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医德太子李重允(683 ~ 701年)

唐中宗是李贤的长子。

高宗李志和武则天的孙子。

大足元年(701年)遭谗言被武则天杖杀,

时年19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

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

(号墓为陵,是唐代皇室的一种极为特殊的丧葬制度,始于唐中宗时代。号墓为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称陵不称墓;二是指墓葬和随葬品以皇帝等级安排。)


懿德太子墓



阙,是古代在宫殿、祠庙

和陵墓前对称建置的高台建筑物,

通常左右各一。

晋崔豹撰《古今注》记载:“阙,观也。

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

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

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

是说人臣经过阙门时,

可反思自己的“缺点”。

此话虽有些望文生义,

却也透露了“阙”作为礼制建筑的精神功用。

唐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队》阙楼部分


《阙楼·仪仗图》在墓道的东、西侧各有一幅。

阙样式为“母子三出阙”,

属帝王级规格。

画中阙楼均由屋顶、屋身、

平座、墩台(基)组成;

屋顶均为庑殿式,也属最高级别,

由于其形象端庄、稳定、

尊贵,常被用于主要殿堂。

传说当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喜欢绘这类建筑,

所以又称“吴殿”。

庑殿顶


在屋脊两端有鸱尾,

鸱尾始于晋代,隋唐时已较为普遍。

传说鸱尾是象征海中的一种能致雨灭火的神兽,

用在屋顶上有防火消灾的用意。



墓道两侧阙楼图透视效果 | 图 傅熹年



阙楼屋身的面阔、进深各为三间,

四周回廊环绕。

阙楼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

用飞廊或城墙与主体建筑连结,

台基由砖筑成梯形,阙楼图丝丝入扣,

雕梁画栋非常华丽。

工匠以林木、山峦为背景,

衬托出宫殿宏伟高大、庄严肃穆的气势。

城楼图 | 图自《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题材的分析》



阙楼图及城楼图与帝陵宫城正门位置关系 | 图 傅熹年


门阙制度是唐代建筑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唐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演变,

早已铅华褪尽难觅其踪。

虽然是这样,

我们仍可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获取资料,

此壁画是唐墓壁画中大量的建筑形象的代表,

以唐人画唐景的写实性,

为我们后人研究了解唐代建筑,

尤其是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资料。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藏



阙楼仪仗图(东壁)| 图自《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题材的分析》


唐人李华在《含元殿赋》中有

“左翔鸾而右栖风,翘两阙而为翼”的描述,

而在对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考古发掘中,

也找到了残存两阙的夯土台基,

证实含元殿是有左右两阙的。

由于当时尚未发现唐“三出阙”的形制,

所以复原出的含元殿左右两阙均为单阙。

1973年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发表,

加上乾陵后续考古调查,

发现双阙下残存的石基为三出阙。

这也为唐长安城的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含元殿、

左右阙楼的复原提供了极为生动可靠的形象资料。

在唐含元殿遗址发现左右两阙的台基高达16米,

壁画与考古发现相印证,可见其真实性。

含元殿复原图



壁画《阙楼·仪仗队》仪仗队部分



阙楼图后面紧接着绘有一幅排列有序、

阵容整齐的大型仪仗队伍的《仪仗图》。

仪仗队由196人组成,分为步行仪仗、

骑马仪仗和车队等三部分。

卫士均戴幞头,穿圆领长袍,腰配箭囊。

其后在三辆豪华的车前,排列着十几名侍臣,

举遮蔽风、日的伞扇。

据《旧唐书·舆服志》的记载,

壁画所绘的车应属太子大朝时

所用的辂(lu,音路)车。

辂车前面有二伞、二圆扇、二长方扇。

《唐六典·尚辇局》亦称伞、圆扇、

长方扇为太子大朝所用之伞扇。

步行仪仗和骑马仪仗,

象征着太子仪仗的左右卫。

所以,这幅壁画可以说是太子大朝时的情景再现。

壁画《阙楼·仪仗队》仪仗队部分



这两幅壁画场面之宏伟,

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

作者将阙楼的比例表现得当,绘制写实。

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

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

画面色彩也艳而不俗,栩栩如生,

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壁画《阙楼·仪仗队》仪仗队部分



以上种种让我们不禁联想到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所描写的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来。

眼前浮现出筑于高大台基之上的殿堂阙楼,

前面的广场之上,遍立前来朝贺的外番使节,

那气势是何等的恢弘壮观……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