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玉竹的产地】山东济南当地药材章丘为主之十四玉竹,椿皮,柏子仁,全蝎,地龙

玉竹是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河南、江苏、辽宁、湖南、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林下及山坡阴处。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湿环境,较耐寒,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润燥、止津止渴。临床用名有玉竹、蒸玉竹。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萎蕤味甘,平。主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眥烂泪出。

《药性论》:君。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加而用之,良。

《日华子本草》: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服食无忌。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眥烂泪出。

《药性赋》:味甘,平,无毒。降也,升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四:风淫四末不用,泪出两目眥烂;男子湿注腰疼,女子面生黑。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眥烂泪出。久服去面黑。

《心》云:润肺除热。

《本草纲目》:萎蕤性平味甘,柔润可食。《南阳活人书》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用萎蕤汤,以之为君药,余每用治虚劳寒热之疟,及一切不足之证,用代参、耆,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止于风热湿毒而已,此昔人所未阐者也。

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之,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黄精,萎蕤,性味功用大抵相近,而萎蕤之功更胜。

《本草经疏》:萎蕤禀天地清和之气,而得稼穑之甘,故《本经》味甘平无毒,主诸不足。久服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别录》又主心腹结气,虚热,腰痛,茎中寒,目痛眥烂泪出。甄权:主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加而用之良。日华子谓其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详味诸家所主,则知其性本醇良,气味和缓,譬诸盛德之人,无往不利,终始一节,做可长资其利,用而不穷。正如斯药之能补益五脏,滋养气血,根本既治,余疾自除。夫血为阴,而主驻颜;气为阳,而主轻身。阴精不足则发虚热。肾气不固则见骨痿及腰脚痛。虚而火炎则头痛不安,目痛眥烂泪出。虚而热壅则烦闷消渴。上盛下虚则茎中寒,甚则五劳七伤,精髓日枯而成虚损之证矣。以一药而所主多途,为较良多,非由滋益阴精,增长阳气,其能若是乎?迹其所长,殆亦黄精之类欤。其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湿毒等证,皆是女萎之用。以《本经》二物混同一条故耳。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益气补中,润肺除热。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治腰脚冷痛,天行热狂。止眥烂双眸,逐风淫四末。泽容颜去面黑,气血令体康强。

《本草乘雅》:女萎,动摇名风,不能动摇,名中风。无风大性故泽色轻身,皆属风力所转。

性禀醇和,如盛德君子,无往不利。故可资其利用而不穷。正如此药之能补益藏府,滋培血气,气为阳,则身轻;血为阴,则颜驻。根本既治,百疾自除矣。

《本草备要》:萎蕤平补而润,去风湿。

甘平。补中益气,润心肺,悦颜色,除烦渴。治风淫湿毒,目痛眥烂,风湿。寒热痁疟,痁,诗廉切,亦疟也。中风暴热,不能动摇,头痛腰痛,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补虚。又有偏头痛者,左属风与血虚,右属痰热与气虚。腰痛亦有肾虚、气滞、痰积、血瘀、风寒、湿热之不同,凡挟虚、挟风湿者,宜萎蕤。茎寒自汗,一切不足之证,用代参耆,不寒不燥,大有殊功。昂按:萎蕤温润甘平,中和之品,若蜜制作丸,服之数斤,自有殊功,与服何首乌、地黄者,同一理也。若仅加数分于煎剂,以为可代参耆,则尼远矣。大抵此药性缓,久服方能见功,而所主者,多风湿虚劳之缓证,故瞿仙以之服食,南阳用治风温,《千金》、《外台》亦间用之,未尝恃之为重剂也。若急虚之证,必须参耆,方能复脉回阳,斯时即用萎蕤斤许,亦不能敌参耆数分也。时医因李时珍有可代参耆之语,凡遇虚证,辄加用之,曾何益于病者之分毫哉!拙著方解,欲采萎蕤古方可以入补剂者,终不可得,则古人之罕用亦可见矣。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二药功用相近,而萎蕤更胜。

《本经逢原》:《本经》名女萎,又名玉竹甘平,无毒。肥白者良。入发散风热药生用,入补药蜜水拌。

葳蕤甘润性平,滋肺益肾,补而不壅,善调厥阴久袭之风,故《本经》治中风暴热等病,皆取其养正祛邪之力也。《别录》主心腹结气,虚热腰痛,茎中寒,目痛眥烂泪出。甄权主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千金》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葳蕤汤以之为君,其源本诸麻黄升麻汤,深得仲景之奥。时珍用治虚劳寒热,店疟不足之证,用代参、耆,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止于去风热温毒而已。又主小便卒淋,发热口干,眼黑头眩,目赤涩痛。其性虽润,而无伤犯脾胃、夺食泄泻之虞,但其性之缓耳。

《本草崇原》:萎蕤气味甘平,质多津液,禀太阴湿土之精,以资中焦之汁。中风暴热者,风邪中人,身热如曝也。不能动摇者,热盛于身,津液内竭,不濡灌于肌腠也。跌筋者,筋不柔和,则踒蹶而如跌也。结肉者,肉无膏泽,则涩滞而如结也。诸不足者,申明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是诸不足之证也。久服则津液充满,故去面上之黑,好颜色而肌肤润泽。

愚按:萎蕤润泽腻,禀性阴柔,故《本经》主治中风暴热,古方主治风温灼热,所治皆主风热之病。近医谓萎蕤有人参之功,无分寒热燥湿,一概投入,以为补剂,不知阴病内寒此为大忌,盖缘不考经书,咸为耳食所误。

《本草求真》:﹝批﹞补肺阴止嗽,兼祛风湿。

萎蕤专入肺,兼入肝、脾、肾。一名玉竹。味甘性平,质润。据书载能补肺阴,及入肝、脾、肾以祛风湿,与人参、地黄,称为补剂上品。如《本经》所论,以治中风暴热等病;《别录》所论,以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目痛眥烂泪出;甄权所论,以治内虚不足,去虚痨客热,头痛不安;《千金》以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时珍以治寒疟,痁疟不足,皆以萎蕤为主。并云可以当参,其说未尝不是。但此气平力薄,既与人参力厚不若,复与地黄味浓不合,即使用至斤许,未有奇功。较之人参之补元,地黄之滋阴,不啻天渊矣。矧可用此当参以挽垂绝不倾乎。况书载云祛风除湿,不无疏泄,于补更云不及,曷云可称上剂耶。

《得配本草》:萎蕤一名玉竹,甘,平。入手足太阴、少阴经。柔润补虚,善息肝风。治虚劳寒热痁疟。风温自汗灼热,头疼,目痛眥烂,男子湿注腰疼,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挟风湿诸症。用代参、地,大有殊功。

得薄荷、生姜,治目痛昏暗;得芭蕉根、滑石,治卒淋;得葵子、龙胆草、茯苓、前胡,治小儿痫病后身面虚肿;配赤芍、当归、黄连,煎汤熏洗眼赤涩痛。

《本草经解》:葳蕤气平无毒,主心腹结气,虚弱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眥烂泪出。秉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中和湿土之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甘平之品,能清能润,故亦主心腹结气也。

