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中国4大发明】四大发明虽诞生在中国,但最大受益者却不是中国人

本文为节选。)


而事实上,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讨的是,四大发明虽然诞生在中国,但其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却不是中国人!

活字印刷

拿活字印刷来说,北宋人毕升早在11世纪40年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很长时间里,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也没有成气候,更没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于我们今天还要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中国人是活字印刷术的鼻祖。

整整过了400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一个叫约翰内斯·古腾堡的企业家研发出了铅活字印刷机。这项发明才真正在印刷领域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古腾堡的印刷机带来了书籍和阅读的迅速普及。很多欧洲人忽然变得爱学习了。他们发现,阅读原来是这么有趣的一件事。但问题也来了:他们把眼睛看坏了。所以,古腾堡印刷机发明一百年后,欧洲出现了几千家眼镜制造商。

眼镜业的发展引发了一场光学革命。1590年,荷兰的眼镜制造商JANSSON父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18年以后,1608年,荷兰的另一位眼镜制造商汉斯·利伯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一年以后,伽利略于1609年又发明了40倍的双镜天文望远镜。

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

古腾堡印刷机引发光学革命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事实上才刚刚开始。

望远镜的发明,第一次把人类的有效视野延伸到了太空。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借助于不断改进的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发现了太阳系的很多行星和卫星。这些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揭示了更多的自然奥秘。

JANSSON父子发明显微镜后,英国科学家Robert Hooke1665年又用自己改进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cell这个词就是他命名的。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卡尔·蔡司根据现代光学原理,经过严格的数学计算磨制了镜片,发明了更加精密的显微镜。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欧洲的生物学家相继发现了细胞,创立了微生物学理论和细菌学。德国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借助于蔡司显微镜在19世纪80年代分离出了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等。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读了他发现结核杆菌的论文。从1995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罗伯特·科赫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仅催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也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繁荣,造福了全人类。过去几千年里一直困扰人类的霍乱、鼠疫、伤寒、结核等疾病开始终结,人类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寿命也大大延长。

除了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都有类似的后续篇章。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诞生于中国,本来最有条件也最应该在中国发扬光大,那将彻底改写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太多的尘封往事,总是让我们唏嘘叹惋!

为什么总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的文化和土壤。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任何一项技术发明都必须在创新的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离开了创新环境,技术发明便是没有归属的无根之草。只有营造创新环境,培育技术生态,接受市场洗礼,才能让技术发明走得久远,获得持久的繁荣。所以,创新环境比技术发明重要得多!

本文作者刘亚东

当下,我们与其争论四大发明是不是国产货,是不是伟大辉煌,不如把更多的心思用于如何生成创新的沃土,从而让更多的技术发明,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能在我们脚下的大地上踵事增华。


作者:刘亚东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贡献?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链接:

节选:

学术上不靠谱的李约瑟

不过,李约瑟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汉学学者,根本不算汉学家。在国际上的汉学圈内,李约瑟并不被承认。这是因为他的治学方式一直被诟病。李约瑟善于联系事物,通过联想来拔高研究对象的地位。但是他的这些联系事物的方式比较唯心主义,拿不出什么确凿的证据。比如,中国西部的敦煌石窟中发现了一幅壁画,画的是一尊佛在打坐冥想,四周有一群魔在试图扰乱佛的心神。其中,一个魔鬼的嘴中喷射出了火焰,大概是一种神通术,而李约瑟就死死抓住画像上的这一个细节特征,开始大书特书,最后他论证说,原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火焰喷射器的国家,所以中国古代的军事实力非常的强大。李约瑟还进一步论证说,根据壁画的历史年代,可以知道中国发明火焰喷射器的时间还要比发明火箭更早。

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在牵强附会这方面毛病太多,在其著作中比比皆是。再比如,李约瑟读到野史中有这么一段叙述,说的是汉朝皇帝刘彻被匈奴的首领冒顿围困在平城,眼看就要歇菜,多亏了麾下有一个叫做陈平的将领,此人知晓冒顿的妻子阏氏善妒,而且她率领的是最精锐的部队,于是心生一计。他让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头人,装扮出花枝招展的样子,将它安置在城墙上翩翩起舞。阏氏看见了这个木头美人,不知道它是假的,心想汉人美女要是落入冒顿手中,一定会夺去大王对自己的宠爱,于是就想方设法劝冒顿退兵。这样,平城的危机就解除了。这个故事,一看就是昔日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军队围困在白登山的山寨版,要知道汉武帝刘彻根本没有亲临过战场,纯粹是民间神话故事一流。但是李约瑟就深信不疑,他如获至宝的以为有了重大发现,硬是说这则故事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机器人的国家,因为那个木头美人就是古代的机器人。

