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在银川第十届中国医生协会眼科医生分会年会上,接受了安蒋清史的采访,讲述了什么是“白眼病”。
白内障听过,红眼病听过,
白眼狼见过,白化病也遇到过,
空手套白狼、空手入白刃,好像也尝试过,
今天突然杀出来一一个“白眼病”,
感觉人生又突然多了一道坎!
“白眼病”是个什么鬼?
一说眼睛不好了,许多人马上想到就是白内障、青光眼、眼底出血之类的大杀器,这些眼病属于致盲性器质性眼病。这些眼病严重影响视觉健康,但其实大约只占视觉健康问题的5%!
那另外95%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医院院长瞿佳教授在接受眼健康管家采访时提到,视觉健康问题量大面广,全球70亿人口,超过半数人口存在视觉疾患及视功能障碍,除了致盲性器质性眼病外,还有约95%的视觉不健康是因为功能性眼病,这其中包括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斜视、弱视,还包括老视、过度用眼引起视疲劳、视频终端引起的视疲劳、干眼症等等,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眼病”。这也是区别于大家印象中眼病就是眼睛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红眼病”)的认识。
“白眼病”要引起眼科关注和重视
瞿佳教授指出,眼睛主要的功能是“看”,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眼睛健康的标准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视觉健康新理念、新标准:看得清楚,看得舒服,看得持久,看得美丽!
器质性眼病如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等是眼球结构的器质性问题引起眼睛功能的异常,但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眼病仅仅是功能的问题,而没有器质性的变化,像屈光不正、屏幕引起的视疲劳、环境引起的干眼症,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几乎每个人都会接触到,所以把它们归结为功能性眼病。
“从比例上来看,现在大部分的眼科医生看的眼病是器质性的眼病,其实器质性眼病只占了很小一部分,而功能性眼病却是量大面广的,所以希望引起眼科医师、眼科工作者、视光方面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
瞿佳教授提到,老百姓也需知道眼睛视觉健康的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进行的一系列矫正、治疗、康复、预防等眼保健方面的工作。
这就意味着,对眼睛的关注从重视以往的“红眼病”之外,也要关注和重视“白眼病”,重视眼保健问题。
除此之外,各类眼科重要疾病控制(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仍然会存在视功能障碍和视力低下等问题,这些眼病状况也属于功能性眼病,而它们有望通过相应干预技术改善视功能和提升视觉质量。
“眼科”不小 其实很“大”
据瞿佳教授介绍,现在眼睛视觉最大的缺陷就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实际上这也应归为功能性眼病,如果这方面能够纳入眼科的范畴,那么眼科就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小眼科”,而是“大眼科”。
“眼睛的健康是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看得清楚、看得舒服、看得持久是我们健康的权利,生活在朦胧中是很痛苦的。像白内障的患者不去做手术就几乎等于盲人,但做了手术就基本恢复了,这是可防治的盲,还有一部分是不可治的‘盲’,如何进行低视力康复,也是恢复视觉功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又比如干眼症和视疲劳对工作、学习也都带来很多困扰,能帮助患者解决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结尾了,我们再重温一下
视觉健康新理念、新标准:
看得清楚,看得舒服,
看得持久,看得美丽!
文/ 余伊玲 梁娟
图/ Cheky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