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感官都来自眼睛。
而正中间的瞳孔则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缩周围的肌肉可以控制瞳孔开合大小,从而控制进光量。不同人类种族的瞳孔有着颜色上的差别,例如亚洲人的黄色瞳孔、非洲人的黑色瞳孔、欧洲人的蓝色瞳孔等,但这种差别和自然界其他动物之间的差别比起来,可以说是最微小的。
竖瞳-天然的捕猎神器
家中养小猫的朋友不难发现,猫的瞳孔在收缩时是呈竖条形的,而在自然界,绝大部分夜行或者昼夜活动的捕猎者均是这种形状,而像老虎、猎豹这类白天捕猎的动物则是圆形瞳孔。
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竖条瞳孔在放大与收缩时透光面积变化幅度很大,这样就有利于它们在光线微弱或者夜晚的场景下,能够更好地调节光线,从而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而这正是夜间捕猎者最需要的一项因素。
同时竖着的瞳孔在纵向上的景深比横向上的景深要大,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景深”,景深指的是焦点前后相对清晰的成像区域,在景深外的物体相对模糊,景深内的物体较清晰。
如图所示,照片的焦点位于羊有财身上,而前面的鼠标和后面的水杯很模糊,这就表示鼠标和水杯没有在景深范围内。
那么说了这么多,景深到底对捕猎者有多重要呢?竖瞳对于处在焦点前后的物体比横瞳看得更清晰,能够通过离开焦点的模糊程度,来帮助捕猎者计算纵向上的差距,方便计算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
横瞳-大自然赋予的广角监控
而食草动物恰恰相反,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食草动物的瞳孔是横向矩形的,例如马、羊等。
横向瞳孔的动物在自然界大多都是以被捕猎的身份出现,它们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两侧,这样会大幅度提高眼睛视野、减少视野盲区。
横瞳的成像效果与竖瞳恰恰相反,横瞳能够让前后方的地面成像更加清晰,以观测捕食者。
而且,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马和羊这类食草动物在抬头观望和低头进食时,它们的瞳孔均会处在一个与地面平行的位置,不会随着头部的运动而改变,这样就可以时刻观察周围的环境,当遇到危险可以最快作出反应。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去牧场看小羊时,在它身体侧边慢慢靠近它时,小羊能够很快作出反应远离我们了。
不管瞳孔的形状如何,这都是大自然进化所带来的不同体现,如果去深入研究此类特性,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