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通过测量体温预测发病情况可靠吗?
多高的体温正常?
这是基本知识。
但很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医生都未能更新知识。一直以来,医学界根据19世纪的研究认为人的体温上限制是37℃。考虑测量误差,习惯定在37.2°作为体温上限。然而这是错误的。
1992年医学界对这一问题展开更大规模的详尽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原划定的发热体温线需修改。
目前已知,人体测得的体温数据会被如下因素影响:
- 昼夜波动;
- 成年女性的月经周期;
- 生病康复后的体温调定波动;
- 不同状态的体温有明显差别。比如进食后、运动后;
- 测量方法、测量部位的影响---腋温、耳鼓膜温度的变异率太高,不宜做确诊。
- 年龄段的影响,比如婴儿、幼儿的体温要更高;老年人体温更低
要更新知识!
基于上述理由,分别讨论正常的体温:
1,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线
以下标准为口腔测定的体温。直肠温度一般比口腔温度高0.6℃。
早上 37.2°,≥37.3° 可视为异常
下午 37.7°,≥37.8° 可视为异常
女性在排卵前的上午体温偏低,排卵后升高约0.6°。
餐后的体温会偏高。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是否需要避免餐后测体温。
老年人的基础体温偏低,因此他们出现疾病后更易为低热,而不常见高热。
注意上午、下午的体温差异
2,发热疾病康复期的体温
普通人一天的体温波动幅度约0.5°,但发热性疾病的康复期,体温可以有1°左右的波动。因此习惯上康复期38.3°以内都算正常。
3,婴儿和幼儿的体温
以下为直肠测定;其他测定方式不准确,或者不安全。
3个月内婴儿,≥38° 可视为异常。
3个月~36个月内幼儿,≥38° 可视为异常(有明确的病灶,比如感冒等)。
3个月~36个月内幼儿,≥39° 可视为异常(无明确的病灶)。
其他年龄段以口腔测定为准,同成年人。如有基础疾病则另外考虑体温标准(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
小朋友体温、普通成年人、老人的体温有差异
4,不建议过分依靠体温来预测疾病
因为体温测定的可靠性问题,单独看体温来预测疾病是不可靠的。
说到底,疾病诊疗要靠的是多信息的综合;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抓住要点。
单独靠体温不能预测疾病
二,发热后,该如何处理?
小于3个月的小朋友发热应立即找医生看诊,而不是家长自己在家处理。
发热是机体杀死细菌、病毒的自然反应。所以,发热通常来说对身体没有明显损害。不过发热导致身体不舒服,所以,我们需要治疗的是两点:
- 导致发热的病因;
- 发热导致的不舒服。
记住,发热本身是可以不理睬。
处理细节上要牢记:
1,不要根据体温去用退热药。而是根据症状用药。
比如有畏冷、头痛、酸痛、乏力、精神萎靡不振,那就要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同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药物二选一)
如果没有不舒服,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睡能跑能跳,没什么不舒服。那就不需要退热药。当然,发热还是需要多补充水。
2,切忌把体温下降作为治疗目标。
我们治疗的是症状,而不是体温。39°高温,如没有症状,可以不用治疗。如果体温38°且有不舒服,那就要用药缓解症状。
治疗的是疾病,是症状,而不是体温。 所以不建议频繁测体温,反对根据体温来用药!
记住,是治疗疾病,不是治疗体温!
3,观察发热者的状态很重要!
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尿量、皮肤等。呼吸明显增快、呼吸困难、尿量显著减少,皮肤失去弹性、皮肤湿冷等是报警信号,要重视起来。
4,发热的病因很重要。
除了对症治疗外,寻找发热病因是关键。
5,避免让人不舒服的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看似安全,但可能带来不舒服。带来不舒服的物理降温是不应当的。
一般来说,没有怕冷、寒战时,可让人处于凉爽环境、解开衣服利于散热。这相对舒服。而其他物理降温方法让人不舒服。所以,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并不是正确的发热处理方式。
如果有怕冷、寒战,那么应避免物理降温,因为这时会让人不舒服。
医生治疗疾病,不治疗化验单、检验单
参考资料:
1,Uptodate临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