其主虚热者,甘能补虚,平可清热也。

湿毒腰痛,及茎中寒,目痛眥烂泪出,皆太阳膀胱之病也,膀胱之经,起于目内眥,其直者下项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膀胱本寒水之经,膀胱有湿毒,则湿气走腰而痛,走膀胱而茎寒矣。于是膀胱命火上泣经络,目痛内眥烂而泪出也,故其主之者,膀胱之开合,皆由于气化。葳蕤气平益肺,肺气降则小便通,湿行火降,而诸症自平矣。盖膀胱津液之府,肺乃津液之源,润其源则膀胱之湿亦行,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者如此。

《神农本草经读》:葳蕤气味甘平,质多津液,秉太阴湿土之精,以资中焦之汁。中风暴热者,风邪中人,身热如曝也;不能动摇者,热盛于身,津液内竭,不濡灌于肌腠也;跌筋者,筋不柔和,则委厥而如跌也;结肉者,肉无膏泽,则涩滞而如结也;诸不足者,申明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是诸不足之症也。

久服则津液充满,故去面上之,好颜色而肌肤润泽,且轻身不老。

愚按:葳蕤润泽滑腻,秉性阴柔,故《本经》主治中风暴热;古方主治温风灼热,所治皆主风热之病。近医谓葳蕤有人参之功,无分寒热燥湿,一概投之以为补剂,不知阴病内寒,此为大忌,盖缘不考经书,咸为耳食所误。

《本经疏证》:凡有节有液之物皆能通,故竹沥通风火阻经,菖蒲通风痰阻窍,萎蕤则通风热阻络者也。原夫气,人身之阳也,津唾血液,人身之阴也,若病邪以渐而来,彼此徐徐相引,或化为寒,或化为热,久则自相朋比。倘受邪既骤,感化甚速,则阳之从之也易,阴之即之也难,且阴原系泄泽骨节之物,势常依岩附险,乃适遭中风暴热,阳已与之俱化,阴犹倚势为梗,则阴之阻正足以助热之炽,阳之留正足以杀阴之结,两不相通而均不相下,近骱之短络遂痹,机械因之废弛矣,又何自能动摇耶?妙在萎蕤气味甘平,节节有须,冗密滑泽,不徒使络中之液能柔热之暴,且可使肌肉间热能化液之结,骨节既通,阳施阴化,血脉肤腠自尔和,畅濈然其汗出。于是乎始跌筋结肉者,巢氏云人手足边忽生如豆,如结筋,五十相连,肌理粗强于肉,谓之疣目,系风邪搏于肌肉而生,此非精与气相遇,遂互结不解而何?曰不足,明非津与气之有余,治以萎蕤,实与才所云云不殊矣,他如津滞而面生疱,津枯而面不润泽,又何异于是哉!

《本草新编》:萎蕤,味甘,气平,无毒。一名玉竹,即华佗所食漆叶青黏散中之青黏也。入心、肾、肺、肝、脾五脏。补中益气,润津除烦。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治腰脚冷痛,定狂止惊,眼目流泪,风淫手足,皆治之殊验。去黑斑,泽容颜,乌发须,又其小者。此物性纯,补虚热,且解湿毒。凡虚人兼风湿者,俱宜用之,但其功甚缓,不能救一时之急,必须多服始妙。近人用之于汤剂之中,冀目前之速效,难矣。且萎蕤补阴,必得人参补阳,乃阴阳既济之妙,所收功用实奇。故中风之症,萎蕤与人参煎服,必无痿废之忧。惊狂之病,萎蕤与人参同饮,断少死亡之病。盖人参得萎蕤益力,萎蕤得人参鼓勇也。

或问萎蕤,华元化加入漆叶,以黑髭须,近人用之不验,何也?盖萎蕤原不能乌须,因得漆叶,乃能黑矣,然漆叶离萎蕤又无效,二味两相制,两相成,今人用之不效者,非轻重之不同,即服食之不如法。犹记楚大中丞林公讳天擎者,曾服此方,年七旬而须髯如漆。问其服食方法,二味各等分,子、午、卯、酉之时,各服三分,数十年如一日也。天下能如林公之服法者乎。或一日服、一日不服,或早服、晚不服,或分两之服法者乎。或一日服、一日不服,或早服、晚不服,或分两之多寡不同,安得尽效哉。

或问萎蕤功用甚缓,今人皆比于人参之补益,谓人参之功验无力,萎蕤之功缓有成,然乎?否乎?嗟乎?萎蕤、人参,乌可同日论。人参有近功,更有后力,岂萎蕤之可比。惟是萎蕤功缓,久服实有专效,如中风痿症,佐人参为调理之药,殊有益耳。

或疑萎蕤为黄精之别种,黄精功用甚缓,宜萎蕤之功久缓,先生删黄精,取萎蕤,又谓之何?夫萎蕤实与黄精相同,删黄精而不删萎蕤者,取其治萎废之症,宜于缓图而得效,为不同于黄精也。

【现代药理研究】

·玉竹对心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扩张血管、升高血压、降低血脂和治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玉竹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

·玉竹对免疫系统有促进作用。

·玉竹能清除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具有抗衰老作用。

·玉竹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玉竹有类似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也能抑制癌瘤的生长。

臭椿皮 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的根皮或树皮。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南、安徽等地。味苦、涩,性寒。归大肠、胃、肝经。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临床用名有椿皮、樗根皮、樗白皮。

【本草汇言】

《药性论》:使,味苦,微热,无毒。能治赤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日华子本草》:温,五毒。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入药蜜炙用。

《本草衍义》:洛阳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饮无度,多食鱼蟹,摄理之方蔑如也。后以饮啖过常,蓄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任。医以止血痢药不效,又以肠风药则益甚。盖肠风则有血而无脓,凡如此已半年余,气血渐弱,食渐减,肌肉渐瘦。稍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服稍凉药,即泄注气羸,粥愈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将期岁,医告术穷,垂命待尽。或有人教服人参散,病家亦不敢主当。谩与服之,一服,知。二服,减。三服,脓血皆定。自此不拾服,其疾遂愈。后问其方,云: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疼痛,多日不差,樗根白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用二钱匕,空心以温酒调服。如不饮酒,以温米饮代。忌酒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鸡、猪、鱼腥等。

《本草纲目》: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益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其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皮。气分受病而郁者,多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乾坤生意》治疮肿下药,用樗皮以无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数行,是其验也。故藏器言樗皮有小毒,益有所试者。

