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罗得西亚背脊犬】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友谊“科学家研究很多动物都会交朋友

好朋友让你开心,让你笑。当你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会坚定地站在你这边。如果你成功了,他会为你高兴的。当你伤心失落的时候,他会鼓励你振作起来。

好朋友还能给你带来健康上的巨大益处。有几个关系密切的朋友,意味着你的生活会少几分压力,多几分快乐。人在一生中不能没有朋友。而科学研究发现,拥有友情的不仅仅是人类,在动物之间也有友情,动物也会交朋友。而且和人类一样,动物也能从与伙伴的友谊中获得好处。

动物也有“人情往来”

科学家早就知道动物之间不乏友情。比如,长期厮守在一起的灵长类动物彼此之间都非常友好,一般不会互相攻击。又比如,黑猩猩会互相分享食物,

抚慰受伤的同伴,悲悼死去的同类。不过,几十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动物的友情只发生在亲缘关系密切的个体之间,否则只能形成短暂的利益关系。事实真是如此吗?

科学家对海豚、马、狮子和黑猩猩等的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没有什么密切亲缘关系的动物之间,往往也能形成多年持续稳定的友谊。科学家观察到了许多显示动物友谊的行为,比如猴子、马和黑猩猩等动物在休息或进食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与“看对眼”的伙伴在一起。还有证据表明,一些动物即使在眼前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去帮助并非它“亲人”的动物(当然,它们日后有可能因此获得好处)。

对雌性狒狒的研究发现,雌性狒狒常为别的雌性狒狒理毛,而且它们为其中有的狒狒理毛的时间明显更多,

它们也更愿意为刚给它们提供过帮助的伙伴理毛。对它们来说,为同伴理毛占据觅食或休息的时间是它们付出的“前期成本”,在不久之后发生的打斗中,它们将有可能获得对方的友情支持。在狒狒群体中,社会等级产生了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方面的不平等,威胁和小冲突经常发生,如果拥有一两个盟友,显然好处多多。

科学家称动物之间的这种交流为“偶然的合作”,它在维持动物互相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类来说,这样的合作关系其实每天都在发生。比如,当你帮一位同事去买东西时,你可能会想,也许在以后的某个时候,你的这位同事也会帮你买东西。

朋友是你的坚强后盾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有亲缘关系的动物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合作关系,是因为这样有利于促进共有的遗传物质的传承。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大喊“救命”时,雌性狒狒可以指望其他家庭成员出手相助。在狒狒群体中,最稳固的社会关系是母女关系,其次为姐妹关系和其他雌性亲属关系,包括姑姑、侄女和表姐妹等。那么,在非亲属关系动物之间的友谊又是怎么一回事?仅仅是一种善行回报吗?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当一只雌性狒狒为另一只与之没有亲缘关系的雌性狒狒理毛并分开后,科学家向被理毛者播放事前录制的理毛者的一段“救命”呼叫声,然后观察被理毛者的反应。在对照实验中,科学家分别向其他与之有亲缘关系和没有亲缘关系的雌性狒狒播放同样的录音。结果表明,听到理毛者的“呼救声”后,最近受过其理毛之惠的雌性狒狒几乎毫无例外地立即扑向录音设备,似乎在寻找需要帮助的理毛伙伴;而最近与之有过冲突的同伴则对录音没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雌性狒狒对“亲人”的帮助不在于后者最近是否和自己有过亲近举动,而对于非亲缘关系的同类是否出手相帮,则根据以往交往的亲疏关系。可见,动物亲属间的合作关系是无条件的,而非亲属间的友谊则是建立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的。

对黑猩猩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美国密歇根大学行为生态学家约翰·米塔尼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一直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观察研究黑猩猩的行为。他发现,当雄性黑猩猩结成联盟关系时,它们会选择站在关系比较密切的并帮助过它们的黑猩猩那一边。米塔尼观察发现,在一个有着28只雄性黑猩猩的群体中,有22只没有亲缘关系的黑猩猩维持了时间最长、最密切的关系,有的黑猩猩之间的友谊超过10年。

南非动物学家艾丽莎·卡梅伦在新西兰野马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无亲缘关系的母马形成长期的合作联盟,部分原因是为了抵挡意图侵犯它们的牡马。

美国人类学家丹尼尔·鲁斯卡在其最近出版的名为《友谊:社会关系的发展、环境适应和演变》一书中指出,人类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一种进化上的优势,因为人们并不总能从他们的亲属那里得到他们所需要的。

有朋友的感觉真好

对人类而言,与朋友一起分享的时刻不仅让人放松惬意,对健康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交朋友的另外一个好处。那么,动物也能从交朋友中获得类似的好处吗?