李约瑟这样不靠谱的地方,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正是因为李约瑟在治学上不够严谨,胡乱联系的太多,所以国际上的汉学圈和科学史研究界对他颇有微词。即使他写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剑桥大学科学史系也拒绝与他交流。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萨顿(1884年~1956年)还严厉的批评李约瑟“不懂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式”。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虽然有一些价值,但是其中牵强附会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有学者指出“每十页就出现一个常识性错误”。李约瑟喜欢无限拔高对象的毛病,制约了他成为一个纯粹的学者。但是由于国内真正看过这部书的人很少,基本上就是在新闻上知道这部著作很了不起,所以认为他说的都是“真理”。其实,李约瑟不过是听闻前人的一些论述,自己直接引用后加以拔高罢了,他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也有拔高的现象。

但要说明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实说的是科技史,并非科学史。学术界也早已有了定论,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科学无关,是纯粹的技术发明。科学与科技,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已然不同。一个熟练的工匠可以通过经验发明出精巧的装置,但是他不一定懂事物的内在科学原理。一个道士可以通过实践配出炸药,但是他不晓得炸药的化学机制。不懂事物的本质原理,就不算掌握了科学。

《江晓原: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

链接:

节选:

有关四大发明的争议中,听上去最有颠覆性的一条是:今天全世界用的都是黄色炸药,而中国人所发明的火药是黑火药,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列,那些反对四大发明中关于中国发明火药的人就揪住这一点不放。虽然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但是既无实物传世,也未能推广。批评四大发明的人就抓住这一点,说毕昇的活字即使是真的,也是不能商业化的,甚至怀疑它的真实性。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陕西灞桥发现了一些 “纸”,有些人坚持认为那是纸,于是所谓“灞桥纸”变成一个争议的问题。

另一个争议的问题是指南针,这又和司南及水、旱罗盘联系在一起。提出争议的人质疑:中国古代到底是真的发明了指南针,还是只不过发现了地磁现象?另外关于水罗盘、旱罗盘的争议也相当多。有些人认为,旱罗盘是西方人发明的,水罗盘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也有争议。这一系列争议的源头是司南。而司南有一个致命弱点,即只有古代记载,却至今没有人能用天然磁石将它复制出来。

我们应该承认,这些批评里有一部分是有道理的。但是许多争论都是情绪化的,要挺四大发明,可以挺到极端;要批四大发明,也可以批到极端。这两个极端,是从夜郎自大到虚无愤青。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则是心平气和地来考察这些争议。

《印刷术的流变及四大发明的功效》

链接:

节选:

活字印刷在东方早有人尝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过毕昇的事迹,元明清三朝也有人陆续实践,并留存下一些活字印刷的书籍。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区的朝鲜,15世纪初在官方资助下,出版过一批用金属活字印刷的儒家经典。可是东方所有的活字印刷书籍与雕版印刷书籍相比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除了说明活字印刷术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它在东方是一项成熟技术,反而形成反证,说明活字印刷在中国难当大任。

今天有人尝试复制泥活字、木活字,希望证明在古代的可行性,效果并不好。因为材质缺陷,泥活字、木活字不可能演变成活字印刷的成熟技术,还是要用金属活字。中国铜钱文字精美,足以证明活字印刷在东方难以推广并不是制造金属活字的技术问题,而是另有其他原因。汉字是中国的骄傲,可惜由于笔画繁杂,数量巨大,成为推广活字印刷的拦路虎。古代刻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制作雕版其实是按图索骥,并不十分清楚文字内容,以致错讹很多。活字印刷铸字排版过程要求按“字”索骥,在西文环境中非常简单,几十个字母可以无限复制和使用,普通人员即可完成。但是在汉字环境下,不仅铸字的工作量被无限放大,而且拣字排版对知识水平有较高求高,以致错讹更多。这是中国古代出版业不能承受的商业成本,所以除了民间少量尝试和官方资助,活字印刷无法形成商业化。沈括、王祯都是官员,描述活字印刷如何轻松便捷、畅快淋漓,均是不清楚技术如何商业化的书生之言,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技术认识的通病。商业上行不通,政府示范也就无济于事。清雍正年间,宫廷铸25万枚铜活字,印制《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一亿六千万字,是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一次大规模应用,但在过程中也感到效率太低。此后这批铜活字只能束之高阁,最后的命运是乾隆年间被拿去铸钱。

