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耳提面命的意思】耳提面命——《孟子》(15--24)

前言、事、孟子

孟子明轸,无通票字,战国时期邹国。

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多种推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即前37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前304年。

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长大成人后的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子思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是战国初期大名鼎鼎的儒学大师(历史上,曾有学者出于对孟子的推崇,而将子思本人看作孟子的老师。但这种说法显然经不起考证)。因此,师从子思门人,奠定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终身信仰。孟子乐于以孔子继承者自命,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中年时期的孟子以儒学大师的身份,游历各国近20年。他游历时,后车数十乘,随从数百人,以推行王道政治为己任,曾到过齐、宋、滕、魏、鲁、薛等多个国家。在20年的奔波中,孟子学派的影响很大,到处都有诸侯以礼相待,但却无人肯真正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晚年对于游说诸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不抱希望,于是归隐乡里,不再出游,以著书立说为务;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

总的说来,孟子的生平与孔子有很多相似之处,都经历了读书、游历、教书三部曲,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未能被统治者所采纳(只是比孔子在生活待遇方面要幸运得多)。正因为如此,孟子被人们尊称为“孔子之后第一人”。

卷一 · 梁惠王上 · 六

15、【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译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远远望去,不像君王,接近他,看不出威严。他猛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得安定?’

“我答道:‘天下统一就会安定。’

“‘谁能统一天下?’

“我答道:‘不喜欢杀人的君王就能统一天下。’

“‘谁能追随他?’

16、【原文】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我答道:‘天下人没有不追随他的。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之间天旱,禾苗就枯槁了。这时假如天上聚起乌云,爽快地下一阵雨,禾苗就又旺盛地生长起来了。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住?当今天下的统治者,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伸长了脖子盼望他了。果真如此,老百姓归服他,就像水往低处流,那盛大的水势谁能阻挡得住?’”

卷一 · 梁惠王上 · 七

17、【原文】(使天下归服的王道)

梁惠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译文】

梁惠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孔子的弟子没有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的,所以后代没有流传,我也没听过。要不然,我讲讲使天下归服的王道吧?”

18、【原文】(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王说:“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使天下归服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是没有人能阻挡的。”

19、【原文】(可以保民而王)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译文】

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20、【原文】(以羊换牛,保护耕牛)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译文】

王说:“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王看到了,问:‘牵牛去哪里?’那人答道:‘要宰了它祭钟。’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哆嗦的样子,它没有罪过却要进屠场。’那人又答道:‘那么,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吗?’王说:‘怎么能废除呢?用只羊来替代它!’——不晓得有没有这回事呢?”

21、【原文】(王是不忍:扫地恐伤蝼蚁命)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

王说:“有的。”

孟子说:“这样的心肠就足以使天下归服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呢,我当然明白王是不忍心。”

22、【原文】(不愿意:无罪而就死地)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译文】

王说:“是啊。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只是不忍心看它哆嗦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进屠场,所以用羊来替代它。”

23、【原文】(为什么在牛和羊之间取舍)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

孟子说:“老百姓以为王是吝啬,您也不必诧异。既然是用小的替代大的,他们哪里能够体会您的用心?王如果是怜悯它无罪而进屠场,那又为什么在牛和羊之间取舍呢?”

24、【原文】(我本善良,非爱其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

王笑着说:“真的,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财物,但用羊来替代牛,也难怪百姓以为我是吝啬了。”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