虽然很难弄明白动物为什么会帮助“他人”,但科学家们还是在努力探讨其中的奥秘。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是,寻找与动物的各种社会交往行为有关的荷尔蒙,以期发现这类激素在促进社交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催产素是在分娩和哺乳期分泌的一种荷尔蒙,而研究证明,催产素还具有促进如草原田鼠等动物群体间的社会联系的作用——它能促使产生放松和幸福的感觉,并有助于产生信任感,促进慷慨行为。

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科学家迈克尔·普拉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对一群恒河猴进行研究,他们训练猴子们学习将电脑屏幕上的图形与奖励行为联系在一起。结果发现,如果让猴子选择是否奖励谁或谁也不奖励时,它们多半会选择奖励与自己日常相处最多的同伴。而且,产生催产素越多的猴子,其行为越慷慨,它们甚至愿意奖励平时与自己关系并不太密切的猴子。更奇特的是,被奖励的猴子在有机会时,也更有可能给予“送礼者”以回报。

科学家下一步希望了解,给予他人奖励者是否也会产生与接受者类似的有益身心健康的体验。

动物也有“社交高手”

一些动物天生就是建立社交网络的高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学家多萝西·切尼40年来一直都在跟踪研究灵长类动物。她在其所著的一本有关狒狒社会的书中,讲述了在豹子的攻击威胁下,在狒狒群体里地位低下并失去亲人的年幼狒狒——鲁比的故事。

亲属关系是维系雌性狒狒社会支持不可缺少的,像鲁比这样地位低下并失去亲人扶持的幼年狒狒,很难获得足够的食物和其他资源。

切尼说,尽管鲁比不能像人类那样为自己建立一个“微博账户”,但它却是天生的“社交高手”,它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建立起了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交网”。比如,它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为地位较高的狒狒西尔维亚理毛,努力登上狒狒社会中较高一层的阶梯,以获得最好的食物和最舒适的休憩场所。

切尼指出,鲁比的故事说明,动物个体的个性或性情等因素在动物建立社交联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个性或性情还影响着调解纠纷或打斗的能力和意愿。切尼发现,当两只雌性狒狒为一点食物打架斗殴之后,主动出击者往往会走向对手,拥抱它,或发出表示友好的咕噜声,而这种姿态有助于让对方的情绪松弛下来,以避免“战争升级”。

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科学家迈克尔·普拉特和他的研究小组最近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项目。在波多黎各近海的一个小岛上,生活着一群自由自在的恒河猴,

总数大约为1000头的猴子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群体。普拉特的团队收集了这些猴子的血液样本,用于研究天然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还提取了它们的DNA,以便创建不同个体的基因图谱,并与已知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有关的基因信息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人员还归纳了50种不同的行为,包括表示友好亲密的行为,如为对方理毛、坐在对方的旁边等,以及表示敌意的行为,如撕咬、抓挠和追逐等。然后,将收集到的遗传基因信息与他们在野外观察到的行为结合起来,分析不同动物的“社交性”行为。普拉特说,“我们的目的是观察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哪些猴子最受欢迎,最有‘人缘’,谁与谁交了朋友,等等。”研究动物如何交朋友,将有助于发现使人类形成密切社会关系特性的起源和进化的线索。

渴望有值得信赖的朋友,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内心最深层次的需要。研究和了解动物之间的友情关系可以时时提醒我们:不管我们拥有多少金钱权势,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可以信赖的朋友,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就远不是那么美好,那么完美。

动物“好朋友”

狒狒、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在同伴之间往往会有一些非常亲密的表现,但科学家发现,在其他物种中也存在着这种亲密的“好朋友”关系。即便不同物种中也存在着不可思议的动物友谊故事。

在巴厘岛上,一只孤独的短尾猕猴精心地照料着一只小流浪猫,

这是一只年轻的雄性猕猴,它会帮小猫理毛,拥抱它,用鼻子表示爱抚,

小猫也一直非常开心地跟随在这只短尾猕猴的身边。

在一所动物中心,一只名叫托奎的6个月大的小灰狗和一头名叫史莱克的小猫头鹰结下了奇特的友谊。

海豚为交配形成联盟关系,雄性海豚往往结伴而行去接近雌性海豚。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在海面并排遨游,还不时地互相摩挲对方的胸鳍。

大象的母女关系和姐妹关系可以一直维持几十年之久。

研究表明,当没有“亲人”在身边时,没有亲缘关系的“好朋友”也足以成为它们在大象社会群体中的支持力量。

小猪仔波林走失迷了路,正不知所措时,罗得西亚脊背犬卡蒂发现了它,将它带回去像自己的小狗仔一样地照料它。几天后,波林回到了母亲那里,但卡蒂与波林看到对方时,仍然会像以前一样亲热,用鼻子互相爱抚。

鬣狗具有敏感发现“第三方”关系的能力。研究表明,与和平相处的时候相比,斑点鬣狗在打斗之后更容易向“情敌”发起攻击。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