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葫芦应该是不少人小时候的回忆。不管天南地北,在路边摊上找卖冰汤包的人并不困难。尤其是在游客聚集的地区。
一口不大的铜锅里熬着的褐色糖浆,翻滚着咕噜咕噜的泡。穿白色直领工作服的师傅们手脚麻利地把插在一根竹签上的五六个山楂果放到糖锅里轻轻一转,沾满糖浆后,再把它放在一块石板上,一串晶莹剔透红彤彤的冰糖葫芦就做成了。
为了干净,师傅还会趁热在糖葫芦外面滚粘上一张薄薄的透明糯米纸,然后把这串糖葫芦插在一根粗粗的满是小孔的木墩子上。
我们吃冰糖葫芦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把糯米纸先吃掉,然后再咬下一整颗山楂,然后满嘴都是甜腻腻的感觉。
但后来长大后有一段时间,我一度不太敢吃冰糖葫芦,有人跟我说商家都拿烂的山楂来做,浇上冰糖神不知鬼不觉。于是在杭州我就很少吃了,但到了北方,我还是忍不住吃。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那的冰糖葫芦,味道最正宗,而有一年在哈尔滨漫天飞雪的时候吃到糖葫芦,觉得那样的意境才是最好的吃它的时候。
冬天除了该吃一些暖暖的东西,也适合吃些冰冰凉,让人觉得甜蜜的小吃。也许当你现在再来吃冰糖葫芦,又是另一番感觉。
源于南宋,兴于民国
冰糖葫芦作为国民小吃,见证了中国从贫穷到繁荣,从集体经济到改革开放,迅猛发展。
第一根冰糖葫芦的诞生,传说是为了治病的。
它出现在约八百年前的南宋绍熙年间。据说当时一位贵妃病重,看到爱妃食不下咽的样子,皇帝非常心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有能力的良医来治疗,很多能人术士尝试了之后都没有办法。这时候有一个郎中提出,将冰糖和山楂一起熬煮,每顿饭前吃几颗,不出几日病就好了。
如此荒谬的办法并没有让大家信服,只不过其他办法试了都没有效果,所以只好让御厨试一下这个提议,没有想到贵妃的病就神奇地痊愈了。
后来,这一偏方传到民间。老百姓为了吃起来方便,就把山楂串了起来,经过多年制作,逐渐积累了经验,形成冰糖葫芦传统的做法。
当然,既然是传说,是不是真的还得另说。
可以考证的,是晚清文人富察敦崇撰写的记叙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里记载的冰糖葫芦的制作方法:
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
清朝年间,冰糖葫芦在各地盛行,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当时,冰糖葫芦还有不少别名,东北地区叫“糖梨膏”;天津地区叫“糖墩儿”;山东烟台地区叫“糖球”;河北有些地区叫“大串”。
北京最早制售冰糖葫芦的,要数“不老泉”,“九龙斋”,“信远斋”等出售蜜果的几个老字号店铺。“不老泉”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原址在琉璃厂,清朝的大学士纪晓岚对不老泉的冰糖葫芦非常欣赏。
冰糖葫芦最流行的时期,是在民国。当时,京城不同地区销售的冰糖葫芦档次和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几种类型,在食品店、公园的茶点部或电影院、戏楼里的,那冰糖葫芦常摆在玻璃罩的白瓷盘里销售,其制作精致,品种众多,有山里红、白海棠、荸荠、山药、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馅的各种冰糖葫芦。
旧京时,卖糖葫芦因地区和销售方式的不同而分成大约三种类型。
一种是在前门大街和东琉璃厂的“九龙斋”和“信远斋”,别看这两家字号现在以酸梅汤而闻名,当年销售的老式糖葫芦也受到老北京们的青睐——尤其信远斋,有不穿成串儿而单个儿卖的,可谓“南宋古风”,京城只此一家。
第二种是东安市场制销的冰糖葫芦,在民国最为出名,它被作家,学者写入了很多著作,成为老北京生活的一种标志。当时只要提及糖葫芦,几乎必然要提及东安市场。
梁实秋先生最爱信远斋的冰糖葫芦,“不用竹签,每一颗山里红或海棠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比,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
民俗学家唐鲁孙先生则夸东安市场南门隆记的糖葫芦,“色彩配得最好看”。所用的果子不下数十种,还能用各种花生仁、松子、瓜子仁、青梅、果脯等摆出繁多花样。想来今日各种张牙舞爪的“创意糖葫芦”,未必比得过它。
第三种则是小贩们走街串巷售卖的糖葫芦。小贩们挑着一个挑子,挑子的一头有个方木盘,木盘上支着竹片弯成的半圆形架子,上面有很多小孔,里面插着糖葫芦,另一头则是可以当场制作糖葫芦用的火炉、铁锅、案板、刀铲及糖、红果、山药等工具和食材,挑子上点着电石灯或煤气灯,在北京的冬夜里成为一景。
