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基本理论
注意力的概念、特征、种类和质量
一、兴趣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导向和集中。
注意总是和各种心理活动紧密在一起,是心理活动的共同基础。
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都有注意的参与。
二、 注意的特征
1、 注意的指向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指向性就是目标,就是指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是有选择的。
指向性存在个体差异,与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着密切关系。
2、 注意的集中性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图像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活动。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就是集中性。
注意越集中,对事物的反映越清晰,未被注意的事物的反映越模糊,同时注意事物的范围会变小。也会抑制其他的无关活动。
指向是目标:集中就是专注。
指向性和集中性不可分
注意的高度集中会使人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因此,如果说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方向,那么集中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大、紧张度高,注意也就集中。
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范围就缩小,从这个意义上讲,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不可分的。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和基础,没有指向性就谈不上集中,而集中性有是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指向性是通过集中性才明显表现出来的,人在选择某一事物作为注意的对象时,就包含着指向性和集中性的这两个方面。注意的对象转移或变化时,指向性体现明显,深入研究某一事物时,集中性体现的明显。可见,只有注意的指向与集中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确保人们清晰的反映事物。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倾向性特征,并使心理活动更富有组织性、积极性、清晰性和深刻性。注意总是和其它心理过程相联系着,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观察”等。可见,注意本身并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人们也不可能有专门“从事注意”的意向发生。注意总是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并贯穿始终的,脱离心理活动的注意不能独立存在,离开注意,心理过程也无法活动。
三、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人的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的进行的活动。人要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人脑这种选择信息、排除干扰的功能就是注意的选择功能。它总是为人的心理活动选择有一定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刺激物,而排除那些无关的刺激物,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2.维持功能:
注意是人脑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比较紧张、比较持续的状态,人们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注意的维持功能表现在时间上的延续,在一定的时间内,注意维持活动的顺利进行。
3.整合功能:人对信息的加工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为自动加工和注意加工阶段,自动加工只能加工事物的个别特征,只有在注意加工阶段才能将许多个特征整合为一个整体。
4.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可以排除和抑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更顺利更有效的进行,但注意不仅表现在稳定的持续的活动中,而且表现在活动的变化中,当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注意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人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完成活动的转变,并能顺利的执行各种新任务。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但它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这叫注意的外部表现。
三、 注意的三大种类
(一) 不随意注意
又叫无意注意,我们也叫自动注意;是预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上课时,突然从教室外闯进一个人来,这时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朝向他,并不由自主的对他发生了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对要注意的东西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
优点:不费劲,对某些现象自然而然的注意了。
缺点:随机性,无目的,因而是无系统的散乱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 客观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 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比如巨大的声响、一道强光、一阵猛烈的气味、一下猛烈的碰撞都会不由自主的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不随意注意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刺激物强度与周围刺激物强度的对比。在夜深人静时,室内时钟的滴答声,室外行人的脚步声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在白天环境噪音的掩盖下,这些微弱的声音就不为人们所注意。
(2) 新奇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
俗话说的“少见多怪”的好奇心就是指对新奇东西的注意,司空见惯的东西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如城市里的许多事物能够引起初来的农村的孩子的注意。
(3) 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霓虹灯、旋转灯、老师讲课的抑扬顿挫声。
(4)刺激物的对比
物体形状的大小、颜色的明暗、声音的高低形成对比,也能引起无意注意,“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业本上的红笔。
2、 主观原因:人本身的状态
(1) 需要和兴趣
凡能满足人的需要和符合人们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如球讯、书画展。
(2) 情绪情感状态
心情好时,容易注意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3) 期待的人或物
仰慕已久的人物;章回小说“欲知后事……”
(4) 知识经验
凡是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旅游时,建筑师易注意到各地地别具风格的建筑,画家易注意到奇特的风景……
(二) 随意注意
也叫有意注意,我们也叫自觉注意(或主动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有预订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如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旁边有人谈论某明星的绯闻,他被吸引而停止思考,去听详细细节。这是不随意注意,但意识到学习必须专心,就断然终止听别人的,改为聚精会神地思考刚才的问题,这种服从于预订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所以说是一种高级的注意。人类只有依靠有意注意才能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和从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随意注意的特征
随意注意是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注意,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 有预订的目的;
