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印度第三名:
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福平初
题记:无论去哪个国家旅行,我们都要表示敬意。
如同去邻居家串门,学会谦恭、礼让和尊重。尊重他们的礼仪习俗,尊重他们的信仰选择,多一些友善,多一些欣赏,那么,即便是走马观花,每个人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并在记忆与想像的时空间,汇集成七彩的花絮,丰盈我们的世界。去印度之前,做了大量功课,还查了温度与气候,结果令人沮丧:我们去的这段日子,不是阴天下雨,就是雾霾严重。据说还是印度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雾霾天。
虽是沮丧,但旅游套餐已经订好,只能硬着头皮,走!
到了印度,六天七夜,竟然滴雨未落。太好了,岁末的印度,气候暖洋洋的,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那些高大、恢宏的建筑群落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一副精美、古朴的画卷,令人惊叹。
然而,12月13日的早上,竟然有了两小时的雾霾飘过。
阿力就说,雾霾天气已是全球性问题,印度有,中国也有,这是发展带来的产物,对不对?看他幽默认真又略显凝重的样子,想想正在澄色雾霾中度日的西安人民,我们齐声说:“对——”!阿力笑了,笑得如同天真浪漫的孩子。其实,在我们眼里,他本来就是个孩子。八零后,却处处表现出同龄人少有的包容、谦让与沉稳。
在印度,土地、房产多属于私人财产,贫富差距很大,而且每个等级之间几乎不可逾越。富的地方,富丽堂皇;穷的地方,席地而睡。新德里是印度共和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IT、电信、餐饮、金融和旅游业为主。他们的古建筑群落保存完好,有一种大气恢弘、气势磅礴之美,处处彰显出远古王朝的奢华与威严。但是,城市周边的环境卫生却令人扼腕,有些角落飘散着垃圾,很煞风景。
其实,一路走过,那些坚固、壮观、奇特的古建筑群落及它所散发出来的远古文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只可惜美丽的印度似乎少了一把笤帚。我们不明白,他们的人工成本那么低,请个清洁工又有何难?看来,要把环境卫生治理得如同中国,也是要花大力气的。
德里的公路上,豪华车、低档车、三轮车、摩托车……形形色色都可以见到,而且车辆密集,熙熙攘攘。路边上摆摊设点,有小推车,架子车,三轮车,就像中国农村的集贸市场。走在印度的土地上,想起我们飞速发展的中国,心中便升腾起一股骄傲和自豪,腰杆是挺直的,身后仿佛总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护佑我们,走出国门,那棵心灵之树就越显亲切和伟岸。
印度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家,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基督教、犹太教……诸多教派共生共存。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约占印度总人口的83%。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工厂,学校,从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只要交谈,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教时,他们会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在印度,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行人路过,总要双手合十,一番心灵祈祷。实际生活中,宗教已经变成了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凡是信奉宗教的国家和民族,对动物都有一份特殊的尊重。在印度,牛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这一特殊地位,跟印度的兴衰、消长密切相关。印度人关爱动物,不随意屠杀动物,他们认为,数万年以来,动物就与人类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人与动物本该和谐相处。印度成为牛的天堂,人们在家中饲养牛,给牛起名字,同牛说话,用花环和绶带装饰牛,牛被赋予信步游走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田野上,而且可以走在高速公路,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浩浩荡荡穿过闹市,汽车行人都要为他们让路。神牛还可以随便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牛奶除外。总之,在印度,牛是神灵的化身,具有它的不可屠杀性和为所欲为性。
而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却吃牛肉羊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在印度,他们主要以食鸡肉为主。在印度,不同的宗教信徒能够井水不犯河水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真是奇迹。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信奉伊斯兰教,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我们在贾玛清真寺参观时,按照教会习俗,脱去鞋袜,穿上衣袍,虔诚地感受着这里的过往与历史。
行走中,不时能够见到一条条黄狗,慵懒地躺着晒太阳。狗不怕人,人也不怕狗,没有听到一声狗吠。在新德里的广场上,一条小黄狗在游客的挑逗下,尾巴还像跳朝鲜舞似的转起了圈,怠来众人鼓掌喝彩,可爱极了。鸽子、小鸟自由穿梭,停车场,收费站,马路上……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影子,或闲庭漫步,或空中展翅。树上树下、绿茵草坪,松鼠们跑来跑去。许多古建筑群的顶端,如胡马雍陵及官立建筑物上,成群结队的猴子上窜下跳,自由往来,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
城市里到处都能见到鸽子。“养这么多鸽子和狗干什么呢?”“他们吃不吃鸽子肉和狗肉啊?”大家充满了疑惑与好奇。阿力转动着一双深邃的大眼睛,“啊?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吃它。它们就像是家里的成员,天天陪着你,一起生活,吃了它,这里不舒服”,他用手指着心口窝。“不过,我在北京是吃过鸽子的,只一次”,他说,“在中国,人们说鸽子是大补。印度人不会去吃它,它是和平的象征,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来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话里话外充满了善良。当然,他们也是有代价的,就是鸽子粪带来的卫生脏乱差。可他们不在乎,昂首挺胸的鸽子成为一道风景。而所有的猫都趴在路旁的车顶上晒着太阳,懒懒的,一幅轻松而神秘的模样儿,如同置身一个充满了爱和诗意的世界,与它身边的人们一起,纯朴、包容、与世无争、默默承受。路过任何飞禽走兽,人和车辆总是放慢速度,为那些“目中无人”的生灵们让路。难怪苏林同学会在我的微信圈里感慨道:“人不嫌动物,动物不怕人,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挺亲切”。
是啊,印度的人民将心灵中的艺术用城堡建筑完美地彰显出来,又将一份爱给予了万物,便与天空、动物和谐相望……
作者简介
伏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洪庆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航天四院文学协会会长;《东方散文》编委、《灞上》编委、《百花岭》执行主编等。先后在《延河》、《散文选刊》、《中外文摘》、《两岸经贸》、《西安晚报》、《中国航天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万字,部分作品被国外译介。
出版个人诗集《夏天的微笑》、散文集《生命的叶子》及职工作品集《肩膀上的日子》、《骊人如歌》等,并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及陕西省图书馆馆藏。多篇作品在全国获奖,荣登“2016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