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说:“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心灵和心灵都是正直的严正朋友。”
冰心与老挝、巴金、梁实秋、萧干等许多同时代的男作家有很强的交情。
20世纪80年代,梁实秋的学生胡柏华与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诗一起访问了冰心。
他们把梁实秋和第二任妻子韩永清的照片送到冰心手里的时候,她非常激动地指着美丽的韩永清说。
“他一辈子都过不了这一关。他一辈子都过不了这一关!”
胡百华回到车站,把冰心的原话传达给杨实秋,杨老师笑了。“是我,她那一关我确实过去了。”
认识的人,从害羞到快乐
其实刚见面的时候,冰心和梁实秋之间有芥末。
1923年8月,包括冰心、吴文藻、梁实秋、林徽因、梁思成、许志山在内的100多名留学生从上海乘坐邮船去了美国。
许迪山介绍冰心和梁实秋时,梁实秋对冰心没有什么好感,她冷得不容易亲近。
他问冰心:“你去美国学什么?单击
冰心回答:“文学。”然后问:“你学什么?单击
梁世秋答:“文学批评。单击
梁实秋也很调皮,很窄。实际上,当年7月,梁实秋在《创造周报》中尖锐地批判了冰心的诗。
冰心的诗带着细腻、温柔、委婉的哲理,京翎结包含着英灵的意思,梁实秋主张诗必须充满感情。
因此,在文学理念上,两人意见不一。
但是都是年轻人,所以在邮轮上过得更好,梁实秋发现冰心表面有些谨慎,但实际上为人很善良。(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活)梁世秋幽默风趣,过得像春风一样。
再说冰心和吴文藻很聊得来,吴文藻又是梁实秋的好朋友,所以两人冰释前嫌,互相聊得很开心,也成了好朋友。(莎士比亚)。
为了度过漫长旅程的无聊时光,梁实秋等人开了一个壁报,名为《海啸》,他向冰心约稿,冰心欣然答应了,第二天送来了自己写的三首小诗。
一次编辑会后,梁实秋告诉冰心,留学前不要和女朋友大哭。
这件事毕竟属于个人隐私,梁实秋坦率地告诉冰心,可见他也认为她是知己。
心理学中有“吸引力法则”,人们总是倾向于和同一类型的人相处。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找到一定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他们之间的吸引力。
能把他们吸引到善良真诚的人身上的可能是真心的。
到达美国后,冰心和梁实秋去了不同的学校。
这些远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约定一个月聚一次,在威冰湖乘船郊游,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
梁实秋等人成立了中华剧改善社,独创地用英语表演中国传统剧,林徽因、冰心等都参加了这个社团。
排练话剧的过程中,其他人不仅取笑杨实秋和冰心,还取笑杨实秋和其他女人,后来这个女人订婚了,冰心就取笑杨实秋。"咒语一深入大海,从此秋郎就是行人。"
梁世秋很喜欢“秋郎”这个词。回国后,他甚至写了很多句子名字。这说明两个人的关系很厚。
张欣老师曾经说过成年人的友谊是最难的,这是为什么?因为要和同样的频率感同身受。
同样的频率意味着彼此有机会在相同的时空共存,共情是基于相同频率的进一步升华,这需要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每当那个时候
,梁实秋也早已改变了对冰心的看法:“逐渐觉得她不是恃才傲物的人,不过对人有几分矜持,至于她的胸襟之高超,感觉之敏锐,性情之细腻,均非一般人所可企及。”
年轻人在一起多的是浪漫和热闹,冰心和梁实秋之间则更多了一份温厚和懂得。
相知,从朋友到知己
然,两人的关系仅止步于此。1927年2月,梁实秋与程季淑结婚了;1929年,冰心则与吴文藻结了婚。
冰心和吴文藻新婚后不久,梁实秋和闻一多同去他们新居拜访,两人左顾右盼,缓缓踱了一圈之后,又同时出门了。
新人正困惑不解之时,只见两位先生手里拿着烟又回来了,笑说:“你们屋子内外一切布置都不错,就是缺少待客的烟和茶。”
冰心恍然,心内感激。
真正的朋友便是如此吧,从来不会当面揭穿你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只会不动声色帮你把事情做好,并且不求任何回报。
不久后,冰心夫妇去上海任教。1930年,梁实秋也应聘到了青岛大学。
梁实秋知道冰心一直对青岛殷殷向往,便三番五次写信给冰心夫妇,告诉他们带着夫人和孩子在海边捉螃蟹、掘沙土是如何如何有趣,并邀请他们来青岛。
但此时的冰心身体一直抱恙,常周期性呕血,缠绵于病榻之上,去青岛小住的夙愿终究是未能实现。
人生这趟列车,有人上,也有人下,年轻时候无话不谈的朋友,也常因为结婚有了孩子而渐渐疏远,终至陌路。
但也有一些朋友,即便很少见面,也依旧宁静淡远,再次相逢,感情依旧不变。
1937年,日寇侵华,北平陷落。梁实秋来到昆明,后又转重庆。1940年,冰心和吴文藻也来到了重庆。
冰心夫妇住在歌乐山上的屋子四四方方,她取名“潜庐”。此地虽简陋,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实秋、老舍、巴金、郭沫若等人就常去造访。
冰心如此描述那段时光:“夜中一灯如豆,也有过亲戚的情话,朋友的清谈,有时雨声从窗外透入,月色从窗外浸来,都可以为日后追忆留恋的资料。”
有一次,梁实秋途经歌乐山去城里办事,没来得及下车造访潜庐。
冰心知道此事后写了一封信给梁实秋,薄嗔道:“你近来如何?听说曾进城一次,歌乐山竟不曾停车,似乎有点对不起朋友!”
