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要过一年。一年的计划在春天。中国古代春节尤指24节气中的立春,被认为是一年的开始。
追溯春联、窗花、鞭炮、红包这些平安吉祥的符号,最早全部起源于驱除鬼魅防止邪力,五千年神秘的中国民间文化,流露出了古人对大自然既无奈又敬畏的一面。度朔山 桃符 春联
在汉族民间文化信仰中,古人对桃树有着极为深沉的崇拜心理,认为桃木可以驱鬼辟邪,有“鬼怖木”“降龙木”之称,人们在临近死尸或墓地时,要用桃枝来赶走鬼魅,而道士作法也要用桃木剑。后来在桃板上又画上符,便是桃符,而画符正是道士的特长,这就使道教直接加入了对桃符的制作。
而使用桃符辟邪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关于度朔山的神话传说。根据王充《论衡·订鬼》所引的《山海经》,相传在东海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株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的东北有一拱形枝干一直弯到地面,形成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妖魔鬼怪,出入时必得经过这扇门。桃树树顶有只天鸡(即传说中的重明鸟),每当清晨天鸡啼叫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得赶回来。在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神荼()和郁垒(),若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将它们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他们。
上述传说在古书中屡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应劭《风俗通义》卷八 ,晋葛洪的《枕中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等等。
传说中的两位神人:神荼和郁垒,名列上古时期的十大魔神之中,也是五方鬼帝中的东方鬼帝,魏晋道教大师葛洪记载: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龟甲记事》中也曾写道:神荼和郁垒同为魑魅魍魉之首,归于蚩尤,在逐鹿之战中被擒,降于黄帝轩辕氏,女娲(另有说法是黄帝)将其任命为冥府之神。(魑魅魍魉:古代传说中的鬼怪,出自《左转.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古时候,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到处都有神妖魔鬼怪的存在,“门”也是一样的,是阴神,易招鬼。于是人们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他们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而神荼、郁垒就是汉族民间最早的门神。北宋高承《事物纪原.桃版》讲了度朔山的传说后就写到:“故今世画神像于板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门户间也。”而反映北宋风俗的《岁时杂记》也提到了“桃符”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逢年节挂桃符的习俗最早出现在东汉代《风俗通义》的《黄帝书》:“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由此可知,当时已流行在门旁装饰桃人。
到五代孟蜀时,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也就是门帖。黄休复《茅亭客话》说:“先是,蜀至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勋府桃符来,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这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桃符的用途。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也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则是在明代。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既镇邪又能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同时还能够装点门户,起到美观作用。据周必大《玉堂杂记》说:“除日更春帖、柱联、门额,于堂轩贴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情形已与桃符的做法不一样了。从此,春联渐渐代替桃符成为过年门上的主要装饰,主要是表达人们对新春吉祥的愿望,与桃符的原意已有差距。
重明鸟 立春 窗花
说到窗花,必提到中国汉族神话中的一种神鸟:重明。重明鸟又叫双睛鸟,它的两只眼睛中,各长有两个瞳孔,身形像鸡,叫起来声音像凤凰一样嘹亮动听。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着没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回旋,并且力气很大,能够搏逐猛兽,驱逐虎、豹、豺、狼等猛兽,使多种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类。它不吃食物,以琼玉的膏液为生。
相传尧在位时,远在万里之外的支国进献了名叫重明鸟的奇鸟。重明鸟在附近几百里之内将所有豺狼虎豹都搏击殆尽,从此百姓安居乐业。如若家中有妖异或不样,只要重明鸟一到,即刻妖异无踪,不祥也转为大吉。而山林间的猛兽只要听见重明鸟的鸣声,也都四处逃散。因此,人们将重明鸟奉若神明,期盼它能够常来。而重明鸟因眷恋自己的故乡,所以往往来区匆匆,有时一年来一次,有时几年才来一次。于是就有人想出方法,将木头雕出一个重明鸟之像,或用金铸出一个重明鸟之像,安放在门户之间。造纸术发明后,就开始剪出重名鸟的样子,贴在窗上。
这段传说在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有记载:“尧在位七年,有鸾鹘岁岁来集,麒麟游于泽薮,鸱枭逃于绝漠。有折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重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以肉翮而飞。能搏逐猛虎,使妖灾不能为害,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留重明之集。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户牖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刻画为鸡于户牖之上,此遗像也”。贴士:(《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古代汉族神话志怪小说集。)
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因重明鸟的样子类似鸡,就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度朔山上的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鸡,称其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有一段著名的话来赞美鸡:“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也就是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在过年时,逐渐改为画鸡或者用纸剪成鸡的样子,挂在门窗上,而这就是最早的窗花,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风气,而且明确言明了晋人的风俗。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山魈 鞭炮 红包
在现代汉语中,山魈指一种非洲灵长类动物。但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山魈则是山里的独脚鬼怪。山魈的记载始见于《山海经》,韦昭注:“或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也。或言独足魍魉,山精,好学人声而迷惑人也。”晋•葛洪的《抱朴子•登涉》有如下记载:“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而《山海经•海内经卷》也提到山魈:“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中国山东民间将其视为恶鬼,在方志中记载了很多春节燃爆竹以驱逐山魈的事,如《商 河县志》:“正月元旦,五更燃爆竹,以驱山魈。”而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专门的一篇名为《山魈》,描写了这种在传说中喜欢夜里袭击人的怪物。
而根据南北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神异经》中也提及:“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着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
这也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古人燃竹而爆,就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将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如果说,鞭炮是为驱赶山魈,红包则是为孩子们所准备的。红包,又名压岁钱。原本书写为:压祟钱。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由此,“祟”的本义在中文中特指鬼怪或鬼怪害人,也引申为行动诡秘,不正当的行动。从字形来看,属于会意字,在古语中,“示”字与鬼神有关,“祟”字从“示”上有一个“出”,表示鬼神出来作怪,本义为:鬼神制造的灾祸。如:祸祟(灾祸),祟恶(指鬼神所作祸害)又如现代词语:鬼鬼祟祟;暗中作祟;私心作祟等等。而在《战国策•齐策》中也有:“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相传有年除夕,一对夫妇怕“祟”来害孩子,不敢让孩子早睡,就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让孩子玩。等孩子睡着,包着的八枚铜钱被放在枕边。夫妇二人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祟”来了,当它用白手摸孩子头时,孩子的枕边裂出一道亮光吓跑了祟。于是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从此流传开来,人们纷纷效仿,年夜饭后将铜钱用红纸包好放在孩子枕边,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由此可见,在不可控因素诸多的环境中,古人对自身的安全无法保障,从而想出种种方法来驱逐鬼怪,于是也就产生了春联,爆竹,窗花以及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