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捕获的千岛哲罗鲑鱼成语。
图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官网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境内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流经川西高原等地后,于四川乐山市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因大渡河水电资源丰富,目前在大渡河上游及支流已经建成了龚嘴、铜街子等多个大中型水电站。
2018年5月2日,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政府官网发布消息称,由四川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脚木足河巴拉电站项目在通过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在内的一系列审查后正式开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815553万元,总装机容量74.6万千瓦,预计2022年12月全面竣工。
原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巴拉电站环评批复文件中明确指出,“巴拉水电站所在的大渡河源头河段,是川陕哲罗鲑的重要栖息生境,工程建设将淹没库区2处川陕哲罗鲑产卵场,对厂房尾水下游2处川陕哲罗鲑产卵场会产生一定干扰,川陕哲罗鲑适宜产卵生境将进一步被压缩”。
环保志愿者向上游新闻记者(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表示,他们认为巴拉电站的兴建,将会对以足木足河为栖息地的“水中大熊猫”川陕哲罗鲑以及其它珍稀鱼类造成严重影响,巴拉电站环评报告中要求的增殖放养、规划栖息地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上游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众多水电站的修建,对大渡河中包括国家级保护鱼类川陕哲罗鲑、四川省省级保护鱼类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中华鮡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如何平衡发展和保护生态多样性两方面,是当前水电建设中面临的巨大考验。[!--em]
水下视频观测到的川陕哲罗鲑幼鱼。图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官网
大渡河上游“水中大熊猫”最后的家园
川陕哲罗鲑属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又称四川哲罗鲑、布氏哲罗鲑、虎嘉鱼等,四川当地称其为猫鱼。川陕哲罗鲑主要分布流经四川、陕西和青海省的河流中,由于人为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破坏了川陕哲罗鲑生境、产卵场等,其自然资源量和分布区显著下降,已经消失在了最初发现它的岷江都江堰段等传统分布地。
国内现有的研究表明,川陕哲罗鲑是冰川期残存在内陆少有的冷水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栖息在海拔700—1000米的山麓溪流中,多为两侧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含氧量高、水温较低的水域。川陕哲罗鲑先后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等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吴金明博士对川陕哲罗鲑有长期研究,他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川陕哲罗鲑的珍贵之处在于数量的稀少和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川陕哲罗鲑是性情凶猛的食肉性鱼类,最长可长到2米,它是河流或溪流生态系统中的典型的高级捕食者,如陆地生态系统的老虎、豹子等,它种群的衰退就意味着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环保志愿者邵文杰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2018年8月底,他偶然得知了巴拉水电站的兴建,而在巴拉电站的环评报告中明确指出,水电站的库区将淹没极危物种川陕哲罗鲑的两处产卵地。邵文杰担心的是,截流的大渡河水将同时淹没两处产卵场,就等于让在浅水流域产卵、生育的川陕哲罗鲑失去最后的家园,“濒临灭绝的水中大熊猫,最后家园即将被水电站毁掉。”
邵文杰和他的同伴在今年9月曾探访过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市日部乡的巴拉水电站建设现场。他们从阿坝州首府马尔康出发后发现,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已开始进场建设,坝址周围的树木、山体已被初步的清理,截流和发电用的导流洞已经初具规模,现代化的工程部基地、平坦好走的专用公路,让日部乡这个深山里的小镇现代化了不少。
在前往巴拉水电站的路上,邵文杰一行发现大渡河的几条支流上,依靠丰沛的水量建起了电站,他们认为这对川陕哲罗鲑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上游新闻注意到,在巴拉水电站附近的大渡河边,有数个水电建设单位设立的川陕哲罗鲑放生点。
