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引出新课。
古人有句话叫“五岳归来不看山”。哪一个五岳?还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松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是泰山。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一番景象吧。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读他的诗歌,可要注重品析字词哦;还有一点也要注意,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学过这首诗后,你有这个感觉吗?
二、识体裁:
五言律诗(从音韵学上来看,本诗的体裁有人认为是古体诗。音韵学我们现在不学,我们暂按律诗来学习。)
三、读正确:
1.结合电子教材上的注音读。
2.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岱宗( dài ) 未了( liǎo ) 决眦( zì )
曾云( cénɡ ) 夫( fú)
3.读准节奏:大家读读看 ,221、212、23哪个节奏更合适。
四、题解:
1.题解:岳:指东岳泰山。 诗题意思:遥望东岳泰山。
2.自己猜想:
(1)诗歌应该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情感或启示?(养成一边读一边动脑猜想后边内容的习惯,可培养自己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哪些诗句与题目中的"望"字相呼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五、读懂诗歌的意思:
1.读文下注释和我的补充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记下自己的疑问。
2.补充字词注释:
夫:无实义,但在文中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青:青翠的山色
未了: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了:尽。
神秀:神奇秀美。 曾:同"层",重叠。
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3.疏通诗句意思:
一二句: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大地,依然可见那青翠的泰山延绵不断。
三四句:天地间大自然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聚集,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好像黄昏和晨晓。
五六句:看峰峦中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七八句: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览山。啊,众山匍伏在泰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六、赏析诗的写作方法,归纳提炼主题:
1.赏析写作方法:
一二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 突出了泰山的景色秀丽和绵延不断。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强化了这种感情。"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这两句是远望,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现诗人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三四句:前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通过写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偏爱,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这是虚写。 后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泰山比作刀,通过写阳光被泰山分割而造成山北山南明暗不同的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雄伟高大,这时实写。
这两句是近望,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遮天蔽日、雄伟高大。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六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写层云迭起和飞鸟归林这两处细节,又一次表现了泰山的景色优美。还用"荡胸"和"层云"写人的感受: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由"归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写这些诗人的感受和行为,从侧面表现泰山的景色优美。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这两句是细望。表现诗人被泰山的美景深深地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七八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泰山之境景而产生了登临泰山的愿望。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两句是愿望,是虚写。
七、归纳提炼主旨:
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是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八、《望岳》为什么没有"沉郁顿挫"之感?
1. 《望岳》的风格:高昂豪迈。
2.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人称"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20-35岁:读书游历, 35-44岁:困居长安, 44-48岁:陷贼为官,48-59岁:漂泊西南。
3. 《望岳》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 山东等地),这首诗便是写于这段漫游途中。一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杜甫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山东省)去探望父亲,之后由齐入鲁,途径泰山,便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4.结论:《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反映了诗人青年时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我想,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就没有杜甫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人生的颠沛流离,当然我们也读不到杜甫那特有的"抑郁顿挫"风格的伟大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本该和李白相似。真是时事造就作家啊!希望对同学们的写作有所启示。
九、回看前面的疑问,学到这里解决了吗?
十、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
2.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
附:《望岳》作业: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 诗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 杜诗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4. 诗中充满哲理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 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望岳》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整首诗都在望字上下功夫,最后两句是写想象中登山的情景和感受。
2.答案:D 解析: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2.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