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佛祖庙前
佛爷庙前世考得很浅。
佛庙
国家和村子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什么寺庙,年轻的村民几乎说不出来。或者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好像叫佛庙。(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史记》)第三次全国文化遗产调查也使用了佛墓的名称,但没有确定保护等级。
佛庙的位置很容易找到,进入村子平缓的斜坡,看着赵王左转,一面墙上贴满了村子宣传面,这是佛庙的东壁。寺庙坐在北朝南,后墙院子是村委会所在的地方,寺庙西边紧靠着村民的住宅。寺庙前面有一个宽敞的广场,当然你不要想得太大,农村吗,这么小的空地做广场就足够了。小广场东边和南边是砌石头土墙的挡土墙,东墙下面是进入村子的路,南墙下面是两个有百年历史的水槽,原来全村人的生活用水都在这里,接上自来水后就废弃了。
整个佛陀寺院基本上得到了完整的保护,一进入庭院布局,东西长约21米,南北宽约2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中央轴线从南到北分布在剧场(散文)、献殿和紧密相连的本殿。两边还剩下东、西火葬楼、东、西厢房、东、西殿。本殿和宪殿建在高约70 ~ 80厘米的基座上,设有4步楼梯,可以爬上去。本殿的门窗都不见了。宽三间,深五椽,六中道式框架,短屋檐坚硬的山顶,灰色筒板瓦屋顶,柱头和三只脚踩在断山上,平信科一次收集一个人。(威廉莎士比亚、温德萨默、史书)每隔一间收集3间宪法全面宽度、真心3椽、四角式框架、单檐硬山卷轴屋顶、灰色筒子瓦屋顶、柱头和第三阶段单翘式平信果。
国家和佛寺东墙
高石碑
佛庙里根本没有能证明身份的石碑等。清康熙年和民国年《平顺县志》也没有国家和村庄“佛陀寺院”的记录,所以佛陀寺院只能说建立年代不明确,现有建筑物根据兄弟等判断为清代遗迹。所有的殿内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痕迹。这在烧香的农村也很少见。
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前,这里仍然是国家和村庄小学的所在地,教书育人的地方是消除一切封建迷信。第二,年代久远,村里的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个寺庙供奉的老爷是什么。即使是圣佛艺庙,也不知道从哪个时代开始的,可能是错的。因为去年修建水渠挖的两块石碑复原了更古老的历史。
国和佛寺建造学校的痕迹依然存在
一片明忠庭年刊石碑,石碑是“石碑”,右边石碑是“国道村中水墓地”,碑文模糊,都被识别出来了,难度不小,要交给更专业的人员。但是在碑文中可以隐约发现石碑时间,例如两次“三教”等重要信息。碑文大致如下。
今天的人但神是赖,神的李武庙很难依靠。村佛堂有三间。学科 佛合村重建三巧桥。 如果一方合在一起 性神维菲 久不肿,破光感格格。三交战.(模糊,有点)
黄明崇祯16年11月吉丹
计谋.(人名简述)
人崇祯16年11月,国道村重建了墓碑
石碑时间为黄明崇祯16年(1643) 11月,碑铭明确被称为“重修”,文中说要修复“三巧”,这座寺庙一定比万人做得早,寺院的名字被称为“三巧”,现在老年人唱的。
另一部清康熙31年的《邑喉头公示战备》去年从地下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残骸,下半部断裂,散落在旁边。石碑的左右两边看起来文字清晰,但中间碑文的内容好像被特别擦掉了,无法分辨。现存的碑文可以读如下。
邑喉头孔锡达
庙里没有和尚,最后也没有寺院。有和尚就没有吃的,研究就没有和尚。为了寺庙,想招募僧侣。先和尚.徐玉村说,孤陀,几个居民。宣敦市说礼仪之子,但习俗敦厚,人情.(模模糊糊看不懂。)
康熙31年3月吉丹
邑共生路登上了围墙的行列
军旅学生鲁迪简书。
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c47b2c3bfe29439fbc1e509d7193878e?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4" width="640" height="854"/>清康熙三十一年三月,邑候杜公施田碑
