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鹩哥说话教材】全民保护野生动物,中国一直在路上

2020-03-20来源:民主与法制史作者:张小娜

长相酷似人的灵长类动物受到人类的喜爱。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邵春雷/摄

拒绝舌尖上的“野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刻不容缓。从“谁执法谁普法”相关执法部门开展普法活动,到教育机构教育未成年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善待动物”意识,再到各界人士身体力行,依法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中国一直在路上。

今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全国野生动物利用产业按下了“暂停键”。

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社会反思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当下,仍有人顶风作案。事实上,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除了需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外,相关执法部门还要把“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和公众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主动举报滥食野生动物行为,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执法部门:谁执法谁普法落实处

鹦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果是自己家养的鹦鹉属不属于国家野生保护动物?2019年11月14日,轰动一时的“江西鹦鹉案”二审宣判,改判邱国荣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此前,邱国荣因购买8只鹦鹉、4只鹩哥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一审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1万元。

令公众印象颇深的是,当媒体问邱国荣以后是否还会养鸟卖鸟的问题时,邱国荣表示:肯定不会了,不敢碰了。什么鸟能卖不能卖的,确实也不懂。就卖点小花、小鱼的就行了。鱼也都是卖那些普通的小鱼,别人家卖的我才卖,稀有品种都不会进了。

近些年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宰杀青蛙、麻雀,养殖鹦鹉、鹩哥等是很常见的事。不可否认,对于普通群众,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行为违法,更不知道这些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虽然普法工作已开展多年,但基层普法依旧任重道远。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数量实在庞大,体系过于繁杂,涉及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实际的普法工作中,如若单靠一个司法部门,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该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和行业普法的责任主体、主要内容、工作标准以及时限要求等。哪个部门承担什么样的普法责任,需要做些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效果,需要什么时间完成,在这份普法责任清单上都一目了然。

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林业草原、渔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而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出售、购买、利用、运输、邮递等活动中,还涉及公安、市场监督管理、交通运输、海关、邮政等主管部门。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中,又涉及兽医、卫生等主管部门。近年来,司法部一直强调上下联动,多管齐下,确保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3月3日是联合国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正值新冠肺炎防疫期间。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今年全国各地多省市执法部门都组织开展了“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以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野生动物保护成果为重点,通过公益视频展播、违法案件曝光、法律知识问答、发放倡议书、举办主题展览和科普讲座、开展“爱鸟周”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让群众知晓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内容,拒食野生动物,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良好的法治氛围。

教育机构:动物保护从学生抓起

动物和人类共同分享着同一个地球,文明、人道地对待动物本质上也与人类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

今年3月9日,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生和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百万名学生,在线观看庭审,完成了一堂“云端”生态法治教育课。

当天上午,徐州铁路运输法院利用互联网远程庭审系统,对一起非法毒杀野生动物刑事案件公开开庭审理。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徐州地区首例宣判的涉野生动物保护案件。

被告人史某将剧毒农药“呋喃丹”掺入玉米粒后撒至坟地内,毒杀鸟类63只,其中有山斑鸠48只,珠颈斑鸠1只,这49只鸟都位列于国家保护名录之中。史某犯非法狩猎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据专家介绍,以毒杀方式猎捕斑鸠,不仅破坏生态系统,而且由于被毒杀鸟类的尸体内残留药物,还会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在线看完审判后,徐州市求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董宸希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再吃野生动物了,因为野生动物的体内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病毒和细菌,人们吃下去之后,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事实上,像这样的生态普法课在全国已成常态。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教育部将保护动物、善待动物的主题教育持续贯穿始终,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而有所侧重,着力培育青少年尊重生命、关爱弱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落实“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多门课程将动物保护教育纳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关心爱护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教材有机融入相关内容,如,道德与法治教材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培育学生友爱动物观念;语文教材通过精选人与动物的人文主题和典范文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生物教材则安排学生调查身边环境中的生物,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生物与人类共享一个共同家园,应当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育部还在学生高中课程开设动物福利专题教育,集中进行动物福利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道德伦理观念,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形成补充发展。

此外,为配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教育部也正考虑在高中各学科教材编写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等工作过程中,融入友善对待动物的相关教育内容。

社会公众:拒绝舌尖上的“野味”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此前,一些食客出于猎奇、滋补、炫富等多种心态食用野生动物,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野味产业”,口服之欲让人类再次自尝苦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方普遍赞同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不过,滥食野生动物涉及猎捕、人工繁育、经营、运输等多个环节,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执法力量,难以实现全面禁止的目标,更需要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与支持。如,拒绝购买保护名录中的野生动植物工艺品;拒绝非法来源的药用野生动植物制品;拒绝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举报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和采挖受保护植物的行为。

对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王维胜进一步明确,公众应摒弃“野味”滋补、猎奇炫耀的不健康饮食观念,坚决停止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不参与乱捕乱猎、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活动;在自身坚决拒绝滥食野生动物行为的同时,也要积极劝告自己的亲人不要食用野生动物;积极配合支持打击违法食用和违法经营野生动物的执法活动。

不过,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后,公众更为关心哪些动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有没有禁食“黑名单”和可食“白名单”?即什么动物可以吃,什么动物不可以吃,如果违反规定去吃,会承担什么后果。

虽然目前并没有官方公布的“白名单”,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最新公布的决定,凡是没有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一律禁止食用,不管是不是属于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按照《决定》有关规定,捕捞鱼类等天然渔业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各方面的一致意见,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

3月4日,农业农村部紧急印发通知明确,中华鳖、乌龟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和农业农村部公告的水产新品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列表,按照水生物种管理。牛蛙也在中国水产公布的农业农村部公告的水产新品种列表中。这意味着,它们未被列入禁食野生动物名录。

此外,比较常见的家畜家禽(如猪、牛、羊、鸡、鸭、鹅等),是主要供食用的动物,依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管理。对于鸽、兔等人工养殖、利用时间长、技术成熟、人民群众已广泛接受的人工饲养的动物,决定规定,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属于家畜家禽,适用畜牧法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禁食野生动物须科学厘清边界。面对公众的困惑,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农业农村部正在和国家林草局协商,调整完善相关目录和配套规定,进一步明确禁食的范围。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