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和“可惜”的同意分手完全没有关系。
让我告诉你《小王子》里的故事。
小王子见到了玫瑰,又见到了狐狸。玫瑰给了同行的安全感,狐狸给了未知的新鲜感,最后读者们读完后总是讨论问题。(大卫亚设)。
小王子更喜欢狐狸还是玫瑰?
这就是读者。这就是人。总是喜欢在爱情中追究永恒的哲学答案。
你到底更爱谁?
如果你爱我,你就要给我所有的爱。一点也没错,要让我感受到你的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名言)
如果你爱我,你就要乖乖地表明你的忠诚。最好确定优先顺序。我在最前面,其他的都在我后面。这样才能证明你爱我。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有这样的爱吗?
爱情重视一种独特性,社会心理学有“镜子上需要”的概念。我们想让对方眼里只有自己。(约翰f肯尼迪,爱)我们希望配偶成为我们的镜子,看着他的眼睛,我们就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自己。
我们想念,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对方瞳孔中唯一的人,这给我们带来快乐,给这个荒凉的世界带来深深的存在感,但这种感觉加强后,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产生“排外心理”。(莎士比亚)。
他花在游戏上的时间比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多吗?这意味着他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爱我。
爱情的“排他性”其实是无声的挤压。抓住对方的脖子,不让对方发出声音,对方的爱失去流动性,成为沉重的压力。
我们的占有欲来自于小时候缺乏或过度满足的“安全感”而逐渐形成的“自我中心主义”
大家都认为缺乏安全感会产生问题,但我想说的是:
如果安全感太满足,还会产生心理问题。
就像父母一开始想成为孩子的“感情勇气”,咄咄逼人地照顾孩子,但这加强了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让他一寸不差,告诉母亲不能爱弟弟,不能有第二个孩子。(莎士比亚)。
他无声地表明了自己“爸爸妈妈只能爱我”的态度。
听到这样的回复,父母的心会不会痛?
他们明明深爱着这个孩子,但是相爱的孩子们剥夺了自由爱的权力,他们的爱和宽容最终成为了自己受到伤害和限制的理由。(大卫亚设)。
那么这个时候,再无私的父母,再爱孩子的父母也会怀疑自己当初爱的纯真。他们的爱情,真的是爱情吗。(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如果爱情是对的,为什么我爱的孩子不尊重我自己的意愿?为什么我最喜欢的孩子不按我想要的方式接受我?
当然,这个例子也不正确。因为至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不均衡。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要在上面涂鸦,孩子不懂爱,但父母理解
得爱,所以父母才需要去引导。但我们大多数人在爱情里其实是和孩子一样的缺爱,或者说正因为小孩子时期没有得到过足够踏实温暖的爱,所以会“固着”在童年期,甚至在遭遇拒绝和挫败,也会在成年时“心理退化”至童年期。
你可以想象,当一个心智还停留在儿童期的小孩子遇到了一个成功进化至成年期的人,电光石火,他们会发生什么?
除了灾难,还是灾难。
这也是我们会不断考验伴侣“到底你更爱谁”的根本原因——
因为儿童不足够幸运,不曾体验过唯一独特、完全接纳的爱,所以会退化成偏执的小孩子,遇到危机也会唤醒封存已久的“创伤记忆”,在那个记忆力,它们被忽视,被拒绝,被羞辱。
所以他们一遍遍考验对方爱的这个行为,永远没有一个尽头,没有一个完美答案,这个故事永远没有一个结局。
因为缺口必须要退回到童年,或者唤醒童年的记忆,才可以被弥补。
所以也能知道,就算是得到了“我爱你,我不会和你分手”的回复,当事人心中的疑虑也只是被暂时安抚了,到了后面,那些怀疑和不安还会再翻涌上来。
所以,他爱不爱你,有多爱你,和会不会因为你而放弃所有一切挽留你,舍得让你走,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爱你,但他也可以拒绝你,因为你只喜欢香蕉,但他只喜欢苹果。
他爱你,但他也可以离开你,因为你一直喂他吃他最讨厌的香蕉。
他爱你,但他也可以痛骂你,因为他吃香蕉吃够了,你达到了他的“厌恶阈值”。
他心里可以容纳很多人,就像你内心里也会容纳很多人一样,你的父母,你的朋友,工作,事业,生活,烦恼,这些都是公平的,没有谁欠着谁,没有谁对不起谁,更没有谁背叛谁。
马斯洛说过,当我们内心安全感需求被满足了之后,我们才会追逐爱与归属的需求。所以,先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再去爱人,这个先后顺序才是对的,这样也才满足心理发展。
但很多人都是拖着疮痍的身躯进入爱情的,爱情是他们满足安全感的一种仪式和发泄口。所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你心情不好,情绪失控,因为唤醒了你被抛弃的记忆,所以你会拼命拉住伴侣,抓住这个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哄你,让他承担你的情绪。
这样一来一往多了,不用你逼,他都会走。
因为他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承担羸弱的你呢,原生家庭,人格倾向,本该是属于你的人生课题,为什么这些要反复掺杂到两个人的情感里?
