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选择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有些父母喜欢用“棍棒教育”,觉得对孩子严厉一些,要求高一些会让孩子更有出息,更不敢懈怠。
还有些父母选择溺爱,可能这个孩子得来不易,所以父母心疼还来不及,即使孩子犯错了也不舍得批评,久而久之,孩子被娇惯得没有礼貌,没有素质,更不懂得感恩。
不管是棍棒教育还是溺爱,无疑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前者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卑,懦弱的心理,后者则容易让孩子失去分寸感,将来到了社会上也会不适应。
真想让孩子更有出息,聪明的家长懂得要对孩子经常说三个词,且越早越好,对孩子来说受益终身。
我爱你
在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有一条很难跨越的鸿沟,我们称之为代沟,很多家庭里面的亲子关系就被这条代沟阻挡住了亲近的步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见,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依赖自己了,他甚至学会了顶嘴,或者跟家长对着干。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利用家长的威严去震慑孩子,想让孩子回归到曾经听话的状态。
只是,孩子听话就真的是好事吗?一个什么事都听父母的孩子,往往容易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将来长大了还是习惯性依赖父母,显而易见并不利于他独自适应这个社会。
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藏在行动里,即使包办了孩子的事情,出发点也是爱,但如果家长尝试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简简单单三个字其实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能量和鼓舞。
很多人都说过,中国的父母很吝啬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觉得很害羞,不好意思说出口,但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对孩子说“我爱你”的习惯,父母会发现跟孩子之间出现代沟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一个能够经常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孩子,会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甚至没有这段让父母头疼的时期。
因为父母的这句话给了孩子巨大的安全感,也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会让孩子有心里话也愿意跟父母说,而不是用敌对的情绪去面对父母。
本着因果循环的关系,孩子也愿意将这份表达爱的方式传承下去,他在日后婚恋,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经常说出心里的爱,整个家庭的氛围也就会更加温馨健康。
你很棒
朋友家的孩子是男孩,初中的年纪,正是叛逆的时候,朋友这个父亲做的其实让他很没有自信,因为他觉得儿子越来越难教育了。
孩子小的时候一看见他发脾气,吓得不敢吭声,他怎么说,儿子就怎么做;可是现在儿子大了,他还没等发脾气,儿子的脾气就先起来了,比他还有理的样子。
直到有一次,儿子因为考试没考好被他痛骂了一顿之后情绪失控,说出了这么多年来对他的感受,才让朋友彻底醒悟,原来这些年他对孩子的打击和贬损对孩子来说有多难接受。
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就像我们每个成年人一样,谁都不愿意经常听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的话,我们都愿意听温暖鼓励的话,当得到肯定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得更好。
对孩子也是同样,父母经常对他说“你很棒”,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哪怕孩子这次得到的成绩也许并不好,但是这三个字却让孩子免去了害怕得到批评的担忧,而是会用更轻松的心态去好好备战下一次。
可见,父母对孩子多鼓励要远远好于批评,因为批评过甚的话不仅不利于孩子进步和成长,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更严重的叛逆心理,甚至可能破罐子破摔。
我相信你
还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单亲家庭里,父亲每日下班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又忙又累的他无暇照顾儿子,幸而,儿子很懂事。
一天下了夜班后,父亲疲惫地回到了家里,刚要躺在床上,却发现被子下面是一盒泡好了的泡面,因为没注意,泡面全都洒在了床上,气急败坏的父亲拽起儿子就揍了起来。
儿子哭着对父亲说,他是怕父亲回来饿肚子,所以提前给泡好了泡面,因为怕凉了,所以放在被子里暖着。
听了儿子的话后,父亲的眼眶湿了,他感动儿子对自己的好,也后悔没问清楚就打儿子。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像这位父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任,一旦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就是责骂甚至是殴打孩子,而不是选择相信孩子,站在孩子这边给他支持。
对孩子来说,父母本应是他最信赖的人,如果父母不信任他,在他最无助的时候质疑他,批评他,那么对孩子的心理就是巨大的伤害。
反过来,父母如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或者孩子需要的时候,经常对他说“我相信你”,那么孩子的心里就会更有底气,也会变得更勇敢,因为他知道,父母永远都是他的后盾,即使将来受到质疑或者否定,孩子也不会轻易放弃。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甚至可以说学无止境,在孩子成长的同时,其实家长也在成长,因为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的孩子什么样,也就映射了他背后的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如果期望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那么父母首先要提升自己,先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同时也要注意跟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态度,才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