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蜱虫】身上有个“小黑点”别大意!一家三人中两人因它丧命

暑假来临之际

很多家长想带孩子亲近自然

但是要警惕可能引起疾病,甚至引起疾病。

危及生命的危险品——蚜虫!

自4月以来,南京鼓楼医院接收了17例被蚜虫咬伤的患者,其中2例死亡。

今天(2号)一位来自盱眙被蜱虫叮咬患者经治疗康复出院,遗憾的是这位患者的岳母和小舅子先后于六月份因蜱虫叮咬去世。

52岁的李先生老家盱眙,近一个月来,家中76岁的岳母和53岁的小舅子都因蜱虫叮咬导致脏器衰竭去世。李先生告诉记者,6月9号送岳母下葬时被蜱虫叮咬、6月12号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6月15号入住鼓楼医院住院治疗,并出现多日昏迷。目前李先生经过治疗可以顺利出院,后期等待肝功能还在恢复中,没有后遗症。

李先生右臂被叮咬后留下的疤痕

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吴卫华说,蜱虫叮咬致死的病例中,一般都出现全身多系统衰竭,年龄也比较大,自身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蜱虫叮咬的死亡率达到15%。

蜱虫是什么

蜱在民间俗称“草爬子”,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主要生活在森林、丘陵地区。最初一般只有米粒大小,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叮咬人体时它会分泌麻醉成分的毒素,因而许多人被咬时往往察觉不到。

它吸起血来,和蚊子可不太一样。蚊子吸血时间很短暂,但蜱虫吸血时把假头埋入皮肤下,吸血时间可长达数天,吸饱血后自行脱落。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

蜱虫有哪些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但蜱作为一种传播传染病的媒介生物,体内可有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常通过叮咬吸血使人患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等,尤其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中国每年夏季均有居民被蜱虫咬伤而患上“蜱虫病”的报道,甚至有病人不治身亡。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病情有潜伏期,死亡率高

这个病初期有点像流感,病人会高烧不退,很容易被误诊。医生说,除了发烧,还有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血常规检测发现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式下降。

被蜱虫叮咬后,人可以在最短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起病,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 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肌肉酸痛。早期以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

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江苏、安徽、河南等地高发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

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 月份为次高峰期。

记者从南京鼓楼医院了解到,4月份至今,医院住院部收治了17位遭蜱虫咬伤的患者,有两例死亡。

最近,蜱虫惹祸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如何防蜱虫叮咬

>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进入此类地区,穿长袖、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里。最好穿浅色衣服,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

>外出回来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必需在野外工作或露营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 DEET的驱避剂等。

如何去除附着在皮肤上的蜱

如果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不要紧张,应尽快移除蜱;被蜱叮咬的部位可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拔除的蜱可扔入马桶中冲掉或用胶带缠绕后丢弃。

拔出蜱虫的正确方法如下:

如果叮咬很深甚至蜱虫已钻入皮肤,无法自行移除,请尽快到医疗机构就诊取出。

除了蜱虫,这些虫也别忽视!

实用防虫手册+急救法↓↓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 祖名

部分来源:现代快报、健康时报、国家应急广播、

金华市疾控中心、人民日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