北京人对糖葫芦有一种情节,旧时节山楂糕和榅桲都属于讲究的食物,穷苦人家日常吃不起,同样用山楂做的糖葫芦就亲民多了。把大个山楂串成一串,在锅中蘸满微滚的糖稀,然后在凉石板上一拍一拖,金黄透亮的糖风就出现在冰糖葫芦顶端。
一根好吃的冰糖葫芦
1997年的春晚,有一首歌名,就叫做《冰糖葫芦》,歌词里说:“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
最初“正宗”的糖葫芦,一串上只有大、小两个红果儿,大个儿的在下面,小个儿的在上面,中间穿以竹签,像个葫芦状,后来渐渐发展成一串五果,顶端最大,谓之顶果,由上而下逐个减小。
而制作冰糖葫芦,其实看起来并不难。不过是串果、熬糖、蘸糖、冷却几个步骤。但要真做好,却也很见功力。
串果
传统的冰糖葫芦所用的果子,以山楂为主,后来却也有山药、葡萄、橘瓣、荸荠、草莓、猕猴桃等等翻出各种花样的。
以山楂为例,山楂原产在我国,秦汉时期的《尔雅》中就有了山楂的记载,但是直到明代山楂才从野果被驯化成果树大量种植,最早详细描述山楂吃法的,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它也叫红果或者山里红。
做糖葫芦,首先要把山里红处理干净,把籽取出,用签子串起来。有些不良商贩为了图方便,把取籽的步骤省略。人们买到一串糖葫芦,满心欢喜地一口咬下去,牙齿却硌在了坚硬的籽上。
在这些糖葫芦艺人的手里,没有什么是不能浆成一串甜滋滋的冰糖葫芦儿的。
熬糖
接下来,就是“包浆”的过程了,我们看到的那口铜锅,就是在做这个活。之所以要用铜锅,这是因为铜锅干净无锈,熬出来的糖汁清澈透明,旺火熬糖容易焦煳。
熬糖就是一门技术活了。外面所蘸的糖也仅限于两种:一种是外面刷满了俗称“小糖子”的麦芽糖,一般都用于大糖葫芦上;另一种是外面蘸上用白糖或冰糖熬成的糖浆,则为主流。
听老师傅们说,熬糖这个环节很关键,熬好的糖稀,糖浆浓稠,呈金黄色,筷子挑起可见拉丝,而放入冷水中则可迅速凝固。
火轻了糖不粘,火重了糖又会被烧焦,失去糖的甜味。而且熬糖最好是在一个密闭无风的空间里进行,否则糖吹了风,就不再透亮,卖相大打折扣。
蘸糖
蘸糖同样也很需要技巧,倾斜锅底,将山楂串入锅快速旋转,串好的山楂串在糖锅里滚一圈,裹上一层晶莹剔透的冰糖,变得更加圆润饱满。若一次性做得多,还得反复加热糖浆,否则糖浆冷却,容易蘸多。外面这层糖如果裹厚了,一口咬下不见果,也是失败的。
定型
蘸好糖的“葫芦”要经过冷却才能定型。冷却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要把木板浸泡冻冰,冰糖葫芦摔在“冰板”上,会形成一层透明的“飞边”。经过二三分钟,冰糖和“飞边”冷却成型,从下往上逐渐峥嵘,颇具美感,而这一层“飞边”也是小朋友挑选糖葫芦的评判标准之一。
据说老年间的上品糖葫芦,讲究糖不沾土,将灰土撒在糖上,一吹即净才行。
透明的糖壳得薄而均匀,既不能太硬,也不能软得粘牙,以入口酥脆为宜。这样才能做得一串有诚意的冰糖葫芦。
成为地球人冬日幸福标配
而在天津,还有一种和糖葫芦很像的小吃,叫做糖雪球,天津的糖粘子意识形态和冰糖葫芦差不多,只不过不用签子串起来,而且加工过程中用的糖液温度低,再加上快速搅拌降温,让糖在山楂表面形成白色的结晶而不是晶亮的糖壳,有时也叫作糖雪球。
在更远的欧洲,也有一种神似糖葫芦的苹果糖。
欧洲不少国家是有节日吃苹果糖(Candy apple)的习惯。例如英国焰火节,又称为福克斯之夜,每年11 月 5 日夜晚,英国人借以庆祝 1605 年炸毁议会大厦的阴谋失败,保留了吃苹果糖的传统。红红的苹果外面裹一层糖,一口啃下去甜滋滋的。在法国,这样的甜食当然要有个很甜的名字——爱情果(pommes d'amour)。
冰糖葫芦因为甜甜蜜蜜,也成了老外心中中国小吃的代表。
在央视里也播放过当冰糖葫芦出现在俄罗斯的新年市集后,立马俘获人心,在世界小吃脱颖而出, 被最爱甜食的俄罗斯人评为“新年最受欢迎的外国零食”。
日本近期播放的综艺节目《我们这么吵闹真是抱歉》,搞笑艺人富和酱来到了千叶县君津市,寻找做冰糖葫芦的材料。她要到养蜂蜜的农家去,找寻做冰糖葫芦的精髓——又甜又好吃的蜂蜜!
制作好的冰糖葫芦最后被送到演播室,好吃到在场的嘉宾都震惊了“绝对会流行,这玩意儿不火没天理。”(这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就流行了……)
如今的冰糖葫芦千变万化,有了各种模样。但我想起最近采访对方和我说得一句话“我们怀旧,拿得起放不下”,这大概也是我们变成大人后,依旧喜欢陪着小朋友一起吃冰糖葫芦的原因吧。
冰天雪地,一根冰糖葫芦,瞬间融化内心,有时候幸福就是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