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时孙思宇意图完成学业。
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当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他们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査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 又想到五台山地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 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魚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夾杂卷不少米糠麩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后來,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相关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癃闭,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徒弟拿着一根葱管,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吹, 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在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孙思邀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羊靥(羊的甲状腺)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都治好了。
—天,一个患腿疼的病人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他按照医书上的穴位扎了几针,却未能止疼。他仔细认真地寻找新的穴位,—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疼不疼,病人一直摇头。最后,当孙思邈的手指按掐住一点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就不痛了。这种随疼点而定的穴位叫作“阿是穴”,又名天应穴、不定穴。这是孙思邈对我国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传说孙思邈当初行医出名之后,总觉得自己在某些医术上还不如别人。他为了在医学上有更深的造诣,便改换姓名,到县城一家药铺为一坐堂名医当了抓药的徒弟。一次,一个员外带领女儿前来就诊,说女儿肚子阵阵发疼。经过坐堂医生诊断,认为肚子里有虫作怪,便给开了一剂有毒的打虫药。孙思邈接过药方看过后,认为药量开少了,虫打不下来。坐堂医生一听,拍着桌子怒道:“我行医几十年,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你懂什么,快去抓药要紧!”小姐服药之后,当时肚子就不疼了,员外十分高兴,坐堂医生也沾沾自喜。
不料小姐正准备回家时,却又疼痛起来,反而比来时疼得更加厉害。员外见状人怒,责问坐堂医生,坐堂医生有些不知所措。他忽然想起刚才徒弟抓药时所说的话,于是连忙将他叫到别处,问了原因。孙思邈言道:“从小姐的病情来看,她肚子里虫量较大,但先生开的药却仅能将虫毒晕,而不能毒死。小姐服药后暂时不疼了,那是因为虫被毒晕了。可过一会儿虫醒过来,便要进行报复,因此小姐肚子疼得就比之前厉害了。”坐堂名医—听心服口服。为了治好小姐的病,应付眼前局面,便很快按照徒弟的意见重新配了—剂药。小姐服后不一会儿,虫被排池出来,肚子也不疼了。后来坐堂名医再三追问,得知此人是大名鼎鼎的孙思邈,被他不耻下问的求学态度所折服。
孙思邈医术高明的声誉传遍都城长安,隋文帝请他出任“国子博士”。这是主管教育行政及给王侯公卿的子弟教书的官职,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假托有病谢绝,继续隐居埋名,钻研医学,为山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据说还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带兵打仗,兵败溃逃,李世民连人带马陷进淤泥河里。由于惊吓过度,李世民回宫后就病倒了。他精神恍惚,心神不安,食欲不振,噩梦纷纭,常常在梦中惊呼:“爱卿救我!”醒后发现一身冷汗。太医院用了许多养心宁志、镇惊安神的药物,都没有效果。有位大臣出了一个主意,布告天下,征召名医,有能治愈皇上疾病者,愿做官者封以髙官,不愿做官者赏以重金。告示贴出后,一连数日,竟无一人敢来应召。一天傍晚,孙思邈身穿布衣,手拄木棍,出现在宫门外。卫士将孙思邈带进宫去,他让宫里的人给他准备了一个一丈高的大淤泥团,摆在桌子上。他给皇帝请了安,说是圣上的病治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天天目不转睛地看这淤泥团,到九九八十一天,泥团消失了,皇上的病也就好了。
唐太宗治病心切,也就相信了。他天天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时时盼望着泥团减小。眼看一天天过去了,好容易到了第八十一天,“药团”一点也没有缩小。唐太宗十分恼火,认为孙思邈是在愚弄他,要治他个“欺君之罪”。他见到皇上,不慌不忙地说:“我是来给皇上治病的,泥团固然没有消减,可圣上的病是否减轻了呢?”唐太宗这才想起来,自从聚精会神地看那泥团以来,病情果是逐渐减轻,至今竟一点症状也没有了。饮食甘甜,心境平静,不再害怕,也不再做噩梦。于是连忙问道:“你这是什么治法呢?”孙思邈回答说:“圣上被陷淤泥河,连惊带吓,神气失散,整天回忆那种场面,以致形成这场病。我用这泥团让你天天着,盼着它减小,是把你的神思从淤泥河中引导开来,如此数十日,病还有不好的道理?泥团是不会被看小的,那不过是为你收神而设的‘幌子’而已,唐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高兴地说:“你真是药王!”为了表彰孙思邈的功绩,唐太宗赐他爵位,后来唐太宗又封他为“谏议大夫”,他都未接受,继续在民间行医。
也是在唐朝贞观观年间,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不分晚,宫廷太医精心诊治后病情仍然不见好转,唐太宗便差人请了孙思邈进宫。孙思邈给长孙皇后诊脉时,宫内的御医开始用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足部和鹦鹉上来试探孙思遊。这种小伎俩—点也没有难倒孙思邈,很快就被一一识破。孙思邈给皇后悬丝诊脉之后,向唐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副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针后不久,皇后果真顺利分娩了。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病愈康复,唐太宗命孙思邈执掌太医院,被其婉言谢绝,唐太宗只好放行,给以丰厚赏赐并题诗相赠,至今,药王山矗立的高大石碑上,还镌刻着李世民的赠诗:“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首先,孙思邈认为,一个真正的“大医”,必须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从诊断治疗到处方开药,自始至终都要兢业业小心谨慎。其次,医生对来求治的病家应该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最后,作为一个“大医”,应该具备不避脏臭、不贪财物的品德。除此之外,孙思邈还要求医生谦虚谨慎、博学好学,不骄傲自满、不骄傲自满、沽名钓誉,全面论述了一个好医生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他还发展了唯物的养生长寿学说,反对服石追求长生不老的幻想,提倡吐故纳新的“静功”和熊经鸱引的“动功”相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和讲求卫生等,使养生学与老年病的防治相结合。
在药学方面,他重视综合治疗,常以针药配合按摩治疗。在临证时特别注意辨证用药,根据药物的实际效果选用,反对滥用贵重药品。为保证药物质量,他常自种自采,自行炮炙。后人把他尊为“药王”,并立祠纪念。在他的家乡陕西,药王庙至今香火不断。
孙思邈的著作不仅在国内流传广泛,对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明显的影响,日本公元十世纪的医学巨著《医心方》,朝鲜公元十五世纪的医学巨著《医方类聚》,无不从中汲取了丰富资料和经验。
主 编:陆 翔
责任编辑:苏雪贞
美术编辑:朱丽莉
全球中医会议/培训整体解决方案的领航者,了解更多中医学学习、交流培训,可应用市场下载“中医家”,黄煌、李赛美、吴雄志等众多名师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