邵文杰解释说,这是水电建设单位为弥补水电建设对川陕哲罗鲑等鱼类造成等影响,进行“增殖放流”的地方,目的是希望通过人为影响,增加这一珍稀鱼类在大渡河流域的种群数量,“人工繁殖需要捕获亲鱼,野外都要灭绝了,又怎么人工增殖?”[!--em]
断崖式消失的川陕哲罗鲑栖息地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茹辉军、李云峰等人撰写的《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与栖息地特展研究》一文显示,川陕哲罗鲑在岷江上游、大渡河上游及支流的可能分布区,已经多年难觅踪迹,自1950年到2012年的60多年间,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栖息地损失率高达91.4%。
中国水产科学院茹辉军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丧失率呈断崖式下降,这跟川陕哲罗鲑对栖息地的要求严格有关。川陕哲罗鲑属于高山冷水肉食性鱼类,其整个生活史,对环境的要求不尽相同,但都十分苛刻。川陕哲罗鲑喜欢水深较深,水流湍急,水质清澈且透明,河床底质通常为粗砂和砾石,河道宽窄变化,河流形态滩潭相间的河段。川陕哲罗鲑在产卵的时候,水温需要在4度到10度之间。产卵期间,成鱼会做短距离洄游,通长会从干流上溯到支流产卵,洄游通道需要畅通无阻。幼鱼受游泳能力和食物类型的限制,适宜其栖息的流速,河宽水深要比成鱼更小。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他曾在《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水坝对河流生物带来的影响。
谢平认为,拦河筑坝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坝区以及上下游的水文特性,包括洪水脉冲模式、泥沙过程、水温过程等,这会影响河床冲刷及江(河)湖关系等,进而可能显著改变栖息于其中的水生动植物群落,这种改变对一些高度依赖河流连续统一体或江湖复合系统的水生动物来说,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大渡河上游水利工程的兴建,对该河段川陕哲罗鲑的生存环境影响不言自明。
造成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丧失分布区缩小的最主要原因除流域水电开发导致的适宜生境条件的消失外,沿河河道采砂、道路修建等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破坏也广泛存在。中国水产科学院2015年的研究表明,河道内无序地开采沙石,堵塞、淤积河道。据调查,马尔康市境内多达101个采砂及加工点广泛分布于梭磨河、脚木足河、绰斯甲河和茶堡河四条流域内。同时,沿河道路修建的增多,大量的泥、石倾倒入河道时有发生,这些导致川陕哲罗鲑栖息场所必需的生境条件变化或破坏,川陕哲罗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也致使其资源量锐减,趋于濒危。
自1998年之后,川陕哲罗鲑就像灭绝了一样,人们几乎没有再从野外看到它的踪影。
据媒体报道,2012年9月,陕西太白县太白河镇兴隆村农民何光胜在汉江上游的支流太白河发现19尾疑似濒危的珍稀鱼类“川陕哲罗鲑”成鱼,太白县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站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鉴定。通过鉴定确认,太白河捕获的19 尾样本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川陕哲罗鲑”,是近20年来在全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批群体,也是在陕西绝迹15年后的再次发现。科学家基于这次发现,人工繁育了2000条幼鱼。[!--em]
大渡河上游设立的川陕哲罗鲑放生点。图片/邵文杰
巴拉电站的人工繁殖放流措施
因水电建设等人为活动,对包括川陕哲罗鲑在内的重点保护鱼类造成的影响,巴拉电站的建设方也作出努力,希望将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巴拉电站的建设方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首先想到的是对川陕哲罗鲑进行人工繁殖。2014年该公司称,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移养驯化已获成功,并在陕西太白河流域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这对扭转川陕哲罗鲑频临灭绝的现状、开展川陕哲罗鲑资源增殖及种群恢复带来希望”。
2017年7月,四川省农科院宣布,他们在马尔康市成功人工繁殖了川陕哲罗鲑。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巴拉电站在申报项目及后期环评阶段,因川陕哲罗鲑等鱼类的保护问题,曾拖延了长达近10年的时间。
2015年9月1日,《大渡河上游鱼类栖息地生境保护总体规划报告》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15]188号”文件的同意批复。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官网上介绍,大渡河流域规划及环评报告,将川陕哲罗鲑人工繁殖放流成功作为脚木足河流域电站开发的前置条件,“无疑为流域电站开发设置了一道瓶颈,若按此要求,将严重推迟电站开发进程”。