《本草乘雅》:椿樗同种,材臭异形者,牝牡有别耳。樗孕荚者牝,椿无荚者牡,故椿体木性之直,樗体木性之曲,曲直仆伛,木体之全性现矣。故始区芽櫱,直拆者萌,曲生者句,枝干已成,曲直仆伛,四体始备,直无仆伛,曲则兼有,是以椿木体直,精专枝叶,樗木体曲,精专根皮,诚肝木之体用药也。椿益皮肤毛发,正肝以能生为体,荣华为用;樗益血气阴窍,正肝以藏血为体,疏泄为用。内而肠风已,崩带除,滞痢行,癃闭利,遗浊清,神安志悦;外而疮疡净,斑疹消,丁毒解,好颜媚色,以及四体百骸,不言而喻。至若疳虫蛊毒,传尸鬼注,而与物为春,杀厉之气,暖然齐春仁之洁,椿樗之为用溥矣。

《药性解》:味苦涩,性温,有小毒,入心、肝、脾三经。主月经过度、带漏崩中、梦泄遗精、肠风痔漏、久痢脱肛,缩小便,除疮疥,祛鬼疰,杀传尸,解蛊毒,逐蛔虫。

按:椿皮血中之药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宜均入之。孟诜云: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

《本草备要》:涩肠燥湿。苦燥湿,寒胜热,涩收敛。入血分而涩血,去肺胃之陈痰。治湿热为病,泄泻久痢,崩带肠风,梦遗便数,有断下之功。痢疾滞气未尽者勿遽用,勉强固涩,必变他证。去疳蛪,樗皮尤良。时珍曰: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樗皮。乾坤生意,治疮肿下药,用樗皮水研,服汁取利,是其验矣。○昂按:樗皮止泻痢,终是涩剂。寇氏曰:一妇年四十余,耽饮无度,多食鱼蟹,积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甚痛,用止血痢药不效,用肠风药益甚。盖肠风有血无脓也,服热药,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药,注泻食减;服温平药,则若不知,年余待毙。或教服人参散:樗皮、人参各一两为末,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钱,遂愈。○昂按:此方仍是作痢疾治。香者为椿,肌实而赤嫩,其苗可茹;臭者为樗,肌虚而白,主治略同。

《本经逢原》:性寒而能涩血,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滑梦遗精诸证,有燥痰之功。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崩带属阴虚者,亦不可服。盖椿皮色赤而入血分,久痢血伤者宜之。

《得配本草》:苦、涩,微温。入手足阳明经血分。治血崩赤带,利肺胃积痰,缩小便,止遗精,去疳蛪,疗久痢。

得诃子、丁香,治休息痢。配苍术、枳壳,治脾毒肠风;配干姜、川柏,治湿热带下。

滞气未尽,脾气虚寒,真阴不足者,禁用。

香者为椿,臭者为樗,椿皮,入血而涩;樗皮入气而利。俱宜丸散。不入煎药。

《本草分经》:苦,寒。燥湿,胜热。涩肠。入血分而涩血,兼去肺胃陈痰,治湿热诸病,有断下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

·椿皮有抗菌作用,椿皮100%煎剂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

·椿皮有抗癌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臭椿双内酯及一种未定结构的化合物X,其单体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对子宫颈癌有一定作用。

·椿皮煎剂(稀释液)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椿皮所含臭椿苦酮有较强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椿皮有驱蛔虫作用。

·椿皮所含鞣质具有收敛作用;椿皮有一定止血作用;干皮的制剂对溃疡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柏子仁

为柏科植物的干燥成熟种仁。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原植物生于土壤肥沃地,或石灰岩山地。味甘,性平。归心、肾、大肠经。功效养心安神、敛汗、润肠通便。临床用名有柏子仁、炒柏子仁、柏子仁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药性论》:君,恶菊花,畏羊蹄草,味甘,辛。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

《日华子本草》:治风润皮肤。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本草衍义》: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尝官陕西,每登高望之,虽千万株,皆一一西指。盖此木为至坚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他木不逮也。所以受金之正气所制,故一一向之。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辛,无毒。

《本草》云:主安五脏,除风湿痹,益气血,能长生,令人润泽,美颜色,耳目聪明,用之则泽,肾之药也。

《药性论》云:柏子仁,君。恶菊花,畏羊蹄草。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柏子仁,古方十精丸用之。

《本草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烧沥,泽头发,治疗癣。

《本草经疏》:柏感秋令得金气,其质坚而气极芬芳,故其寄实味甘平无毒。甄权加辛,亦应有之。入足厥阴、少阴,亦入手少阴经。其主惊悸者,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心肾两虚则病惊悸。入心故养神,入肾故定志,神志得所养而宁定,则其证自除矣,芬芳则脾胃所喜,润泽则肝肾所宜,故能安五脏,五脏皆安则气自益矣。惟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耳。《别录》疗恍惚,即惊悸之渐也。虚损吸吸,精气微也,历节腰中重痛,肝肾不足也。汗乃心液,心主血,益阴血则诸证悉瘥矣。

叶:味苦而微温,义应并于微寒,故得主诸血,崩中赤白。若夫转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则略同于柏实之性矣。惟生肌去湿痹,乃其独擅之工也。

简误: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已油者勿用入药。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无毒。聪耳目,却风寒湿痹止疼;益气血,去恍惚虚损敛汗。治肾冷腰冷并膀胱冷脓宿水,润肾燥体燥及面颜燥涩不光。兴阳道,杀百邪,止惊悸,安五脏。头风眩痛,亦可煎调。

《本草乘雅》:万木皆向阳,而柏独西指者,顺受金制以为用,乃能成其贞固而可久,故字从白。干枝叶实,为用有别,实具全体,内含章美,故入五藏。叶如脉络,故治络不坚固而溃,脉不摄溢而崩。枝则气倍于叶,故入肢节。干则气烈于枝,故主全身矣。圣惠方,以实治惊痫,及大便青白色者,盖肝木受制,怒则乘其所胜,是以青白之色见于便,而惊从藏发,匪实奚宜。

柏芳香高洁,文彩陆离,即参天直上,谁能禁之。乃俯焉西向,以秉制所天,可谓至德也已。巨擘乔木,作社稷栋梁,宜哉殷人以柏,其逆知后世之西向乎。味甘美,性和平,对待肝木失制,发为惊骇悸忡,质坚固,气条达,驱除风湿成痹也。德润于身,安藏乐道,耳目聪明,色泽长生矣。

《药性解》:柏子仁,味甘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肾三经。主安五脏,定惊悸,补中气,除风湿,兴阳道,暖腰膝,去头风,辟百邪,润皮肤,明耳目。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止吐衄崩痢,除风冷湿痹,乌须黑发,炙音冻疮。牡蛎、瓜子为使,畏菊花。

按:柏子仁辛归肺,甘归脾,浊阴归肾,故均入之。柏叶之苦涩,属金而善守,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须用嫩叶,春采东,夏采南,秋采西,冬采北,才得节候生气。

《景岳全书》:味甘平,性微凉,能润心肺,养肝脾,滋肾燥,安神魂,益志意。故可定惊悸怔忡,益阴气,美颜色,疗虚损,益血止汗,润大肠,利虚秘,亦去百邪鬼魅,小儿惊痫。总之,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所长。