·他到底是在和你谈恋爱,还是在和你的原生家庭谈恋爱?
爱情永远是势均力敌的对手,而不是一个强者对另一个弱者的怜惜与拯救。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对一个人的施舍,那不是爱,那是同情,而同情,是在俯视你。
如果你看到这里突然醒悟:爱情是成全两个人的,不是只成全一个人的。可能在你大彻大悟后又会陷入沉默,那我要怎么摆脱这个泥潭?
可能我在这方面有点经验,你可以放松,慢慢接受下面这个事实:
- “他爱我,但他不属于我,他只属于他自己。”
一个人只属于他自己,他有他人格的“独立性”。爱你是爱你,这是一种情感,但他对你的情感不能让步于他形成了几十年的完整的人格。
只有抱持着这样的理念和看法,你才会平和,你才会接受自己的期待,接受自己的欲望,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有拒绝你的权力,有随时离去的权力。
这就好比王家卫说过的那句话:“现在我们身处在同一辆车上,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下车,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想下车,但我只知道,此刻的我只想和你一起开下去。”
- “你只有允许他会离开你,他才不会离开你。”
这仿佛是一个逻辑悖论,但确实是这样,你只有先承认他可以拒绝你,他才会更加接纳你,因为你先接纳了他,接纳了他的自由,包容了他身为一个父母,依旧可以去爱除你之外其他孩子的权力,他才会把更多的爱给予你。
所以如果你想通过分手来考验一个男孩对你的爱,那你一定要停止这种“反人性”的考验。
人天生是讨厌被人怀疑被人限制的,他甚至也会习得通过温和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烦躁,所以你要觉察,你要敏锐,觉察你内心想要考验他、折磨他的阴暗面,也要敏锐他对你渐渐升起的厌恶。
如果说你很不幸,对方已经因为你的作而和你分手了,那你就更不能心存侥幸,力求通过一次次的考验来耗尽他对你仅存的耐心。
还是那句话,你只有允许他会离开你,他才不会离开你。
最后分享我以前看过的一个例子,你就能更直白地明白为什么不能去考验一个人,不能用爱去反复验证爱。
你用一个锤子,去砸一个鱼缸,为了想要验证这个鱼缸牢固不牢固。然后你一锤子下去了,鱼缸不出意外地碎了,然后你嘲讽地说:看吧,这鱼缸果然不牢固。
你说,你搞这多此一举的干嘛?本性脆弱的鱼缸能耐得住锤子的敲吗?
人性也是这个道理。爱情更是这个道理。
心理测试:测试前任最想对你说的一句话
1. 在一起时你们是否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
是的,经常觉得很累 —2
很少为了小事争吵 —2
偶尔会,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认为你是一个喜欢自我反思并愿意改正错误的人吗?
是 —3
不是 —4
3.TA是否会把自己的烦恼主动告诉你?
经常说—5
不怎么说 —4
4.你会把你们恋爱的过程跟你的父母说吗?
事无巨细,经常跟我爸妈吐槽 —6
偶尔他们问起来就说一下 —5
几乎不说,没啥好说的 —5
5.面对你想要的东西,你愿意花费多少精力去获取?
一切随缘,是我的终归是我的 —7
努力一下,说不定能成功—6
拼尽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们分手是因为出现了第三者吗?
是—A
否 —7
7.分手后对方是否主动联系过你?
是— D
否 —C
完整版测试题及答案可私信获取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咨询师,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评论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