这便是朋友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你同我说真话,我与你诉衷肠;你对我坦诚相待,我与你情真意切。
彼此之间不因迎合而矫揉造作,也不因讨好而虚与委蛇。
如此相处,无须顾虑,也无须防备,这样,心才不会累,关系才长远。
梁实秋在重庆的居所名曰“雅舍”,因他天性开朗风趣,常是高朋满座。1941年1月5日,一帮朋友给梁实秋过40岁生日,梁实秋让冰心题字。
冰心略一思索,一挥而就: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育尚未成功,实秋仍须努力。”
众人抚掌大笑,乐。
在风趣的梁实秋面前,温婉的冰心骨子里那点俏皮展现地淋漓尽致。而梁实秋也很珍惜冰心的这幅题字,去台湾后一直带在身边。
抗战后,梁实秋一直有惶然不知所终之感,冰心写信安慰他:“你能吃能睡,茶饭无缺,这八个字就不容易。”
作家瑞卡斯说:“世间最好的默契,并非有人懂你的言外之意,而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
人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大概是遇到一个懂我们的人。
他理解我们欲言又止背后的沉默和孤独,他懂得我们开朗外表掩藏下的彷徨与苦痛。这一切,他懂,他感同身受。
人生得此知己,夫复何求?
相扶,从此生到来世
抗战结束后,梁实秋一路辗转,最后去了台湾。1951年,冰心夫妇回到了北京。三人之间,隔了一条浅浅的海峡。谁知这一隔,竟是永生不复得见。
世事仳离,时局动荡,人间万象都是友情的试金石。
1969年,梁实秋得到消息,说冰心夫妇已经亡故。他悲恸不已,写下悼文《哀冰心》。后收到友人来信,方才知晓这个消息是误传。
梁实秋“惊喜之余,深悔孟浪”。
后来他得知,冰心已经看到了他这篇悼文,他不由感慨道:
“现在我知道冰心未死,我很高兴,冰心既然看到了我写的哀悼她的文章,她当然知道我也未死。现在彼此知道都还活着,实在不易。”
有时候,友情也如同婚姻,唯有经历过一番风雨,才能更加纯粹和坚韧。
1982年,梁实秋写下《无关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托女儿赠予冰心夫妇。
梁文茜说:“爸爸让我带句话,‘他没变’。”冰心笑着回应:“我也没变。”
对话背后的含义旁人不得而知,知道的,大概唯有这两人。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向来不易,既要耐得住岁月的消磨,也要经得起利益的考验。
冰心和梁实秋之间的友情穿越过时代的粗粝沙尘,时光漫漫,人生海海,然而这些都不能让他们失去心有灵犀的默契。
因为不易,所以才珍贵。
1985年,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怀旧——忆故知》出版了,冰心欣然作序。
岁月如同白云苍狗,转眼间,大家都成了耄耋老人。
冰心在序文里深情回忆抗战胜利至今40余年的生涯,写道:“大家都是80以上的人了,回来畅谈畅游一下,如何?”“我和文藻和你的儿女们都在等你!”
“怀乡”,是晚年梁实秋笔下非常突出的情结。
尤其是那个有着“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的北京城,他是夜夜思念而不成寐。
彼时,两岸关系和缓,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探亲访友。冰心也在日日期盼着老友的归来,谁料,她不曾等来风雨故人,等来的却是老友不幸逝世的噩耗。
1987年,梁实秋先生在台北因心梗病逝,心中尚带着晚年无法落叶归根的遗憾。
梁实秋曾说自己一生有四大遗憾:
一、还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亦有同感。
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处处遗恨,始终难以完满。
短短一个月,87岁的冰心写下两篇悼文:《悼念梁实秋先生》、《忆实秋》,字字含泪,句句啼血。
“实秋身体一直很好,不像我那么多病。想不到今天竟由没有死去的冰心,来写忆梁实秋先生的文字。”
“我怎能不难过呢?我们之间的友谊,不比寻常啊!”
1999年2月28日,“世纪老人”冰心在北京逝世。这一段故事,也永远消散在了历史的风尘里。
冰心和梁实秋,从一篇文学批评开始,恰同学少年,至后来一同赴美留学,挥斥方遒。
及至后来时局动荡,天各一方,却始终未能断绝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仅是心灵上的知己,更是人生中的支柱,互相搀扶着走过各自不同的人生。
有一种朋友,即便联系少,却始终忘不了。
就像汪曾祺所言:“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
真水无香,至味清欢。真正的友谊,就像那一杯清远甘甜的茶,时间愈久,愈是醇香绵长。
作者 | 水清,擅长有温度有深度地书写民国旧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