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贯太平。
唐州庆县有时运。"一棵树看琼花是空的,晨风弥漫着苔藓."
琼花空待,满观苔痕,室内若能置一青苔小景,盆覆青苔,顿时意韵苍古,以此为供养之盆,真可得清幽之致,观一抹苔绿,便得山林隐逸之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唐代文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这篇象征着平静淡泊人生的文章,被历代洁身自好的文人墨客推崇,而那台阶上绿茸茸的苔藓,也成了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象征。
《书事》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王维-
摩诘诗中有画,画中苔藓意境幽深静谧,尤堪入诗。
唐·王勃·《青苔赋》序:“苔之生於林塘也,为幽客之赏;苔之生於轩庭也,为居人怨。”青苔生于溪涧、石阶、屋檐、墙垣、地砌,不用沃土千里,随雨滋养,也能长得清翠苍劲,俨然君子模样。
写《青苔赋》的还有唐诗人杨炯:“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违燥而居湿;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
清·任端书《绿苔赋》说:“窈窕兮闲庭,绿苔兮滋生。含翠兮瑟瑟,糁壁兮英英。乍一片兮如结,铺幽阶兮欲平。异芳草之霏微,映春袍而共妒。幕朝烟之杳霭,上画壁以多情。尔其绕径痕微,依沙黛浅;沾碎石而钱圆,贴新篁而泪点。波凝址浪,对瑶瓮兮层层;影缀文窗绣铜蠢兮冉冉。”
明·《园冶》曰:“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胜景不在于器物之珍稀,溪涧、石阶所生之青苔,也能成为妙景胜境。苔藓是草卉中之最微者,然山海林原径庭田园无处不见其形色。山水画卷,一经点苔则古气顿生。园林密境,少此细物就意味全无。
苔藓春绿秋黄,唯根坚定,庄子说:“中心定,而外物清”。它兴衰有时,枯黄有致,只要心如根系一样,便能逢时而起,伺机而动,即能满目清翠,这便是生命中的大智慧。
民间有谚云:“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不论哪种青苔,都是附生在水底的石块或岩石上,春暖时抽丝发苔,三月末、四月初长成又长又绿的青丝。石不能无苔,人不能无癖,养苔的人不痴不傻,其实是在养心。心性随青苔生根,滴翠而得以滋养。幽人怜苍苔,何须名高致。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苔藓之美者,美在赏其幽寂清冷。曲径粉墙下,树影参差,苔痕浓淡,如《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泠”。
苔藓生瓦壁砖砌如图画,生枯木老梅垂垂增古意,更增添了庭院深深的意境,正如林黛玉《桃花行》所云:“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青苔盈立细盆,把清苔当作生命里的清供,将这能历经兴衰淘洗的形与色,作为人生迷途里的一方参照,也不失为一种淡然之态。明人李渔有《养苔》诗云:“汲水培苔浅却池,邻翁尽日笑人痴。未成斑藓浑难待,绕砌频呼绿拗儿”。
笠翁虽是生活达人,然未得养苔之法,其实,养苔殊易,可剪碎苔体,散于湿壤之上,放在阴处,旬余即生新体。藓则随处可得,择翠茂者带土采来,地浇以水覆上,滋之而易接合而生也,不日去以杂草,多湿少日,荫下最茂,抚观碧茸可爱。
待苍苔落地,即是春山满目,绕墙围篱呷春茶。春山千景,独怜这抹苍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