《本草备要》:补心脾,润肝肾。

辛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昂按:凡补脾药多燥,此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养心气,风肾燥,助脾滋肝。好古曰:肝经气分药。益智宁神,养心。聪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窍。益血止汗。心生血,汁为心液。除风湿,愈惊痫,泽皮肤,辟鬼魅。

《本经逢原》:柏子仁性平而补,味甘而辛,其气清香,能通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别录》疗忧惚,及历节腰中重痛,即《本经》主惊悸、除风湿痹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好古以为肝经气分药,时珍言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即《本经》之安五脏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本草崇原》:柏叶经冬不凋,禀太阳之水气也。仁黄臭香,禀太阳之土气也。水精上资,故治心肾不交之惊悸。土气内充,故益气,除风湿。夫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则五脏皆和,故安五脏也。

《本草求真》:﹝批﹞养心血。

柏子仁专入心。辛甘平润。专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而实可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宁神而定智;甘虽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实足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风湿可除,惊痫可疗,邪魅可辟,皮肤可泽,惟见神恬气适,耳聪目明,而无枯槁燥塞之患矣。然性多润滑,凡仁皆润。阴寒泄泻者切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者亦忌。若云不饥不老,延年轻身,虽出经典,仍当活视,毋为书执。

《得配本草》:辛,平、微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气分。安五脏,宁神志。去鬼交,定惊悸,利虚秘,治惊痫。

得远志少许,升肾气交心。配松子、麻子仁,治老人虚秘。

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柏仁气平,秉天秋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和,阳也。

神者,心之舍也,神不宁则病惊悸,柏仁入心,故治惊悸也。

益气者,气平益肺气,味甘益脾气,滋润益心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柏仁味甘益脾胃,血行风自息,而脾健运,湿亦下逐矣。盖太阴乃湿土之经也,五脏藏阴者也,脾为阴气之原,心为生血之脏,肺为津液之腑,柏仁平甘益阴,阴足则五脏皆安矣。

《神农本草经读》:徐灵胎云「柏得天地坚刚之性以生,不与物变迁,经冬弥翠,故能宁心神敛心气,而不为邪气游火所侵克也。」

人之生理谓之仁,仁藏于心,物之生机在于实,故实亦谓之仁,凡草木之仁,缘能养生气,以类相应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柏实,味甘,平。主惊悸,清火经之游火。安五脏,滋润之功。益气,壮火食气,火宁则气益也。除风湿痹。得秋金之令,能燥湿平肝也。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滋润皮肤及诸窃。不饥不老,轻身延年。柏之性,不假灌溉而能寿也。

柏得天地坚刚之性以生,不与物变迁,经冬弥翠,故能宁心神敛心气,而不为邪风游火所侵克也。

人之生理谓之仁,仁藏于心。物之生机在于实,故实亦谓之仁。凡草木之仁,皆能养心气,以类相应也。

《本经疏证》:凡木缘向阳,柏独西指,是木气与金气媾。夫金木者生成之终始,木禀春生,金禀秋成,人之肝肺应之,肝合乎肺,而化则阴生,而血之化源裕,于是阴降阳随,所谓金之降不穷,则木之升不穷也。肺合乎肝,而化则阳生,而气之化源裕,于是阳升阴随,所谓木之升不穷,则金之降亦不穷也。其升降有穷,皆由于不相合以为化耳。柏之为物,阳合阴而化,阴由化而生,于是阴自降,阳自随,其功不同于苦寒之直折,故于逆顺之血类能治之,然其实与叶主治又有不同,何也?夫叶之四时不易者,木已化于金,为收降之气,故味苦而性燥。至实之花于春,成于秋,虽禀金气亦厚,然木之生气系焉,盖仅合于金而未化于金,为冲和之气,故味甘而性润。苦燥者象火,甘润者象水,甘润即孕于苦燥之中,所谓血源于水而成于火。血源于水而成于火,正藉金以为用也,惟不能和于金,而后金能和于火,俾真水之液,因鼓煽以化知焉,于是尽举益心血诸药遂无逾此者,是即别录所谓益血,而本经定惊悸安五脏诸功,胥于是在矣。抑即继之以益气者何?盖心离也,中之血既益,则外之气自充,心气充肺,乃得贯心脉而行呼吸,此所谓益气也。肝和于肺,而心血生,肝即合于肺之阴,输血以归血海,肺和于心而心气畅,肺即合于心之阳,以归命门,是柏实于后天气血之化源,若有尽得其机缄者,是即别录所谓疗恍惚虚损吸吸腰中重痛者也。

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观于磁之引针,柏之西指,其气固然,有非人力所能强者,揣其故,则曰磁为铁母,则柏之西指,独不似子之向母乎?西为金方,人之身属金者肺,肺则主朝百脉行治节者也,凡血得归经,自不溢为吐衄与利,柏叶之治吐血衄血利血,盖欲血受肺之节制,分布诸经,俾不溢耳。金匮于柏叶汤着吐血不止句,以见血之不归经也。虽然,烦喘气火之向心肺也,乃竹皮大丸主妇人乳后中虚烦乱呕逆者以此而加柏实,柏实非结于柏叶间者耶,何以柏叶能令血西指,柏实又能禁气西指也?曰,是诚有故焉。夫实之于叶,犹叶之于西,气之与血,犹叶之兴实也,请试以人喻。人之向母,本无时或已,迨有子,其心遂有所分注,柏之实始而色青,久而色金黄,则仍木与金相媾而生者也。气之与血,亦互相化,彼此相生,妇人乳后中虚烦乱呕逆,则血虚而气乱四射矣,射于心则烦,射于肺则喘,治之以柏实者,挽其西指之气,使其潆洄而化血耳。然则柏叶以何定为入血耶?夫纵横灿列,而不比连,经纬有绪,而不紊乱,任值何所而终向肺,则非经络而何?经络中之所有,又非血而何?是柏叶之治血脉,会其意兼取其形矣,惟其实三月已开花,延至八月乃结,则又有可深思者。盖凡花者木之精神昌沛发荣于外者也,实者气之凝结蕴藏于内者也,八月为金气昌沛之时,木气已荣者感之,乃得媾而成实,故其为用咸在金木不媾之候,其性又润,金木媾而生润,则亦惟血耳。血之元既调,气自流转受益,五脏各得安和,病发惊者其本在肝,以血不归肝也,风与湿着人皮肉筋骨,必其间血脉气机不咸,血脉气机咸,则凡着于阴者必出阳,着于阳者必出表,更以他风湿药治之,有何不解散者哉?

