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中国古砚源于商周,兴于春秋,规范于秦汉。汉刘熙《释名》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表明汉代后期砚为研墨工具的含义已经明确。此时的砚质多用陶、石作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瓷砚多为圆形,分砚底和砚盖两部分。时至隋唐,无论是砚质、砚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较为盛行箕式、龟式、展式和山峰足式砚。唐以前大多使用陶砚,而至此时才开始使用石质砚。但最早的砚,是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石砚。宋人更重石砚,尤爱端、歙之石。元明时期制砚讲究自然,出现了随形砚。清代重精雕细刻,不但将砚由实用推向了艺术欣赏的一个高峰,还盛行漆砂砚,用生漆配合金钢砂制成,质地很轻,颜色像澄泥,可以与石砚比美。宋人米芾所著《砚史》一书,是我国研究制砚工艺的最早专著之一。
砚,除了我们所知的陶砚、石砚之外,尚有金砚、铁砚、铜砚、玉砚、木砚、瓦砚、漆砚和水晶砚等多种,产地遍及大江南北。其中尤以石陶砚类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最为名贵,合称“四大名砚”。
端砚是砚中珍品,其石材产于古代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斧柯山),因质地坚密又肤润,常被形容为婴孩子的皮肤。端砚制作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岩石的各种天然纹理,成为多种多样的名贵石品,如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猪肝冻、石眼等等。(1)青花。青微细如尘,隐隐浮出,如虮虱脚者为最上乘。粗点成片的,稍次。(2)鱼脑冻。此石有如荡漾着一团生气,如澄潭月漾,故称鱼脑冻。错落疏散的,叫碎冻。洁白疏散的为上品,灰色、褐色的为下品。(3)蕉叶白。蕉叶白,浑成一片,嫩净如柔软的肌肤,如凝脂,温润而光泽,隐隐然,如见其里。蕉叶白,像蕉叶初展,含露欲滴的是上品,素而洁的稍次。按其色泽与层次,又可分为鹦歌眼、凤眼、猫眼等等,颜色凝重大方,花纹隐约浮沉,它的特点是:出墨状、蘸笔圆、细而不滑,坚而不燥。清代陈恭尹在跋高光《端溪砚石考》中云:“砚粗则挫墨,细则拒墨。水岩则不然,玉肌腻理,拊不留手,着水研墨则油油然,与墨相恋不舍,墨愈坚者,其恋石也许甚。”极赞端砚品位之高妙。无怪乎唐朝诗人李贺在《青花紫石歌》中颂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砚中另一珍品歙砚,产于安徽歙州(含歙县)龙尾山,古时歙州与婺源同域,盛产龙尾砚石,砚品统称为歙砚。龙尾砚石品有五:一曰眉子,二曰外山罗纹,三曰墨山罗纹,四曰金星金晕,五曰驴坑罗纹。其材尤以金星金晕独显名贵,以石色古绿,金光灿烂,“质地坚润,易发墨,不损毫”而驰名天下。
洮砚出于甘肃卓尼县城东洮河东岸的喇嘛崖。其石质坚实温润,色泽雅丽,弄笔濡墨,毫发自然,为众书画家所钟爱。
在“四大名砚”中唯澄泥砚研是天然石材所制。她由陶澄汾水河泥后干固、整形、雕刻,入窑烧制而成。因原料成份及烧制温度的差异又分朱砂红、鳝背黄、绿豆砂、玫瑰紫等多种色品。其成砚幽秘玄雅、灵风神韵,为世人称道。
除此之外,锋州的角砚、归州沱砚、相州的瓦砚、青州紫金砚和红丝砚、信州的水晶砚及虢州的澄泥砚也颇负胜名。
中国砚史悠久,砚文化内涵深邃,且丰富多彩。砚的花纹雕刻以及表达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山川日月、鸟兽鱼虫、花草树木、金石书法以至各种人物,都可以作为图案刻于砚上,形成精美高雅,经久不变的特殊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砚不但有砚台、砚盘之俗称,更有砚田、墨海、石友、陶泓之美誉。历代砚文、砚志、砚论、砚录、砚说、砚考层出不穷,砚诗、砚词、砚歌、砚赋、砚铭、砚谱更是笔难尽述。因此,赏砚、藏砚、赐砚、赠砚、鉴砚、贡砚便成了文化雅士、富商臣贾间一道独特而另类的风景。
古砚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和文物收藏价值,更有较为明显的市场价值和投资价值,所以自古以来倍受藏家的青睐,特别是一些历代制砚名家的作品,更是市场和拍场的抢手货。纵观近年来中国古砚的市场行情,可说是逐年渐热,稳中有升,大家云集,前景非常乐观。藏家不仿根据自己的实力择优而藏。如遇上品,当尽力得到,储值保值,收藏鉴赏、相得益彰。下面是近年来收藏和拍卖市场的部分成交行情:
17世纪制端砚(张大千收藏万港元
19世纪端石松树砚36.8万港元
明金家刻铭端砚22万港元
明海水纹端砚10.58万元
清麒麟形端砚15.525万元
清乾隆御题澄泥砚带紫檀盖盒20.1205万元
清巧琢瓜形绵绵冰纷双面端砚15万元
清陈端友刻瑞兽绿端砚5万元
宋桃河石砚(桦木盒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