这两块碑基本可以断定就是原“佛爷庙”的碑,只是后来被掩埋在地下了。理由一是两块碑都是从“佛爷庙”前面不远的地下挖出,距离很近;二是两块碑上均明确写有“国陀”和“谷驼”的村名,肯定不是别村的碑;三是采访村内老人说村上除村口那一座关帝阁外,再没有规模较大的旧庙了。而关帝阁正殿内存有清道光七年(1827)的创建石碑一通,完全可以和这两块石碑撇清关系。
清康熙年间的石碑上涉及三个人物名字,邑侯杜公施田、邑贡生路跻垣撰文和郡庠学生路帝简书丹。其中路跻垣和路帝简均是平顺本土人。邑侯杜公是指杜之昂,河南扶沟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来到平顺上任知县。杜公善政,政绩突出,多版本《平顺县志》以及清乾隆《潞安府志》上有记载,且“置买谷驼庙地亩,以资僧人”记入县志。这三个人名字不仅在这一块碑上偶遇,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平顺县志》由杜公牵头编纂,路跻垣和路帝简作为当地名人也参与了纂修与编辑。
康熙三十二年《平顺县志》:邑侯杜公施田记
他们三个才合作的一块碑文,会不会出现在第二年就又一次合作编修的《平顺县志》中呢?还真有,全文抄录如下,为国和村以后编纂村志提供资料。前有文章,现在又出土了石碑,二者皆存,此处应该有酒三杯。
邑侯杜公施田记 路跻垣
窃闻有寺无僧,终归无寺;有僧无食,究至无僧。欲为寺而招僧,先为僧而谋食。食由田出,田赖人施乎。平顺西三十里许,有村曰谷驼,居民寥寥数家,虽鲜敦诗说礼之子,而习俗淳厚,人情古朴,饶有唐魏遗风。村西南隅,旧建三教神宫,规模宏丽,气象壮严,大有可观。邑侯杜父师郡城往来,常憩息于此,见檀樾不膏腴之割,使贫衲无卓锥之地;琉璃常灭而不明,难为无米之炊;钟磬乍鸣而复断,空作沿门之乞;庙千年如故,僧一岁几更。遂为悠远之谋,大发慈悲之愿,慨施俸金五两,买地七亩,俾僧人因恒产而有恒心,村众力公田以修福田。其与龙盘山开径展途,利有攸往;置田延僧,施茶济众,前后同义。真所谓日月当空无地不照,膏泽旁流无人不及,为穷山造福,岂浅鲜哉。兹恐其世远人湮,而有侵夺荒芜之患也,谨勒诸贞珉,以传永世,以志吾公之明德于不衰云。
残碑上看不到的,文章里全有,可见“村西南隅,旧建三教神宫”之言。国和村民旧时多居住在庙东一条沟里,蔓延向东北,所言村西南隅,恰与现佛爷庙位置相符,又说旧建三教神宫,可以断定佛爷庙原来就是明崇祯年间石碑上所言三教庙。
如为三教庙,看来当时庙里敬奉的就不仅是一个佛爷了,至少应该还有孔圣人和老李家的祖先。
国和佛爷庙后墙
三教庙
三教,指的是儒、佛、道三家。儒教,尊孔子为先师。佛教,相传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尊老子李耳为始祖。
理论上,宗教是排他的。称其它宗教信徒为“异教徒”,是不可以兼信的。但是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会吸收一些当地的文化信仰,使自己本土化,以便于传播。儒、佛、道三教,是构成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三大支柱,都服务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提倡忠君王、孝父母,承担着教化群众、安定社会、维护专制的作用。在中国除了这种宗教的主动融合外,再加上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便有了三教合流的说法。
国和佛爷庙舞台
三教合一的实践主要出现在明朝,在《四库全书》中“三教合一”词语出现过八次,全部在元代以后。国和佛爷庙在古碑上叫作“三教庙”,由此可推断国和佛爷庙的初创时间大概率也是在明朝,根据崇祯年间重修庙碑看,明中晚期最有可能。
平顺县的古建筑遗存很多,但三教庙比较少见,发现了一座还被叫成了佛爷庙。那么,三教庙是在什么时候被叫成佛爷庙的呢?这个还真没有弄清楚。或许,哪一天又从地里挖出一块石碑来,上面记载得清清楚楚。石碑,又是石碑。热心的村民领我到佛爷庙东边的石岸边从上往下看,半空中悬着一个水渠出水口,仔细一看,作为出水口底部的石头,赫然就是一块石碑。
古碑新用
国和三教庙(佛爷庙)的存在为研究平顺县的寺庙建筑以及三教合一思想在平顺的流传提供了实物资料,应加大保护。说到保护,国和村的裴主任忧心忡忡,都快到了得病乱求医的地步。虽然说整体基本完整,但是各殿屋顶、墙体等已开始有坍塌的危险,奈何村里真没有这笔维修资金。说是文物古建筑,连个保护级别也没有,也不会有国家拨款。
站在村委的办公室门口,眼前就是岌岌可危的三教庙(佛爷庙),谁看谁也着急。
国和佛爷庙东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