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双白璧,王双白鸸鹋。白尺像金子一样白,白雪浴的脸。”视线李白也因对白智英的偏爱写下了《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白鹇毛白如锦,雪白的颜色令人自愧无容。白鹇在玉潭里照影,在瑶草玉树间刷毛。在清朝,白鹇鸟是五品官服的图案。
如今,稀有的白鹇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珍稀濒危物种。相信今天,绝大部分人都你不知道这种鸟的存在。而我第一次认识白鹇鸟,却是源于一支讲述白鹇鸟的舞蹈。
今年7月在昆明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上,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学生演出的舞蹈作品《灵·境》,讲述的就是哈尼族民族体系里的吉祥鸟——白鹇鸟。她们以哈尼族独特的“棕扇舞”,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飞翔、漫步等形态。表现在环境污染下,漫山遍野的棕榈树开始凋零、枯竭。大地的哭泣、撕裂,向白鹇鸟传递着沉重的讯息。白鹇鸟守护绿色家园、哈尼家园万物复苏的故事。
也正是透过这支舞蹈了解到白鹇鸟之于哈尼族的渊源。但我们今天,还能有幸见到这只灵鸟吗?
就在前几天,红河金平的林间,发现了白鹇鸟的踪迹。在金平县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工作人员通过野外安放的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的活动场景。
“这一次是我们用红外线摄像机首次拍摄到白鹇在林下活动的场景,以前我们没有使用红外线摄像机,用的是普通相机,遇到就会拍,以前拍到是2004年以前的事情了。”金平县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局高级工程师喻智勇兴奋的说。
翻阅史料:白鹇鸟头顶及下体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鸟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所以称为“哑瑞”;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故又叫“银鸡”。常年栖息于南方各省深山密林中,尤其喜欢上面枝叶茂密、地表灌木和草丛较少的环境。其体态优美流畅,羽毛华美绚丽,行动轻捷,深受哈尼族的喜爱。
哈尼族把白鹇鸟当做哈尼图腾、族徽,哈尼族人把白鹇鸟当作吉祥、幸福、安全的象征。在哈尼族徽上,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族徽图案,寄托哈尼族人美好愿望和理想,象征着哈尼族人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哈尼人认为见到白鹇鸟是好运,相信自己将有好事发生。村寨搬迁时还常抱一只小白鹇鸟来引路。
这源于一个古老的哈尼民间传说:哈尼族是迁居民族,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威胁,被迫从遥远的北方多次迁途到云南南岸的各个地区,当时哈尼头人带领族人一路南迁,爬山涉水,在广袤的森林里、大山里找寻息居地,走到哀牢山时,在山高林茂的原始森林里迷了路,族人们走不出来了,头人多次派遣身形力壮的年轻人去探路,都无功而返。头人想在这山高树深的丛林里也不适合定居,但又走不出去。一展莫愁之际,一只白鹇鸟飞来旁边的树上,“叽叽..喳喳”的歌唱,这歌声像安慰,又似幸灾乐祸。族人们对它也不感兴趣,都为迷路想办法而愁苦。可这只白鹇鸟边飞边叫,飞到一颗又一颗树上,树与树之间飞的距离也不远,飞走了又以同样的方式飞回来,反复多次。这时,头人已经注意到了这只鸟,看着鸟儿多次飞过的路线,好似一条路。头人想着白鹇鸟来带路了,又惊又喜。带着族人们跟着白鹇鸟。白鹇鸟一路歌唱一路等着哈尼族人,翻过三座大山后,果然,哈尼族人走出了原始森林。
棕扇舞
红河绿春人说:“跳起好看的棕扇舞,哈尼一样都不想。前面说到的“棕扇舞”,与白鹇鸟有关。以白鹇鸟为代表性的舞蹈“棕扇舞”。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的舞蹈。舞蹈者手执双扇,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
哈尼白鹇图腾
传说在远古迁途中,一位哈尼老人病倒在一棵大树下,病情相当严重,一只憩息在树上的白鹇鸟见了,就到处飞去寻来了草药,老人服了以后,病体痊愈。为了纪念白鹇鸟,老人用棕树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并把舞蹈传给了子孙后代。
白鹇鸟栖息于森林茂密,空气质量好的环境,金平分水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林间难得一见的白鹇鸟出现,离不开当地青山绿水的好环境。
(南方柒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