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大多数人对凹陷的乌龟也比较反问,包括M记在内,对他的了解也很少,所以收集了相关资料,和大家一起了解了神秘的凹陷乌龟。(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凹甲陆龟
学名:Manouria impressa,俗名麒麟陆龟
是热带及亚热带的陆龟科凹甲陆龟属的爬行动物。
凹甲陆龟是东南亚原生陆龟种,亚洲第一大陆龟(靴脚陆龟)是它的同属近亲。
但学者们认为凹甲陆龟更接近该属的原始物种的特征。
体态特征
麒麟陆龟前额有对称的大鳞片,前额鳞2对,背甲的边缘呈强烈锯齿状,背甲中央凹陷,故得名凹甲陆龟。
背甲颜色:黄棕色打底,伴有黑色放射纹,随着龟只成长,颜色会变得黯淡;
很鲜明的锯齿状的裙甲
腹甲呈黄棕色,同样有少许黑色放射纹。
成年体长:背甲23-30公分。
▲图:Leong Tzi Ming
头部的俯视图,独特的细长刺齿甲片,有保护头部的作用。
▲图:Leong Tzi Ming
前肢长着坚硬的细长鳞片,略显霸气!
凹甲陆龟的头部为黄色至奶油色,鼻子呈粉红色,
雄性龟的头部颜色较暗。
雄龟的体型较修长,尾巴相对较细长,泄殖孔距腹甲较远;雌龟体型则较圆,尾巴粗且短,泄殖孔距腹甲较近。
一般雌性龟比雄性体型要大。
栖息地分布
▲图:Leong Tzi Ming
凹甲陆龟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向南至马来西亚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西、云南、湖南等地。
虽然它的首选栖息地是未知数,但有一些共识是山地和山脉高地,认为是居住在常绿森林和竹丛中的。
据国外动物学者调查发现:凹甲陆龟多生活于海拔2200米左右的山林。
生活习性
▲图:Leong Tzi Ming
关于凹甲的野外习性考察资料甚少,生活区域有月桂属的植物、蕨类植物、杜鹃花、菌类植物等。日常以野草,水果,菌菇类食物为主。
凹甲陆龟只出现在相当高的丘陵、斜坡,且离水源较远的地方,依赖于露水或雨淋的植被来补充水份,大多时间会躲在森林地表的叶子下面。雨季时,众多的凹甲会爬出饮水。据此判断,它们不太喜欢过热、过于潮湿或干燥的环境。
小结:凹甲陆龟对环境的要求还是比较苛刻的。
凹甲的繁殖
▲图:James Buskirk
每年的五、六月是凹甲陆龟的繁殖季,配合当地的雨季,它们一窝能产10来个蛋,也算是高产的陆龟。
雌龟有护蛋行为,下完蛋,会在坑上覆盖着一堆叶子和一些松散的土壤,以免被蜥蜴等捕食者把蛋吃了。
尴尬的保护现状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
凹甲陆龟在中国的现存野生数量极为稀少。
由于大量砍伐原始森林,破坏了凹甲陆龟赖以生存的家园;又由于凹甲陆龟龟板是药材以及人们贪食其鲜肉而过度的猎捕,使稀少的凹甲陆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人工饲养凹甲陆龟难吗?
▲图:Leong Tzi Ming
人工饲养凹甲很难,开始它们表现的非常胆小,易受到惊吓,通常1-3个月内大部分会拒食而亡,当诱食成功后它们又会表现出极佳的食欲,大胆很多,会追逐饲养者手中的食物。
但很不幸,大多在饲养1-2年而且感觉状态很好的时候暴毙。
目前有种说法是凹甲陆龟原生地为高海拔地区,长期的高原生活,导致龟心脏出现了适应当地高原地区的形态,心脏低频跳动跟高输出量以维持高海拔低压环境所需要的供血量,
经科学解剖发现,凹甲陆龟心脏心肌组织比其他陆龟,水龟要肥厚得多,肥厚的心肌组织就是高海拔地区环境适应的证明,但是凹甲陆龟一到低海拔地区,心脏的高输出量使到心脏压力增高,多数凹甲陆龟都能短时间挺过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肥厚的心脏,高血压的影响,会导致它们到了低海拔地区后,心房肥大,时间长久泵功能衰竭,导致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开始出现消化功能混乱,出现不消化拒食等症状。
一般个体的凹甲陆龟在心脏变化到衰竭,大概是一年到二年时间,和大量的下山凹甲死亡时间吻合,只有极少数出生在较低海拔的山间峡谷的个体,能在下山后适应环境,或者一些四川等高海拔地区可以养殖凹甲陆龟成功。
目前国内有龟友买到带蛋的雌性凹甲陆龟,也有幸运孵化成功的案例,但不代表适合大量人工繁殖并推向龟宠市场,凹甲陆龟的生活环境并不是普通饲养者所能满足的。
美国A.T.C陆龟繁育场的凹甲苗子
▼
▲图:A.T.C
用心的环境布置
▲图:A.T.C
根据凹甲的生活习性,他们布置了许多植物作为遮敝。
▲图:A.T.C
日常食物有各种蔬菜瓜果,菇类植物是给的最多的。
看来它们很喜欢把自己埋了。
饲养建议
▲图:Turtle Conservancy
不建议普通龟类爱好者饲养凹甲陆龟,综上所述,该物种所需的饲养环境远比一般陆龟要苛刻得多,被无情滥捕的龟经历了长途暴力运输,在体能及心理上有不可想象的创伤,哪怕是能幸运地活着到玩家手里,也多是拒食而终!
后记:
虽然凹甲陆龟是我国的原生陆龟种,但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这些年来,在大众的眼里,见得最多的无非是鳄龟或是巴西龟,均是外来入侵物种,却总被一些人无知放生,破坏生态环境。
关于凹甲的物种资料,远不止以上所述的,更多的还有待学者们探究。
珍惜本土物种,不要在某一天它已经灭绝后,而我们还来不及认真了解它时,只留一声叹息,一句可惜!
图&资料:网络
编:M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