雕版和活字是凸版印刷,用木材或金属制版印刷图片成本很高,效果也差。另一位德国人塞内费尔德(1771-1834)于1798年发明石印平版印刷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可以轻松制作图版。不过石印在西方并没有取代铅印,只是印刷中的一项辅助技术,可是石印在中国却引发了一场印刷革命。雕版印刷从隋唐至明清,工艺不断改进,作为成熟技术,未受到任何挑战。石印比雕版降低成本,字体更小更随意,印制图片效果颇佳,出版业接受极快。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几乎是一夜之间,历经千余年的雕版印刷被淘汰出局。至今,雕版印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存在,木板年画、佛教经书都是它的历史延续。

清末石印《点石斋画报》上某期的《宝镜新奇》

(清末石印《点石斋画报》,经常有介绍西方科技的内容。这是1897年某期的《宝镜新奇》,介绍用X射线看病。)

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的影响下,尤其是中国报业的蓬勃发展,让石印显得力不从心,印刷术逐渐与西方接轨。书籍和报纸销量大增,印刷业终于能够承受铅活字印刷的高昂成本,开始大规模商用。不过汉字在活字印刷中的窘境一直不能彻底解决,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排版印刷成本长期高于西文书,遇到生僻的汉字还要临时铸字,排版工人的工作强度居高不下。相似的问题在汉字遇到计算机的时候也曾出现,但是中国人不可能舍弃汉字,还得依靠技术创新。

20世纪初,照相技术被引入印刷业,成为一场革命的前兆。随着计算机和激光技术的发展,1970年代西方发明激光照排,开始淘汰铅印。英国某公司尝试研发汉字激光照排,并且带着样机来中国展示,希望占领华文市场。可是技术不过关,汉字识别速度太低。中国技术家王选(1937-2006)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带领团队攻关,解决汉字识别难题,于1985年发明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直达国际高端,并且迅速商用。此后十年,中国逐渐淘汰铅印。“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汉字印刷翻身解放,获得新生。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随着技术进步,无纸化时代已经临近,信息传递方面的印刷术开始面临整体被淘汰的结局。

刘亚东转发的文章

《民科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吗?》

链接:

节选:

2,“重大突破”本就是子虚乌有,还有一条,就是历史上在现代科学没有建立的时候,还处于混沌状态,所以一部分人摸着石头过河,有可能在应用领域,比如化学领域取得成就。但是现代科学体系的大厦建立之后,科学的门槛已经很高,过去那种“碰巧”成功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就说很多民科攻击的进化论,早就不是过去那种粗糙版本的进化论了,现代进化论很多理论是从高等数学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民科看不懂高度数学,连门槛都入不了,又如何研究?

一些人总以为做科研就是依靠“猜想”,这恰恰是对科研的误解。

猜想没有价值,提供实验验证途径的猜想才有价值。

屠呦呦也是“实验狂人”

没有实验,就没有验证。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原本是“来自民间”的人后来做出了科学成就,但这些人无一不是“实验狂人”。民科们总提到法拉第,却不知道法拉第年轻时候就做国家科学院院长的助手,他一辈子做实验的次数超过6万次,在实验室工作几天几夜是家常便饭,可不是依靠“猜想”。爱因斯坦是世界理工科名校的博士毕业生,只是毕业后暂时委身于专利局,但也很快晋升到了相当于高级工程师的技术职位。他为了建立相对论可是学习了很久高等数学知识如黎曼几何等等,不但有详细的思想实验,也给出了验证理论的具体方法。这些人都不是纯粹的“来自民间”,更不是依靠“猜想”。没法验证的猜想,那仅仅是瞎想,也只能诞生伪科学。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