~40 岁男性最为多见。Guajardo 等报道在美国EG 的发病率为 2.5/10 万,男女比例为 1.2:1。Kinoshita 等报道日本 EG 的发病率是美国的 5.5 倍,男女比例为 1.2:1。然而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生理学

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盲肠和阑尾,并参与了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见于多种炎症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和主要碱性蛋白(MBP),进一步参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

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诊断为「组织学嗜酸性胃炎」:1. 胃活检显示平均密度>127 个嗜酸性粒细胞/mm2(或>30 个嗜酸性粒细胞/高倍视野),至少 5 个独立高倍视野;2. 没有已知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寄生虫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疾病)。

分类及临床表现

EG 根据累及位置及累及深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和十二指肠,也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许多患者曾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或者食物/花粉过敏等病史。EG 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且多种多样,其中腹痛、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些儿童及成人甚至可以表现为生长迟延或停滞、青春期推迟、停经等。

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胃肠壁的深度,Klein 等将其分为 3 型:

1. 黏膜为主型:最常见,以黏膜及黏膜下浸润为主,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出血、贫血、蛋白丢失性肠病、吸收不良以及体重减轻。

2. 肌层为主型:较常见,以浸润肌层为主,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肠道或幽门梗阻,胃和十二指肠是最易受累的部位。

3. 浆膜为主型:最少见,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性浸润遍及消化道壁全层,到达浆膜层。嗜酸性粒细胞性腹水为此型的特征性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浆膜为主型预后相对较好,没有持续的慢性病程,相反,黏膜为主型主要表现为慢性病程,肌层为主型则较易复发。

尚有其他较少见的临床表现,如继发于 EG 的胰腺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十二指肠造成胰管堵塞或壶腹部/壶腹周围的水肿、纤维化及变形)、急性肠梗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多数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PPI 效果不佳)、十二指肠穿孔(需紧急外科治疗)、膀胱炎、肝功能障碍等。

诊断

准确的诊断需要典型的消化道症状,同时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排除引起嗜酸粒细胞增高的其他疾病,如寄生虫感染、药物副作用、炎症性肠病、结缔组织病、淋巴组织增生等。因此,病史、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学结果有助于 EG 的诊断。

1. 实验室检查

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 EG 的诊断提供了有用的线索,但对于诊断及评估疾病活动性并不可靠。较常用的皮肤点刺试验阳性以及血浆 IgE 水平的增高见于部分 EG 患者,但同样见于寄生虫感染或者食物过敏的患者。因此血浆 IgE 水平、放射变应性吸附法以及较常用的皮肤点刺试验不是 EG 的特异性指标。

有研究表明 EG 患者粪便 ECP、血浆 ECP、EDN 水平较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患者增高。有报道称 2 型巨球蛋白在 92.8% 的 EG 患者中增高,为 EG 的诊断提供了的线索。

2. 影像学及内镜检查

2/3 的患者影像学表现多变且无特异性。黏膜为主型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弥漫或局部黏膜增厚,还包括息肉、溃疡以及胃肠腔狭窄。胃肠腔的狭窄、梗阻、坚硬或动力障碍等多见于肌层为主型。而腹水多见于浆膜为主型。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往往浸润多层,以上影像学表现常常共存。

半数患者内镜下表现正常,最常见的胃十二指肠异常表现是黏膜红斑,其他表现还包括黏膜充血、增厚、质脆、粗糙、白斑、表浅溃疡或小结节等。有研究报道内镜下相对正常或者影像学表现正常的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以上提到的黏膜病变并没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因此,强烈建议对异常及相对正常的黏膜进行多点活检,特别是在十二指肠降部。

如果浸润集中于黏膜下层或者浆膜层,活检往往为阴性。若临床表现或影像学高度怀疑 EG,可行全层活检。

治疗

对于 EG,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目前的治疗主要基于已有的病例报道,主要有饮食治疗、激素治疗或其他药物治疗。如果存在穿孔或梗阻,需要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有研究推荐首先避免接触过敏原,无效则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和系统性用药)。

1. 饮食疗法

推荐剔除饮食、元素饮食。剔除饮食目前主要是经验疗法,首先剔除最常见的 6 种食物过敏原(牛奶、大豆、鸡蛋、小麦、花生/坚果、海鲜/鱼类)。元素饮食旨在去除所有存在过敏蛋白的饮食,也有报道去除氨基酸的元素饮食治疗有效;但花费贵、口味差、饮食限制过多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

2. 药物治疗

对于浆膜为主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最佳。应用较多的是强的松、布地奈德。

强的松(0.5~1 mg/kg)应用在 2~14 天内可获得显著的症状缓解,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强的松用量可在 2 周以上的时间内逐步减量至停用。然而激素依赖型患者在激素减量或停止后复发,需要恢复初始剂量,并以最小需要量长期维持,同时布地奈德可以作为替代疗法用于维持治疗。

许多患者使用布地奈德(9 mg/d)可达到症状缓解,但更推荐 3~6 mg/d 长期维持治疗。与强的松相比,布地奈德有相似的疗效,更好的安全性。尽管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但应重视长期应用引起的副作用。

3. 其他药物治疗

这部分治疗证据主要来自单个病例报道或小型病例系列,因此其实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仍为将来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主要有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二钠 200 mg 3/日,酮替芬 2~4 mg/d)、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 10~40 mg/d)、抗白介素-5、抗组胺药、粪菌移植等。

4. 手术治疗

肌层为主型可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造成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而表现为肠梗阻。大部分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缓解,然而临床上一部分患者是在外科手术后病理活检才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 EG,及时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对于穿孔患者,常需手术修补。为了防止并发症及疾病再发,积极随访、合适的饮食和药物治疗必不可少。

自然病程

1. 单发:单次发作,症状<6 个月;

2. 复发:至少发作 2 次,期间没有症状及活检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3. 持续病程:持续肠道症状> 6 个月,无缓解。

总结

EG 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疾病,目前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迄今,还没有标准的诊疗指南,临床鉴别诊断尤其必要。此外,虽然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但其长期应用所致的严重副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EG 的流行病学及病生机制,完善诊疗标准,评估最佳治疗方案,验证其自然病程。

举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