2、 需要意志的努力。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订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对完成目的的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完成目的任务的意愿越强烈。越能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如对所从事事情的使命感。
2、 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对活动本身无兴趣,但对活动结果有兴趣。这种间接兴趣能维持人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如学英语。
3组织有关活动
合理的组织有关活动也有助于随意注意。一方面要注意引起思考。上课时注意提出问题,引起兴趣和思考。另一方面,操作与思考相结合,上课记笔记就是操作,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4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和个性特征
有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个人的意志特点和个性特征。它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坚毅性格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活动服从于当前的目的的任务,排除内外干扰和影响,使有意注意得以产生和持久。
三) 随意后注意
也叫自觉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明确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随意后注意是特殊注意
从特殊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从它具有预订目的的方面看,它类似于随意注意;
丛它不需要意志努力方面看,它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它与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又有明显区别:
它不同于不随意注意之处在于随意后注意是有预订目的:
它不同于随意注意之处在于随意后注意的保持不需要意志努力。
四)三种注意类别的联系
三种注意虽有区别但有是密切联系的:
在人的生活实践中三者都存在并发挥作用,而且不可分割的联系者,在学习与工作中三种注意协同参与,共同配合才能使学习和工作持续、持久的进行下去,仅凭不随意注意,缺乏目的、杂乱无章,难以持久,仅凭随意注意,易疲劳,脱离二者也无随意后注意。
四、 注意的四大基本品质
(一) 注意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
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注意到的东西,数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2个单位。
用速示器测定,1/1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联系的外文字母,小学生能注意到3-4个的单字。这也就是在1/10秒的时间内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广度实际就是知觉的范围,人们在一定时间内知觉对象越多,注意度就越大,知觉对象越少,注意广度就越小。
哈密顿实验
1930年,哈密顿实验:在地上撒一堆石子,让被试在一瞬间辨认。结果发现:被试不容易立即看清6个以上的石子,或者最多不过看到7个石子。但是如果石子2个、3个或者5个一堆,被试能记住的堆数和单个石子的数字一样多。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数
1, 受知觉对象特点的制约
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 与个人的活动任务或知识经验有关
有明确目的任务要求的比没有明确目的任务要求的注意要广。
注意的范围你还随着人的学习经验的丰富而扩大的。
注意的扩大对学习有重要意义:如速读。
(二) 注意稳定性
也叫持久性,指注意能较长时间保持在同一事物或活动上。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并不等于注意长时间的固定在某事物上,而是在总任务下指向和集中于这一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总方向不变就可以。比如上课时看、听、记录,注意的对象在不断地变化。
人的注意会不随意离开客观事物,产生一种周期性起伏现象,即注意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一般说来注意的起伏在1-5秒内就转换一次,注意的起伏不受意志控制。这种起伏并不会影响活动任务的完成。
注意稳定性指标
生理心理学实验表明,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依儿童所处的年龄呈现出不同的稳定性指标:
5-6岁: 10-15分钟
7-10岁: 15-20分钟
10-12岁:25分钟左右
12岁以上:30分钟左右
注意力分散
与注意力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称为分心,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即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上。
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二:
1、 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或信息单调,时间又长。
2、 个人的身心状态;比如疲劳、疾病、担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 对象本身的因素
一般来说,注意对象是内容丰富、特征比较复杂、活动变化着的事物,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如果注意对象是静止的、单调的,就难以稳定。
2、 活动目的任务因素
目的任务越明确,注意越稳定;解决步骤越具体,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的思维活动状态,有利于注意稳定。
3、 个人的主观状态因素
(1) 个人的积极的态度和对注意的事物的兴趣,有利于注意稳定;
(2) 良好的身体状态;
(3) 心理状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注意力容易稳定。
(三) 注意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对象或活动上。
工作或生活中的需要:老师边讲课边板书;学生边听边记边思考。
分心实验
我国南朝学者刘勰在《新论 专学篇》设计了一个实验:“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无一时俱成”,
可见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的分配是一种能力,主要是后天的学习和训练的结果,能否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依赖以下因素:
1、 活动的熟练程度:
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都很熟练,或只有一种不熟练,因为熟练了的活动,无需太多的注意力,可以把大部分的注意集中到较生疏的活动上,注意分配才有可能,“一心二用”。
2、 活动的内在联系:
系统的、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便于注意分配,如开车的一系列动作。没有联系的,就无法实现,如开车的同时看书。
(四) 注意转移
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与分散不同:
分散是受无关刺激的影响,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完全是被动的,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时一种妨碍:
转移是由于活动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主动的把注意转向另一对象,而这种转移实现之后,马上就会使注意稳定下来。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 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注意转移前所从事的活动对他的吸引力太大,注意的紧张度高,注意的转移就困难,反之就容易和迅速。
2、 新的任务或活动的性质和意义
新事物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转移就比较容易;
如果个体对新事物的意义理解深刻,即使事物本身并不有趣,也会引起个体的注意转移。比如考试。
3、 预先信号
事先有转移的信号,使人有心理准备,容易转移。
4、 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习惯也有关系
神经过程灵活的人,注意转移则迅速、容易;不灵活的人,注意转移相对缓慢。
已经养成注意转移习惯的人更容易转移。
了解注意品质的意义
注意的四种品质是密切联系的,一个人的注意力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注意品质的个别特点,而且也取决于着几种品质的互相搭配与正确结合。
有些学习与工作需要个体具有较大的注意广度和良好的注意稳定性;有些学习与工作则需要个体具有高度的注意分配能力;
还有些学习与工作要求个体能主动、及时、迅速的转移注意。
所以,对注意品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