《本草新编》:柏子仁,甘、辛,气平,无毒。入心、肝、肾、膀胱四经。聪耳目,却风痹,止疼,益气血,去恍忽虚损,敛汗。治肾冷、腰冷、膀胱冷。尤能润燥,腰肾身体颜面燥涩者,皆治之。兴阳道,杀百虫,止惊怪,安五脏,头风眩痛。亦可煎调,久服不饥,增寿耐老,此药尤佳,乃延生之妙品也。但必须去油用之,否则过润,反动大便。尤宜与补心、肾之药同用,则功用尤神。

柏叶苦涩,止能敛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须发。但非补阳要药,不可与柏子仁同类而并称也。

或疑柏子仁益心而不益肾,以其必去油而用之也,油去则性燥,心喜燥而肾恶燥,非明验耶?噫!以此论药,尼凿矣。夫柏子仁最多油,去油者,恐过滑以动便,非欲其燥以入心,且柏子仁油去之,亦不能尽,肾得之,未尝燥也。凡药皆宜制其中和,何独于柏子仁疑之耶。

或疑柏子仁补心之药,何以补肾火之药反用之耶?夫心肾相通,心虚而命门之火不能久闭,所以跃跃欲走也。用柏子仁以安心君,心君不动,而相火奉令惟谨,何敢轻泄乎。此补心之妙,胜于补肾也。世人但知补肾以兴阳,谁知补心以兴阳之更神哉。

《本草分经》:辛、甘,平。气香性润。透心脾,滋肝肾,养血止汗,除风湿,助脾药中惟此不燥。

《本草思辨录》:柏为百木之长,叶独西指,是为金木相媾。仁则色黄白而味辛甘气清香,有脂而燥,虽润不腻。故肝得之而风虚能去,脾得之而湿痹能通,肺得之而大肠虚秘能已。竹皮大丸喘加柏实者,肺病亦肝病也。盖妇人乳中烦呕,是肝气之逆,逆则不下归肾而上冲肺。柏实得西指之气,能降肺以辑肝,喘宁有不止。此与他喘他不同,故用药亦异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微甘微辛,气香性平,多含油质。能补助心气,治心虚惊悸怔忡;能涵濡肝木,治肝气横恣胁疼;滋润肾水,治肾亏虚热上浮。虽含油质甚多,而性不湿腻,且气香味甘实能有益脾胃,《神农本草经》谓其除风湿痹,胃之气化壮旺,由中四达而痹者自开也。其味甘而兼辛,又得秋金肃降之气,能入肺宁嗽定喘,导引肺气下行。统言之,和平纯粹之品,于五脏皆有补益,故《神农本草经》谓安五脏也。宜去净皮,炒香用之,不宜去油。

《神农本草经》谓柏实能安五脏,而实于肝脏尤宜也。曾治邻村毛姓少年,其肝脏素有伤损,左关脉独微弱,一日忽胁下作疼,俾单用柏子仁一两,煎汤服之立愈。观此,则柏子仁善于理肝可知矣。

【现代药理研究】

·柏子仁 具有镇静作用。

·柏子仁含有大量的脂肪油,有缓和的泻下作用。

·柏子仁水及乙醇提取物对跳台试验中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存储障碍有改善作用,能明显改善跳台试验中电惊厥休克所致的记忆巩固障碍。

全蝎 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全体。野生或饲养。主产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原动物喜栖于石底及石缝的阴暗潮湿处,昼伏夜出,怕冻,肉食性。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功效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临床用名有全蝎、焙全蝎、酒炙全蝎。

【本草汇言】

《开宝本草》:味甘、辛,有毒。疗者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涩,手足抽掣。形紧小者良。

《本草图经》:古今治中风抽掣,及小儿惊搐方多用之。

《本草衍义》: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

《本草纲目》:蝎产于东方,色青属木,足厥阴经药也。故治厥阴诸病。诸风掉眩搐掣,疟疾寒热,耳聋无闻,皆属厥阴风木。故东垣李杲云:凡疝气,带下,皆属于风。蝎乃治风要药,俱宜加而用之。

小儿惊痫风搐,大人阂疟,耳聋疝气,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

《古今录验》被蝎螫者,但以水碗合之,神验不传之分也。

《本草经疏》:蝎禀火金之气以生,《本经》味甘辛有毒。然察其用,应是辛多甘少,气温。入足厥阴经。诸风掉眩,木属肝,风客是经,非辛温走散之性,则不能祛风逐邪,兼引诸风药入达病所也。故大人真中风,小儿急惊风,皆须用之。

简误:蝎,风药也。似中风,及小儿慢脾风病属于虚,法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甘、辛。有毒。凭煎汤液,任合散丸。疗小儿风痫,手足抽掣;驱大人风中,口眼喎斜。却风痰耳聋,解风毒瘾疹。

《药性解》:味甘辛,性平,有毒,入肝经。主小儿风痫手足抽掣、大人中风口眼喎斜、风痰耳聋、风毒瘾疹。出青州紧小者良。

按:蝎之主疗,莫非风症,肝为巽风,宜独入之。喜螫人,甚者令人死。雄者螫人,痛在一处,取井泥傅之,稍温则易;雌者螫人,痛牵诸处,用瓦屋沟下泥傅之,或不值天雨,可汲新水调用。如螫手足,竟以冷水浸之,微暖即易;若余处不可用水浸者,则以冷水浸布贴之,小暖则易。观其喜寒若此,则为大热之剂无疑,今诸书不载其性,惟《日华子》称其平,故姑录之。

《药鉴》:气温,味甘辛,有毒。主小儿风痫手足抽掣,驱大人中风口眼喎斜。却风痰耳聋,解风毒瘾疹。痘家初发,密如吞种者,急用苦参为主,同防风、荆芥、殭蚕、青黛、麻黄、天麻、连翘、蝉蜕,一服即散。

《景岳全书》:味甘辛,有毒。蝎生东方,色青属木,足厥阴肝经药也。故治中风诸风,开风痰,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亥疟,耳聋,疝气,风疮瘾疹,小儿风痰惊痫,是亦治风之要药。

《本草备要》:宣,去风。

辛甘有毒。色青属木,故治诸风眩掉,皆属肝木。惊痫搐掣,口眼喎斜,白附、殭蚕、全蝎等分为末,名牵正散,酒服二钱甚效。疟疾风疮,耳聋带疝,厥阴风木之病。东垣曰:凡疝气带下,皆属于风,蝎乃治风要药,俱宜加而用之。汪机曰:破伤风宜以全蝎、防风为主。类中风、慢脾惊属虚者忌用。人被螫者,涂蜗牛即解。

《本经逢原》:蝎产于东方,色青属木,治厥阴诸风掉眩,及小儿胎惊发搐,最为要药。左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手足抽掣,疟疾寒热,耳聋无闻,疝气带下,无不用之。蝎尾膏治胎凉发搐,用蝎梢二十一枚,麝香少许屡效。东垣治月事不调,寒热带下,有丁香柴胡汤,方用羌活、柴胡、当归、生地、丁香、全蝎,盖取以散血分之风热耳。

《本草求真》:﹝批﹞散肝血分风热,治胎风发搐。

全蝎专入肝。味辛而甘,气温有毒,色青属木,故专入肝祛风。诸风眩掉,皆属于肝。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边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塞,手足抽掣,疟疾寒热,耳聋带下,皆因外风内客,无不用之。故方书有用蝎尾膏以治胎风发搐,内用蝎梢二十一枚,入麝香少许屡效。又用牵正散以治口眼喎斜用全蝎同白附、殭蚕为末酒服甚效。又有同羌活、柴胡、当归、生地,名丁香柴胡汤,以治月事不调,寒热带下,亦许蝎以散血分之风热耳。但带下非风非热不用,并一切内虚似风等症切忌。

