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社会民众都知道船上有船长,有些船迷对飞行员很熟悉。
不过,初次上船的朋友要注意了,说不定有人会称呼迎面而来的人“老轨”!听起来似乎在骂人,怎么船上还有“老鬼”?怪吓人的。王亚夫老轨在机舱工作
那么你就慢慢听衣羊船长对“老轨”的解释吧。
在世界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史上,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利用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应用到工厂里转动的各种机器外。也在火车得到了应用。
蒸汽一定由锅炉烧开了水,产生蒸汽后推动外汽轮机转动产生动力输出。后来到19世纪末期外国人把蒸汽装在了轮船上,先在两舷装上明轮推动船舶前进,但是19世纪的蒸汽机船需要留出很大的装载燃料的舱室,就是所谓的煤舱“BUNKER”。
再后来进化到了推动螺旋桨前进,其能效损失大大减少。直到今日,尽管美国造的航母是核动力,从动力设备上看,她是用核燃料的蒸汽轮机。中国造的航母也是喝油的、改进型外汽轮机动力。可见其蒸汽轮机有强大的生命力,功能不可小窥。
到上世纪20年代初,外国船上开始雇佣中国人在船上当轮机员。而这些轮机员大多是在铁路上从事机车操作或修理出身的人。
记得吗?“泰坦尼克”机舱中热闹非凡,各种职务的人员都在挥汗如雨的工作。由于缺少自动化的控制,蒸汽轮机的一些轴瓦、轴承、关节等需要人工润滑,所以船上又有了“生火”、“加油”和“机匠”的称呼。这些都和陆地上蒸汽机运转所配的工作人员相似,所以,照搬到了船上,作为海员的职务。
张老轨在机舱工作
但铁路运行中并没有轮机长、轮机员的职务。于是,聪明的人们联想到铁轨。“那好,就用铁轨来称呼轮机员吧。”于是出现了人们不太理解的“轨”,船上把轮机长尊称为“老轨师傅”,或简称“老轨”。
另外一种说法:由于机舱轮机员一直在航行中检修巡查蒸汽轮机,从机舱出来满身都是油腻,墨池乌黑。于是联想到了“轨”字,开玩笑说他们是机舱的“鬼”。反正在文字表达上都是用“轨”而不用“鬼”,这也是海员对机舱轮机员的尊重。
我师傅张启令船长告诉我,他父亲就是上世纪40年代的老轨。在二战中所在的船被敌人击沉后,漂泊3-4天才被英国军舰救起,却流浪到了澳大利亚。直到抗战胜利才百般曲直、传奇般出现家人面前。
“老轨”的叫法也有区域性,在上海以及北方沿海都称轮机员为“轨”,而在广东和香港,则称轮机长为“大伡”(书写时所有字均加“人”字旁),大管轮叫“二伡”,电机员叫电伡。以此类推。轮机员称“伡人”。现在广东已不再这样称呼,而采用上海的叫法。只有香港的船舶很多仍按这种称呼,但随着香港海员的减少,这个“伡”就自动消失了。
在通用的远洋船上,我们称轮机长为Chief Engineer,这Chief Engineer牌头很硬的,直译的话就是船上的总工程师。
轮机长以下为Second Engineer,Third Engineer, FourthEngineer。注意我国远洋船舶上对大、二、三管轮的称呼,与英文不对称的。
为了与船上驾驶员级别统一,故采用大、二、三的称呼。写英文时不要写错了,千万不要随便给“轨”们自动升级。轮机长就靠上了船舶领导班子中了。
现在朋友们看明白了吗?原来机舱内的“鬼”是铁轨的“轨”字
好了,总结一下。
轮机长叫老轨,英文为Chief Engineer;大管轮为二轨,英文名称为Second Engineer;二管轮为三轨,英文为Third Engineer;三管轮为四轨,英文为fourth Engineer。
哦,忘记勒了。在我国早期有两位女轮机长,她们是王亚夫和张兴芝,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两位为中国的远洋事业奋斗一辈子的女轮机长。可惜从此之后,在中国的远洋船舶或许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女老轨。
从左到右张兴芝老轨、王亚夫老轨和才老轨
王亚夫老轨在今年初因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