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日,藏传佛教圣地塔尔萨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酥花“花开见佛”日。
从一大清早,上花院的艺僧科宗和师兄弟们就忙碌开了,喂槡、上香、净水、诵经.....为在今天展出的酥油花做着繁杂的佛事准备,科宗仔细的对酥油花进行最后精修,不时将手放进身边装有冰块的水桶里消去指尖上的温度,科宗说,只有手指保持低温,才不会对酥油花造成破坏,不然体温就可以让酥油融化了。
时近傍晚,塔尔寺里花架乐僧奏出梵乐阵阵,精心制作了近3个月的酥油花正式被艺僧们抬出,调装到早已树立整齐的花架上。在悠扬的法号声中,千百盏酥油灯一齐燃明,人们眼前神话般地出现了一座座精致的酥油花,酥油花的三面,被63幅精美的堆绣作品包围着。点点佛灯映在酥油花四周,仿佛群星落地,寺院的空气中弥漫着檀香、藏红花和柏叶的芳香。每年正月十五,当酥油花这朵藏传佛教的艺术珍品绽放之时,都会吸引数十万人纷至沓来,一睹芳容,朝佛祈福。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塔尔寺,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它与为壁画、堆绣并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2006年酥油花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酥油花制作起于西藏,兴于整个藏区,辉煌于塔尔寺,迄今已逾600年历史。相传,当年宗喀巴大师在一次祈愿法会期间曾梦荆棘变明灯,杂草化鲜花,万象集于一案,为再现梦境,便召集僧众用酥油塑成所梦事物供于佛前。自此,制作酥油花就成为藏传佛教中一项盛事,其中又以塔尔寺的工艺最为精美。一年一度的塔尔寺酥油花展在规模、影响力上冠绝藏区。
据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赵宗福介绍,最早对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记载的是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中,《西宁府志》记载了《塔尔寺酥油灯》一词:“月当空,耳边箫鼓叮咚。彩架间,安排灯架,年年花样不同。放光明,庄严灿烂,俏人物,楼阁玲珑。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妙夺天工。夜深后,油腻渐消融。这真是昙花一现,乐事将终。”
制作酥油花的酥油是用青藏高原冬天的牦牛奶打制而成的,酥油纯净、洁白、细腻、粘性好、可塑性强的特点,但作为塑型原料酥油又有着易融化、易变质变色的缺陷。几百年来,艺僧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科学而匠心独具的雕塑方法。
酥油花是彩塑,其颜色不是涂抹在塑好的作品上面,而是在未塑前就将各种矿物颜料研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揉和在白酥油中,制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彩色坯料。所以所塑的花瓣或人物的肌肤,质地细腻,色彩柔和,有透明感。
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和科学程序。设有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和“贡茫曾扎”,也称“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花院相互竞争。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称"掌尺")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其设计、制作自古是师徒口手相传,一般都在封闭的环境里精心制作。
制作酥油花的艺僧们每年从农历十月就开始着手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精心构思、策划和布局。其表现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广泛,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艺僧们并以各自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徒弟,在气温零度以下的阴凉房间分头工作。而此前,他们会对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和制作主题严格保密。今年两个花院的花展主题为《至尊宗喀巴大师四大殊胜事迹》。
九十天的时间里,酥油在塔尔寺艺僧指尖中“绽放”而出,人物走兽百计,亭台楼阁十数,自花鸟虫鱼至山川建筑,从人物轮廓到面部神情,逼真传神,惟妙惟肖。“捏酥油花的过程中,想象主题里的故事,会明白很多浅显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道理。”科宗说,每年制作酥油花的过程都是一段特殊的修行旅程。
据了解,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再次是“敷塑”,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
如今,经过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大的酥油花以350多个人物形象演绎着生动曲折的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涵深厚,40多名艺僧耗时90多天、耗油2600公斤才创作完成。
科宗告诉记者,他十几岁入寺,至今制作酥油花已有20多年。“酥油花融点低,极易融化,我们艺僧的工作室是不能生火的,而捏造酥油花图案时,艺僧们也需要将手不断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中,制作酥油花的过程非常艰辛。”科宗说:“我们每年准备这么久,就是在等待正月十五短短几小时的盛开。”
赵宗福说,每年正月,在高原最萧条的季节,酥油花用它的美和蕴含的宗教故事让人们佛心转化,教育人们学会宽容,更要虔诚。在酥油花美丽绽放的背后,辛勤付出的艺僧展现的不仅是精美的酥油花和超凡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我们悠久的文化。
文 摄影/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