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分享天文学相关知识以来,已经很久了。上周六正好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内容涉及到部分教育的发展史。其中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总能看到我们不太了解的天干地。
然后就想到两者间换算的事儿。咱们比较常用的公历
- 简单说说纪年吧
要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时间感还是很重要的。小到计量一天的流逝,大到计量一整年的光阴。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做着纪年的事儿了,类型还很多,像帝王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失灵后,就慢慢过渡到了干支纪年法,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到战果时代了。
不过天干和地支的概念,出现要早得多,但怎么来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从星象来的,它们最初的形象是从天上的星宿图形衍化而来,也有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解释的。在四分历中,还用到了干支的别名,比如甲是焉逢,乙是端蒙(咦,好像在某小说里见过的样子)等等,这些据说是从少数民族那里传来的。关于它们的由来有很多,这里就不说了。
东汉是干支纪年普行的时候。后来,等到传入民间,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联系在了一块,一下子就流传开来了,现在农历上见到的也是这个版本,十二生肖纪年算是将十二地支形象化的干支纪年法。
十二生肖
- 干支和公元间的换算
来讲今天的正题吧。就是干支纪年和公元年份间的换算。
一个比较直接的办法,是拿出一本叫做《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东西去查。
但是我们偶尔用一次,也犯不着去备这样一本书。
方法二只需要一张“一甲数次表”。干支纪年,是六十年一轮回,这个表上就给你写明了这六十年间,每一年叫什么。由于历史原因呢,这里最初的甲子年代号数是0,做个说明。
公元1年是辛酉年,2年壬戌年,3年癸亥年,4年甲子年,所以咱们把要算的公元年加上56,然后除以60,得到的余数对应到上边说的那个表里去,就可以了。
方法三,还是查表,这次用到的是一个叫做“甲子检查表”的东西,这个表分公元前和公元后,用法是一样的,以前者为例,我们看一下,上边是左一列天干,右五列地支,最右边的代表公年年份的个位数,然后下边有五行数字,是年份的十位数,最下边三个框框框起来的是年份的百位数和千位数,注意每个框框和上边五行数字划分的区块是一一对应的。要找一个年份对应的干支,先定千位数和百位数,然后去它对应的那个区域内找到十位数,地支所在的列就确定了,然后通过个位数就能定出确切的干支。说起来有一点绕,但是会了之后就很简单。
公元前甲子检查表
上边说的呢,都是需要用到表的,要是没有表呢,就只能硬背了,天干地支二十二的名目还算琅琅上口,然后知道一甲子中它们的排列,都是不停循环的。那么从方法二,稍微再多走一步,将余数拿出来,除以12的余数就可以确定地支的位置,除以10的余数就可以确定天干的位置。当然上边你得知道公元1年是辛酉年,或者不太反应地过来就直接4年是甲子年,也不一定要加56,关键是自己清楚那个余数的最初年是什么年。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晚安。
参考文献:《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中国历史纪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