在2015年的相关资料中,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表示,他们创造性的提出“栖息地保护同时开展替代川陕哲罗鲑人工繁殖放流成功”的方案,“通过积极的咨询、沟通,该方案获得了环保部及环保、渔业专家的认同,提出可行的栖息地保护实施方案,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为推动脚木足河流域巴拉、达维电站建设,在开展川陕哲罗鲑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渡河上游川陕哲罗鲑等鱼类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的研究,并于2015年7月由四川省环保厅、四川省农业厅和四川省能源局联合上报至四川省政府,2015年9月1日获得批复。
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认为,前述《规划报告》的批复,突破了巴拉、达维电站建设的环评前置条件,为电站项目环评审查通过扫清了障碍,“也为电站核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环保部在2017年1月公布的巴拉电站的环评批复文件中明确指出,电站建设方要编制《大渡河上游鱼类栖息地生境保护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未经四川省环保厅批准不得实施截流。除了在异地规划适合川陕哲罗鲑生存的栖息地保护区,原环保部的环评批复中也明确要求,电站建设方要加快推进人工增殖放流技术取得全面突破,在巴拉业主营地附近建设脚木足河鱼类增殖放流站,形成运行管理和技术能力,承担川陕哲罗鲑等珍稀鱼类繁育、保护及救护等任务,现阶段总放流规模35.12万尾/年,近期放流川陕哲罗鲑、齐口裂腹鱼等鱼类。
除了增殖放流,制定栖息地保护计划两项措施外,原环保部的批复中还规定了巴拉电站的业主方要利用升鱼机和集运鱼系统实现上、下行双向过鱼;在初期蓄水期间电站要通过生态供水洞和泄洪放空洞下泄生态流量、在鱼类产卵集中的5月至9月,每月制造一次为期10天的人造洪水过程等措施。
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在巴拉电站的《环评报告》中写道,“巴拉水电站虽然将对川陕哲罗鲑的分布和活动造成一定影响,但在规划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巴拉库区可为在保护区繁殖的川陕哲罗鲑提供索饵、育肥、越冬场所。”
2018年4月,四川省发改委正式核准脚木足河巴拉水电站项目。2018年5月2日,巴拉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em]
川陕哲罗鲑化石。 图片/周巴
水电站开发和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吴金明博士对于川陕哲罗鲑等在长江上游生活的珍稀鱼类有着多年的研究经历,他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他不了解巴拉水电站环评报告中要求的增殖放养、异地设立保护区等具体的措施,但从所了解的川陕哲罗鲑保护现状来看,这些措施的有效性需要验证。
吴金明博士介绍,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已经做过多次成功的尝试,目前能够解决授精、孵化等前期过程,但大规模的生产鱼苗并且培育至幼鱼阶段还存在技术障碍。人工增殖放流应该放流较大规格的苗种,其野外的成活率才相对有保证。所以说,通过增殖放流来实现川陕哲罗鲑保护,在技术上还有需要公关的地方,主要是大规模培育苗种的技术。
对于规划栖息地等手段,吴金明博士表示,不仅对于川陕哲罗鲑,对于其他任何种类,在环境未受损的情况下,原位保护肯定优于迁地保护。如若环境受损,在相关的减缓措施不足以满足物种生存的情况下,应该需要采取迁地保护措施,但事先应该科学评估,迁移目的地是否能满足物种的生存。迁地保护只能算是一种补救措施。
在巴拉电站正式开工后,邵文杰等环保志愿者对该电站的兴建提出了反对意见。
邵文杰对上游新闻表示,作为大渡河鱼类食物链的顶尖物种,川陕哲罗鲑对产卵生境的要求极为严格,此次电站淹没区域的玛可河是拯救川陕哲罗鲑的最后且唯一的希望,巴拉电站建设方提出的补救措施能否有作用还不得而知,川陕哲罗鲑这一极危等级的物种消亡与否,不能由这些实验性措施来决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平表示,水坝像把双刃剑,利弊都很突出,它造福人类的能力如发电、蓄水、灌溉等无与伦比,但对一些生活在河流中的物种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而且两者不可调和。
长期研究鱼类生存发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在今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规模,需要以珍稀水生动物生存安全和四大家鱼等重要渔业资源长盛不衰为前提,划出生态红线,确定开发的“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吴金明博士向上游新闻记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相关河流进行了水电开发,有比较明确的评估和预测结果能够证明生态补救措施,能够切实起到保护物种的效果的话,水电开发毫无疑问可以进行,反之则亦然。吴金明强调,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保护物种除了保护它现在的栖息地外,其他没有可选项,但发展经济的途径还有很多。
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