《得配本草》:辛,热。有毒。入足厥阴经。一切风木致病,耳聋掉眩,痰疟惊痫,无乎不疗。且引风药达病所,以扫其根,入降药暖肾气以止其痛。

配白附、殭蚕,治搐掣症;配天麻、蜂实,治破伤风。蜂实,即蜂窠蒂。如无蜂实,蜂窠亦可。

类中风,慢脾惊风,禁用。

《本草新编》:味甘、辛,有毒。疗小儿风痫,手足抽掣,祛大人中风,口眼喎斜,却风痰耳聋,解风毒瘾疹。然不可多服,以其辛而散气也。少少用之,以治喎斜之症,正相宜耳。

蝎毒伤人,每有痛入心者,以蜗牛涂上即安。

或问全蝎可治漏疮,何子略之?夫全蝎何能消漏也。治漏疮者用之,必药用蜈蚣、川山甲,使之相制而相成耳。

《本草分经》:甘,辛,有毒,属木。去风,治诸风眩掉,一切厥阴风木之病。

《医学衷中参西录》:色青,味咸,性微温。善入肝经,搜风发汗,治痉抽掣,中风口眼斜,或周身麻痹,其性虽毒,转善解毒,消除一切疮疡,为蜈蚣之伍药,其力相得益彰也。此物所含之毒水即硫酸也,其入药种种之效力,亦多赖此。中其毒螫者,敷以西药重曹或碱,皆可解之,因此二者皆能制酸也。

【现代药理研究】

·全蝎有抗惊厥作用。

·全蝎有镇痛作用。

·蝎毒可增强动物心脏收缩力,使心率减慢。

·全蝎醇提取物有显著杀灭猪囊尾蚴的作用。

地龙 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威廉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及栉盲环毛蚓等的干燥全体。前者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多系野生,亦有养殖,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原动物喜生于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地方。味咸,性寒。入肝、脾、膀胱经。功效清热定惊、平肝息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临床用名有鲜地龙、地龙、酒地龙、炒地龙。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咸,寒。主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盐沾为汁,治耳聋。

《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治传尸,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

《开宝本草》:味咸,大寒,无毒。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

《本草图经》:脚风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脚病药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辍,至二十余日,觉躁愦,但欲饮水不已,遂致委顿。大抵攻病用毒药,中病即当止也。

治脚风。

《本草衍义》:若治肾脏风下病不可阙也,仍须盐汤送。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而有水与木,性寒。大解诸热毒,行湿病,凡使白颈自死者良,然亦应候而鸣。此物有毒,人被其毒,以盐水浸咬处,又以盐汤饮之,立差。若治肾脏风、下产病不可阙也,仍须盐汤送。

《本草纲目》:蚓在物应土德,在星禽为轸水。上食槁壤,下饮黄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下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疸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

《本草经疏》:蚯蚓得土中阴水之气,故其味咸寒,无毒大寒。能祛热邪,除大热,故主伏尸鬼疰,乃疗伤寒伏热狂谬。咸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黄疸。诸虫瘕,咸属湿热所成,得咸寒之气,则瘕自消,虫自去,而蛊毒之热亦解矣。昔一道人,治热病发狂,用白颈蚯蚓十数条,同荆芥穗捣汁,与饮之,得臭汗而解。其为治伤寒伏热狂谬之明验也。

简误:蚯蚓,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故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尸疰因阴虚成劳瘵者,咸在所忌。性复有小毒,被其毒者,以盐水解之。

《本草蒙筌》:味咸,气寒。属土与水。无毒。一云大寒,小毒。治温病大热狂言,疗伤寒伏热谵语。并用捣烂绞汁,井水调下立瘥。小水不通,亦捣汁饮。蛊毒卒中,须浸酒吞。主蛇瘕杀蛔虫,理肾风消脚气。又疗黄疸,行湿如神。

《景岳全书》:味咸,性寒,沉也,阴也,有毒。能解热毒,利水道。主伤寒痹疟,黄疸消渴,二便不通。杀蛇瘕三虫,伏尸鬼疰虫毒,射罔药毒。疗癫狂喉痹,风热赤眼,亭耳鼻息,瘰疬,阴囊热肿,脱肛。去泥,盐化为水,治天行瘟疫,大热狂躁,或小儿风热癫狂急惊,饮汗最良。亦可涂丹毒漆疮。炒为末服,可去蛔虫,亦可傅蛇伤肿痛,蜘蛛伤毒。入葱管化汁,可治耳聋及蚰蜒入耳。若中蚯蚓毒者,惟以盐汤浸洗,或饮一杯,皆可解之。

《本草备要》:白颈蚯蚓,泻热利人。

蚓,土德而星应轸水。味性咸寒,故能清热;下行故能利水。治温病大热狂言,大腹黄疸,肾风脚气。苏颂曰:脚气必须用之为使。白颈者乃老蚯蚓。治大热,捣汁井水调下。

《本经逢原》:蚯蚓在物应土德,在星为轸水。体虽卑伏,而性善穴窜,专杀蛇蛊三虫,伏尸诸毒,解湿热,疗黄疸,利小便,通经络,故活络丸以之为君。地龙汤治痘疮脾肾虚热娇红,五六日渐变干紫伏陷者,同荸荠捣,和酒酿服之即起。若干紫色黯皮坚,为肝脾血热,即宜犀角、紫草、黄连清解,非地龙所宜。温病大热狂妄,天行大热,和人尿捣绞服之,热毒从小便而去也。小便暴秘不通,亦宜用之。入葱化为水,疗暴聋。

《本草崇原》:地龙冬藏夏出,屈而后伸,上食槁壤,下饮黄泉,气味咸寒,宿应轸水,禀水土之气化。主治尸疰虫蛊,盖以泉下之水气上升,地中之土气上达,则阴类皆从之而消灭矣。蜈蚣属火,名曰天龙。蚯蚓属水,名曰地龙。皆治鬼疰、蛊毒、蛇虫毒者,天地相交,则水火相济,故禀性虽有不同,而主治乃不相殊。

《本草求真》:﹝批﹞解伏热,除鬼疰。

地龙专入胃、经络。最属寒味。观书所载甚明,其言味咸性寒,无毒。其论所治,则云能主伏鬼疰,伤寒伏热狂谬,热病发狂,血热痘疮,斑多紫黑,症瘕黄疸,损伤垂危,瘰疬溃烂流串,肾风脚气,备极热毒形症,皆能调治。宗奭曰:肾脏风下注病,不可缺也。颂曰:肺气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脚病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下辍,至二十余日,躁愦,但欲饮水不已,遂至顿委。大抵攻病用毒药,中病即当止也。则其气味之寒,不待言矣。究其所以致治,则因此物伏处洼处,水湿。钻土饮泉,是其本性,故能除其鬼疰,解其伏热,且味咸主下,处湿而以入湿为功,故于湿热之病,湿热之物遇之即化。停症蓄水、触着即消,而使尽从小便而出。时珍曰:其性寒而下行,故能解诸热疾下行,且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矧蚓本有钻土之能,化血之力,而凡跌扑受伤,血瘀经络,又安有任其停蓄而不为之消化乎。但审认不确,妄为投用,良非所宜。

