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伍后,父亲非常关注军事新闻,没想到,连修改共同条令父亲都了如指掌。
今年探家我选择在春夏之交,主要是想帮年迈的父亲干点农活。父亲已经70多岁,身体大不如以前,干农活却样样不落。我几次劝说:“在离家近的地里种点蔬菜就行,离家远的地就包给别人吧。”父亲不肯,说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必须亲自耕种心里才踏实。还好,几个妹妹都嫁在邻村,农忙的时候妹妹、妹夫齐上阵,帮了父亲的大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回家,我遵父命穿了一身春秋常服。回到家没喝几口热水,父亲就开始给我安排活儿:“家里的水龙头坏了,咱爷儿俩一起到村东头的五金店买配件吧。”我说:“需要什么配件您给列个单,我自己去就行。”父亲不答应:“你自己买不好,还是咱俩一起去吧。”我拗不过父亲,便陪他一起出了家门。
我们村有两条主要街道,一条是老街,我家就在老街西头,另一条是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商品街。五金店在商品街,父亲却带我沿着老街一直往东走。我便问道:“咱绕远了,咋不直接去商品街?”父亲说:“老街里住的都是乡里乡亲,你每次探亲来去匆匆,好多乡亲都不认识你了,带你走老街,就是想让你和乡亲们熟悉一下。”
在老街上,父亲走得很慢,每见到一位老者,都会停下来寒暄几句。见到李大伯,父亲说:“老兄吃饭了吗?我儿子回来了,带他逛逛老街。”李大伯拉着我的手:“小坡还在部队啊,穿上军装真精神!”父亲颇显骄傲:“我儿子一辈子都是部队上的人,不转业哩。”在农村,大家都知道当兵两年就会退伍,即使考军校、提干,一般干十几年也都转业了,像我这样在部队干了近30年还没脱军装,全村以前还没遇到过。以前不能穿军装回家,好多乡亲以为我早已转业,今天看到我依然军装在身,确实引来一些惊讶。
老街40岁以上的乡亲,我基本都有印象,但大多数叫不上名字。父亲像乡里来的领导视察村子一样,背着手走在我前面,遇到老者握手,看到年轻人点头,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引别人注意。其实,标志服饰佩戴整齐的军装就是最好的招牌,一个上校军官走在农村的大街上,想不引起别人注意都难。特别是年轻人,看到我胸前的一排排标志和肩膀上的两杠三星,都很羡慕。有一名青年直接问我:“你都正团了吧……”父亲看到跟我打招呼的乡亲越来越多,脸上写满幸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街其实并不长,我和父亲却走了近一个小时。走到老街尽头,向南拐弯,再折而向西就是商品街。商品街上展卖的物件琳琅满目,购物者有本村人,也有外村人。人多的地方,父亲的精神头儿就更足了。见到老年人,他定要停下攀谈一会儿。年轻人向我追问部队的情况,小孩子们则一路跟着我,不时摸摸我的军装,还问我腰里带没带手枪。走到一家临街幼儿园大门前,正赶上孩子们在做保健操,我过去和老师打招呼,问孩子们长大后想不想当兵,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想当兵!”
商品街果然热闹,和我父亲打招呼的,跟随我拍照片、录小视频的一路不断。说实话,我不喜欢“当明星”的感觉,但内心深知,乡亲们关注的是我的身份,是这身绿军装,而这些关注,正是社会对军人尊崇的体现。我想,穿着军装在农村的大街上走一圈,不正是一次很好的国防宣传吗?
走到商品街尽头,我突然想起水龙头的配件还没买,欲折返。父亲说:“不买了,水龙头修修还能用。”也罢,水龙头没买成,却载得一身荣耀而归,这也许是父亲最盼望的获得。
(本文刊于《中国国防报》2018年5月29日第3版)
作者:张凤坡
编辑:李媛媛 陆金路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zgjw_8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