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很多物种的数量开始增加,中国很多地区的猴子也开始泛滥。
猴是一个俗名,灵长目中的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为猴,是哺乳纲的一目,它属于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
中国部分地区猴子泛滥
自然界的猴子机智灵敏,顽皮滑稽,模仿能力极强,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而随着生态的逐渐恢复,老虎等大型猎食动物还没有广泛出现,缺少了天敌的制约,猴子的数量更是与日俱增。
以泸山为例子,1998年,西昌邛海泸山景区引进了100只猕猴,给景区增添了不少趣味。没想到17年后,这群猴子不断壮大,数量已达到600多只,成为了景区“一霸”。
在全世界,猴子对游客的攻击行为在全球都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中国,2012年和2013年因为猴子袭击,受伤游客人数分别为1254人和1271人;到2014年又增至1480人。其中泸山猴子与游客发生矛盾最多,2013年至2016年间,泸山猴子伤人490余起,平均每年超过百起。
猴子为什么会袭击人
猴子对游客的攻击行为有三种原因。
一种因双方空间和心理安全感消失导致的高度紧张所产生的非正常接触,很多人容易被猴子的体型和样貌给迷惑,猴子极具攻击性,只要判定周围人对它产生危险,就会做出撕咬、抓挠等动作。研究人员也发现,猴子威胁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游客,对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威胁次数要小很多。
一种就是觅食行为,猴子大多为杂食性,以植物为主,也不放弃唾手可得的肉食。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但是猴子在从人类身上取得食物之后,猴子会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相互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觅食习惯,海南南湾猴岛的研究显示,猴子袭击人的行为里有大约45%是由猴子率先发起的,这其中最频繁出现的猴子攻击行为就是抢夺食物和背包,而抢夺背包的根源也是因为猴子认为里边装有食物。
除此之外,它们抢走游客的眼镜、相机、帽子等,甚至会从售票处抢走现金,以勒索食物。
研究人员对不同的猴子群体进行长期观察,发现与游客接触最多的群体中,抢劫并勒索的发生率最高;年轻雄性成员较多的群体,“犯罪”率也较高。
最后一种就是"转嫁攻击”,我们都知道灵长类拥有非常明确的等级关系,等级指的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某一种行为。等级关系是动物在一起长期适应的结果,因为它不仅有利于保持种群的稳定,避免个体之间的战斗和伤亡的扩大化,而且也能使幼弱者得到群体的保护。
既然存在等级差距,那就肯定会存在冲突。同族群内经常出现优势个体(比如猴王A)袭击劣势个体(比如猴B)的冲突,而劣势个体个体(猴B) 经常会采取转嫁矛盾的方式袭击附近比自己等级更低的个体(猴基层C),这不仅仅是一种泄愤行为,它们有时也会吸引原本攻击自己的高等级个体(猴王A) 停止对自己(猴B)的攻击,一齐攻击最低等级的个体(猴基层C)。【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判断等级优劣的标准是,当一个个体在竞争性交往中获胜的次数大于另一个个体时,前者就被称为优势个体,后者被称为劣势个体。】
在野生环境下,这种转嫁最多也就推进到猴群里地位最低的那个倒霉蛋也就结束了,但在景区里,问题就出现了一那些迫切希望找到比自己等级更低的对象转嫁矛盾的猴子突然瞄到了附近的游客,它们很可能把游客视为比自己地位还要低的、可以转嫁矛盾的下一棒,这就很容易引起猴群对某位游客的群起而攻之。
你看,猴子不光看不起你的战斗力,还顺带鄙视了你的社会地位。
除此之外,猴子的智商比一般的动物要高,许多的猴子还会存在报复性行为,去年,刘先生前往西昌市光福寺参加公益活动,路遇一名被猴子抢夺食物的男孩,他出手相助并喝退了猴子。
不料,他刚走出十几米的距离,就遭到了猴群的围攻。在此过程中,他摔倒在地,腰椎一二节压缩性骨折,全身多处被猴群咬伤、抓伤。
如何解决人猴矛盾
随着人猴矛盾不断激化,如何解决猴子问题也成为一个头疼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在全球这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像四川泸山猕猴成灾,在2008年至2009年间,景区还购买了人用长效口服避孕药,拌在每天投放的玉米里,尝试为猴子实施避孕措施,但是可能因为数量太少的原因,猴子吃了之后,没有任何避孕效果,后来,当地林业局打算诱捕100只送外地,然而1天只有8只上当。
目前许多景区只能聘请了多名猴区管理员,负责每天喂养猴群,同时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不要逗玩猴子、收好食物饮料,以免被攻击,并帮助游客驱赶猴群。
各位觉得,应该如何解决人猴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