《得配本草》:畏葱、盐。

咸,寒。能引诸药直达病所。解时行热毒,除风湿痰结。利小便,疗黄疸,除脚气,治跌扑,祛虫瘕,破血结。

绞汁,治劳复;或卵肿,或缩入腹中,绞痛,身重,头不能举,小腹急热,拘急欲死。

得面粉,炒研吞,治痴癫。配枯矾末,搽齿血。加麝香更妙。调荆芥汁,治热狂;再加白蜜更好。加乳香末,治惊风。

《本经疏证》:水土合德为蚓,以其食水土而生也。然其始也,使土而不溺水;其竟也,化水而不化土,则是资气于土,资形于水,无怪乎其似水之曲折似土之迟滞矣。曳水以辏土,则土濡润;假土以范水,则水安流。伤寒狂谬,是土不濡润也,大腹黄疸,是水不安流也。然伤寒狂谬,非热不成,大腹黄疸,非水不作,以水土相黏之病,而投以水土相黏之物,几何不增之焰而益其猖耶?夫不究其气味为咸寒乎,咸能使水不为土范,寒能使土不为火困,乃取其竟之化,非取其始之合也。然则奈何不据其始而要其终?盖他物虽死,犹或得全而难毁,惟蚓则无论炮制生用,迨至成剂可服,定已化水,并无得全之道,又焉能遗其已化取其未化哉。且所谓蛇瘕诸虫,皆假湿热之气而成,截血液以为资者,其有取乎此,亦用以释假合之气而全血液之流行耳,若取其未化,则直以虫养虫已矣,又成何理耶?虽然,衍义谓为肾风下注病不可阙,图经谓为脚风药中必须,是又增治风一节,何哉?夫阳盛而不与阴交,阴停而不从阳化,皆风也。蚓性下行,从土中致水,以化其热,热消则风熄,阴畅则畅和矣。非特此也,蚓之出地必以夜,而其便土也不于地下而于地上,则是在下能化无形之热,致有形之水,在上能去有形之滞,退无形之热,故凡其治耳聋鼻息舌肿牙疼喉痹头风可一贯推之矣。

《本草分经》:咸,寒。而性下行。泻热利水,治大热。疗肾风、脚气。

【现代药理研究】

·地龙有解热作用。

·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地龙有抗组胺、平喘作用。

·地龙有降压作用。

·地龙有抗凝、抗血栓作用。

·地龙有抗肿瘤作用。

·地龙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地龙有兴奋子宫平滑肌作用。

·地龙有杀精作用。

·地龙有兴奋肠道平滑肌作用。

·地龙乙醇浸出物腹腔注射可使兔血钙下降

蒺藜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均系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原植物生于荒丘、田边或田间;大花蒺藜生于海滨沙滩或荒地上。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怕涝,以阳光充足、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功效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临床用名有蒺藜、炒蒺藜、盐蒺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

《名医别录》:味辛,微寒,无毒。主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

《药性论》:君,味甘,有小毒。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不入汤用。

《日华子本草》:治贲豚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益精,疗肿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开宝本草》:味苦、辛,温、微寒,无毒。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

《本草图经》: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

痔漏阴汗,妇人发乳带下。

《本草衍义》:阴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温酒调服,治白癜风。沙苑补肾药,今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

《本草纲目》: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菀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

(刺)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本草经疏》:蒺藜有两种,一种同州沙苑白蒺藜,一种秦州刺蒺藜。白者感马精所生,刺者感地中阳气所生。《本经》苦温,《别录》加辛及微寒,并无毒。夫苦能泄,温能宣,辛主散,主润。故刺蒺藜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叶主风痒,可煮以浴。辛入肝,肝主风也。

简误:同州蒺藜性能固精,命门火炽,阳道数举,交媾精不得出者,勿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温、微寒。无毒。破妇人症结积聚,止男子遗溺泄精。催生落胎,止烦下气。乳发带下易效,肺痿脓吐可瘳。疗双目赤疼,翳生不已;治遍身白癜,瘙痒难当。除喉痹头疮,消痔瘘阴汗。久服堪断谷食,轻身明目长生。叶煮浴汤,亦去风痒。

《本草乘雅》:刺蒺藜,成离于秋,而外刺坚劲,得金之坚固气,为肝之用药明矣。然肝虽有藏血之体,而血非可留之物。留则不虚灵而污恶,斯致疾矣。蒺,疾也,藜,利也。其性宣得快便,故治积聚乳难诸证。沙苑者茎有密刺,结实成荚,嚼之作新茶香,不无分别。取象补肾,功力不相近也。

蒺之言疾,藜之言利。不唯具从革之金用,亦秉杪之火用矣。何也?锐利者金之用,迅疾者火之用。故兼火之气与味,金之色与形,为七方之奇之急,十剂之通之宣也。是主喉痹乳难,与症坚积聚;以及恶血之急闭,皆以柔乘刚,非所据而据之。匪此破敌,不易开通,以刚乘柔,有所据而据之矣。所谓急因急用,通因塞用者是也。更藉疾威,敷及下土,开发上焦,宣水谷味,熏肤充身泽毛,则肌肉长,百骸轻。其角锐利,用开盲瞽,特易易耳。李蕲阳以沙苑一种,附列本经之后,主治补肾之神藏,及肾之形藏,名虽同而形实异,功能亦迥别也。观其茎布密刺,而亦成熟于秋,秉坚金之体与用者。但刺蒺藜锐利顾着,宣扬形藏之非所欲留;沙蒺藜锐利敛藏,宣摄藏形之应所欲守为别异耳。

《药性解》: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经。主恶血块、症结喉痹、产难乳闭、小儿头疮、皮肤风痒、头痛、咳逆肺痿,除烦下气,明眼目,去燥热,疗肿毒,止遗泄。其叶可作浴汤治风。乌头为使。有一种沙苑蒺藜,主补肾添精,强阴种子。

按:蒺藜行血,宜入肝经;下气,宜入肺经。恶血等症皆二经病也,故俱主之。其所以入肾者,因肺为之母,肝为之子,未有子母俱利而肾不受其益者,故能止遗泄。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微甘,微凉。能破症瘕结聚,止遗尿泄精,疗肺痿肺痈,翳膜目赤,除喉痹癣疥痔瘰癜风,通身湿烂恶疮。乳岩带下俱宜,催生止烦亦用。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去风解毒,白者最宜。

《本草备要》:平,补肝肾。

苦温补肾,辛温泻肺气而散肝风,益精明目。肝以散为补,凡补肝药,皆能明目。治虚劳腰痛,遗精带下,咳逆肺痿,乳闭症瘕,痔漏阴颓。肾肝肺三经之病。催生堕胎。刺蒺藜主恶血,故能破症下胎。

