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学名Spiranthes sinensis (Pers)。)Ames):植物高度13-30厘米。
根数条,指状,肉质,簇生于茎基部。茎较短,近基部生2-5枚叶。叶片宽线形或宽线状披针形,极罕为狭长圆形,直立伸展。花茎直立,长10-25厘米,上部被腺状柔毛至无毛;总状花序具多数密生的花,长4-10厘米,呈螺旋状扭转;花小,紫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在花序轴上呈螺旋状排生;萼片的下部靠合,中萼片狭长圆形,舟状,长4毫米,宽1.5毫米,先端稍尖,与花瓣靠合呈兜状。花期7-8月。生于海拔200-34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下、草地或河滩沼泽草甸中。
工蕨:植物体矮小,簇状丛生。近地表的拟根茎部分发生H或K字形的特殊分枝,并由此分出二歧分叉的直立枝。这些分枝宽约1~2毫米,表面光滑。孢子囊穗位于直立枝的顶端。 生长在早泥盆世沼泽地带的半陆生草本植物﹐裸蕨植物工蕨类的代表属。工蕨生长在早泥盆世沼泽地带的半陆生草本植物﹐裸蕨植物工蕨类的代表属。
雷尼蕨是在约四亿年前的地层中所发现的一种化石蕨类,目前并不存在于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原始的蕨类,只有茎,而没有根与叶,高度大约30厘米。而且它们的化石证据比起其他原始蕨类更为完整。
蕨类植物是一群最古老的高等植物,根据化石材料,大概在上志留纪到中泥盆纪时,已大量出现,而到二迭纪以前相继绝迹,成为古代的蕨类化石植物。
已绝灭的裸子植物。可能起源于前裸子植物,始现于晚泥盆世,石炭二叠纪极盛,中生代逐渐衰退,灭绝于白垩纪。
种子蕨类的植物体一般不大,大多数是倚生或攀援的籐本型。也有一部分呈直立的树蕨状,不分枝,高可达10米,或为直立粗壮的小乔木。绝大多数种子蕨植物具真蕨植物一样的大型蕨叶(多为羽状复叶)及脉序,不同的是在生殖蕨型叶上长有种子和花粉囊,蕨叶的主叶柄常二歧分叉,叶子表面的角质层厚。茎和根的解剖结构既具真蕨纲性状又具裸子植物性状,原生中柱,真式中柱或多体中柱。有髓的茎中髓常较大,皮部粗厚而次生维管组织较薄,次生木质部疏木型,它们与苏铁纲的解剖结构最相似,在未曾发现种子前,曾名之为苏铁羊齿或苏铁蕨(Cycadofilices)。 少数类别次生木质部密木型。 花粉囊和胚珠的形式多样。胚珠具离生珠被。胚珠的结构与苏铁纲的种子相似,本纲至今仅发现二例种子中具胚而绝大多数是保存具颈卵器之雌配子体,因此,所谓种子实际上大都是未受精的胚珠。
本内苏铁:古植物,苏铁纲的一目。直接起源于髓木类种子蕨植物。茎有的粗而短,为叶柄残存的叶基所包被;有的细而分枝,表面平滑。生殖器官大多为两性花,顶生,或分布在柱状茎的周围。生存于晚古生代到晚白垩世。
裸蕨,Psilophyton,已绝灭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或谓早泥盆世)地层中出现,是最初的高等植物代表。形态尚未完全了解。其地上茎直立,高约1米,具有二歧分枝,无根无叶,或仅具有刺状附属物,故名裸蕨。
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炭二叠纪,已绝灭。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生存于早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发现的化石多数是髓部的印模,通称“髓部石核”或“髓模”。
封印木:古植物。石松纲,是封印木科中重要的一属。茎高大, 仅在顶端呈两歧分枝,或不分枝。根状茎很特别,先自茎基分出四条主枝;每一主枝再作多次平展的两歧分枝。叶线形或披针形,螺旋状排列,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纵列的六角形印痕。孢子囊穗轮生于茎顶叶丛之下。生存于石炭纪及二叠纪。
鳞木(Lepidodendron),是石松类(化石)类中已绝灭的鳞木目(Lepi-dodendrales)是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树木之一,是木本蕨类。出现于石炭纪,乔木状,与许多热带沼泽植物共同繁殖在热带沼泽地区,形成森林,是石炭纪重要的形成煤原始物料,也是古代素食动物的口粮之一。
日月潭羊耳蒜(学名:Liparis hensoensis),为台湾特有种。仅分布于南投日月潭地区的拉鲁岛,海拔约750m左右。但已灭绝 。
.45亿年前盛开在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最早的花” —— 辽宁古果、中华古果,新近被确认属于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类群“古果科”。2002年,中国与美国科学家共同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种距今约1亿2千5百万年前的开花植物化石,并命名为中华古果。
莱尼蕨Rhynia,最早的原始陆生植物之一,裸蕨植物的一属。出现于晚志留世,到晚泥盆世早期绝灭。蕨类植物门 松叶蕨亚门,莱尼蕨属。苏格兰的莱尼是最知名的早泥盆世植物化石产地之一。莱尼碎石作为最重要的植物化石产出,其关键在于它代表了最古老、最完整保存的陆地生态系统。莱尼碎石的同位素顶年结果为 3.96亿年(布拉格期),其中化石植物保存有精美的细胞结构,主要的植物代表类群有莱尼蕨类,工蕨类和石松类。尽管植物的各种细节保存非产清晰,但是其分类上的自然亲缘关系却并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