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萌宠星球

【膀胱结石症状】5年 膀胱结石从“花生”变“鸡蛋”

周老师的b超检查图。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颜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膀胱与石头共同生存了多年,觉得还挺友好的,互不影响。殊不知,体内的石头正在一天天长大,突然有一天,患者开始尿痛、尿血和各种不适,甚至要切掉肾脏,才追悔莫及。事实上,早期一个没有任何伤口的膀胱镜碎石取石术,就能轻松解决膀胱结石问题,完全可以避免严重后果。

结石长大:

从“花生”长成“鸡蛋”

周先生68岁,家住广州人和,五年前体检发现膀胱有一颗直径约1cm大的结石,当时医生就建议他手术取石,但他不愿意手术,因为他认为不碍事,就一直没管这颗结石。这五年间,他说自己身体挺好的,除了小便偶尔会尿频尿痛——他以为是前列腺增大导致的,每次吃点药就能对付了。

近两三个月,他明显感觉尿痛,排尿变细,就在当地卫生服务中心以“尿路感染”开了口服药物,症状稍缓解,但仍反复发作。直到前几天,子女强行带他去做了B超,当在电脑上看到自己膀胱里有一个“鸡蛋”时,他吓了一跳。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六科结石专科黄苏宁主任表示,他还算及时,再晚些日子,可能就会看到自己的血尿,或完全尿不出来。

听黄主任介绍这个手术比较简单,患者没有什么痛苦,并且没有伤口,周先生才勉强同意手术。术后,周先生马上就能正常排尿了,第二天,他就可以办理出院了,周先生说:“早知道这么简单的手术,早点做了就不会吃这么多的苦头了。”

结石可诱发癌变

南方属结石高发区

黄苏宁告诉记者,他和这些石头打交道二十多年,往往来就诊的患者,很多都是完全排不出尿了才来看病,“我这就有好几位患者,经病理检查已经癌变了,非常可惜。癌变早期还能手术切除,要是到了晚期,保命都是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为1%~5%,南方地区更是高达5%~10%,膀胱结石很常见。黄苏宁说:“这些结石,一经发现,建议取掉。越早取石越有利。”他介绍,结石一旦形成,就不会消失,往往会越长越大,最后结果是导致梗阻、积水等,肾功能会受损,最后会衰竭,或者反复炎性刺激导致癌变。

黄苏宁介绍,膀胱结石多见于老年人,但如果喝水少,运动少,饮食不合理也会增加患膀胱结石的概率。临床上,泌尿系统结石小的时候可能没有症状,所以不容易发现,多数病人是由于有疼痛症状和血尿才被检查出来。膀胱结石的主要症状是排尿中断和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引起肾积水或肾盂肾炎,严重的话可以造成肾功能减退。

广东地区天气热排汗多、饮水少等生活习惯,都是诱发结石的一些因素。黄苏宁介绍,膀胱结石的患者大多数是男性老人,这部分人很多也有前列腺增大,就会混淆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的症状。甄别这些,做一个彩超检查,就能确定是否有结石了。

无创取石:

适合5cm以下膀胱结石

膀胱结石的治疗,目前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段。对于病情较轻,结石较小,无肾脏损伤的情况,可以先尝试口服药物,帮助排石。有机会排出来的膀胱结石,大多数直径在1cm以内。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者结石比较大的,建议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分为传统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治疗(体外冲击碎石、内腔镜取石等)。

结合周先生的病情,黄苏宁采用膀胱镜碎石取石术,很顺利地取出膀胱结石。他介绍,膀胱镜碎石取石术是指在膀胱镜下进行的激光或超声波碎石取石,术中经尿道将膀胱镜插入膀胱,直视下应用激光或超声弹道碎石,再用冲洗器将粉碎后的结石冲出,达到清石的目的。膀胱镜碎石取石术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并发症少,且能达到完全清石的效果,是比较安全有效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目前在泌尿外科应用较为广泛。

“临床上,一般直径小于5cm的膀胱结石,微创手术一次性就能取完。直径超过5cm的,如果不接受传统开刀手术的,有的也可以分两次完成取石,两次手术一般间隔一周。这里就要评估好患者高龄、身体耐受力和病情。”

取石之后

要注意预防复发

膀胱结石取出之后,也有一小部分人还会继续长石头,黄苏宁说:“这样的患者,除自身代谢障碍外,平时喝水少,经常憋尿,不合理饮食的人患上膀胱结石的概率也很高,所以取石之后要注意预防结石复发。”

如何预防,他给出如下建议: 1.无石人群,平时也一定要多喝水,增加尿量,有利于体内多种盐类、矿物质的排出。合理饮水量应该不少于每天2000毫升,特别要注意夜间饮水。

2.保持清淡的饮食,多食用富含纤维的粗粮,限制钠盐的摄入,少食含草酸、高钙的食品。

3.要避免泌尿系统的感染。

4.夏天或剧烈运动后也要及时补充水分,因为大量出汗会浓缩尿液,不利于盐类、矿物质的排出,容易沉淀形成结石。

5.体内本身有石头的人群,一定要尽早干预,定期做泌尿系B超跟踪检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