《本经逢原》:白蒺藜,性升而散,入肝肾经,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向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千金方》治白癜风,以一味为末,汤服二钱,日二服,服至半月,白处见红点,至一月效。

《本草崇原》:蒺藜子坚劲有刺,禀阳明之金气,气味苦温,则属于火。《经》云:两火合并,故为阳明,是阳明禀火气而属金。金能平木,故主治肝木所瘀之恶血,破肠胃郛扣症瘕积聚,阴阳交结之喉痹,阳明胃土之乳难,皆以其禀锐利之质而攻伐之力也。

其沙苑蒺藜一种,生于沙地,形如羊肾,主补肾益精,治腰痛虚损,小便遗沥。所以然者,味甘带腥,禀阳明土金之气,土生金而金生水也。

《本草求真》:﹝批﹞白蒺藜滋补肝肾,兼散风邪逐瘀。沙苑蒺藜益精强肾。

白蒺藜专入肝肾,兼入肺。质轻色白,辛苦微温。按据诸书,虽载温能补肾,可治精遗溺失,暨腰疼劳伤等症。然总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遍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且此味辛入肺兼苦入肾,则凡症瘕结。盖肝虽藏血之经,而血非可留之物,若竟认此作补,而不审兼苦泄辛散以明其治,其失靡轻。缘此可升质轻可降,味苦。可散味辛可补,微温。故服凉剂,则宜连刺,有刺。生捣,用补剂则宜去刺,酒拌蒸。

若沙苑蒺藜质细色绿似肾,功专入肾,故书载能益精强肾。风家用三角蒺藜,补肾用沙苑蒺藜。亦须炒用。但不辛香宣散耳。蒺藜根烧灰,能治齿动。

《得配本草》:苦、辛,温。入足厥阴,兼入手太阴经气分。去风湿,泻肺气。乳闭可通,症瘕可疗,阴膭可消,带下可止,并治一切咳逆、肺痿喉痹、明目肿毒等症,皆藉此辛散之力也。

治风,黄酒拌蒸;清肺,鸡子清炒;治目中赤脉,人乳拌蒸;通月水,当归汁煮。

肝虚,受孕,二者禁用。以破血故也。

《本草经解》:蒺藜气温,秉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秉火气而生,阳也。

主恶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温能行,苦能泄也。症者,有形可征也,有形之积聚,皆成于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皆苦温气味也,温能散火,苦可去结。又主喉痹乳难乳汁不通也,乳房属肝,气温达肝,其乳自通。

白蒺藜,一名旱草,秉火气而生,形如火而有刺。久服心火独明,火能生土,则饮食倍而肌肉长。肝木条畅,肝开窍于目,故目明。

《本经疏证》:蒺藜子锋颖四出,坚锐锋利,谓非象金不可,而其味苦,其气温,则又皆属乎火,是之谓金与火遇,火在金中,夫金与火之接也,始则相守,继则就熔,终则交流。相守则金之芜杂难消者消,就熔则金之凝重不动者动,交流则火之杪不下者下。凝重者动,谓之形随性化,杪者下,谓之性随形化,其在人身,性本于气,形充于血,两者不咸,则有性与形违而为积聚喉痹者,有形与性违而为恶血症结乳难者,得此交相化而适相成之物,又乌能不已耶?而别录又恐后人误会本经用蒺藜,泛治腹中恶血症结积聚也,故其命意措辞,若谓就金言金,在上治上焉者。夫曰身体风痒,则痒必不在分肉筋骨,而在肌肤,皮毛固肺之合也,又况头痛咳逆伤肺肺痿,皆火守于金之病,火与金本相仇,因相仇而致病,则以相守而生长之物,化病气为生气,犹不可谓极允帖之治乎?而后人识透此关,莫妙于大明,以此益精,疗水藏冷,小便多,止遗涩泄精溺血。夫火金相仇,为病于上,但得其就熔,下流则并化为水,且非冷水而为暖水,又何水藏精溺二道之不受益了,夫然故沙苑蒺藜之刺,在茎而不在实,实形正似肾者,则金火之交熔向下,并在茎中,而实遂大擅益下之功,于精溺二道更着良献矣。

《本草新编》:味甘、辛,气温、微寒,无毒。沙苑者为上,白蒺藜次之,种类各异,而明目去风则一。但白蒺藜善破症结,而沙苑蒺藜则不能也。沙苑蒺藜善止遗精溃溺,治白带喉痹,消阴汗,而白蒺藜则不能也。今世专尚沙苑之种,弃白蒺藜不用,亦未知二种之各有功效也,余所以分别而并论之。

或问蒺藜能催生堕胎,而先生略之,岂着《本草》者误耶?夫蒺藜无毒之药,何能落胎,谓其催生,而性又不速。然则从前《本草》,何所据而言之耶。见白蒺藜之多刺耳。凡刺多者,必有碍于进取,留而不进则有之,未闻荆棘之中,反行之而甚速者也。是蒺藜既不能催生,又何能堕胎哉。且沙苑蒺藜,乃解火之味,凡妇人堕胎,半由于胎气之太热。古人谓黄芩能安胎者,正取其寒而能去火也。况蒺藜微寒,不同于黄芩之大冷,而性又兼补,且能止精之滑,安有止精涩味,而反堕胎者乎。此传闻者之误,不足信也。

或问蒺藜,以同州沙苑者为胜,近人以之治目,谓补而又明目也。先生又云与白蒺藜同为明目之药,岂同州者非补,而白蒺藜反补耶?曰:二味各有功效,余上文已言之矣。而吾子又问,余更当畅谈之。沙苑蒺藜,补多而泻少;白蒺藜,泻多而补亦多。沙苑蒺藜补肝肾而明目,乃补虚火之目,而不可补实邪之目也,补实邪之目,则目转不明,而羞明生瘴之病来矣;白蒺藜补肝肾而明目,乃泻实邪之目,而又可补虚火之目也,补虚火之目,则目更光明,泻实邪之目则目更清爽。二者相较,用沙苑蒺藜以明目,反不若用白蒺藜之明目为佳,而无如近人之味知也。

《本草分经》:辛、苦,温。散肝风而泻肺气,胜湿,凉血破血。炒熟去刺。亦能补阴。

【现代药理研究】

·刺蒺藜水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抑制诱导期中的效应细胞的分化与形成而达致的。

·刺蒺藜有降压作用。

·刺蒺藜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能与所含钾盐及生物碱部分有关。

·刺蒺藜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

·刺蒺藜具有强壮与抗衰老作用。

·刺蒺藜具有抗菌、抗过敏及治疗白癜风作用。

·蒺藜皂甙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蒺藜植物提取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

·蒺藜茎叶粗皂苷能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胆固醇症动物的胆固醇水平,升高卵磷脂/胆固醇比值;可明显刺激雄性大鼠精子生成,增加性欲,提高生殖力。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