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为中五节、丹阳节、千中节、五一节节、龙珠节、五月节、菖蒲节、千义节、玉兰节、药草节、艾节、全日节、皮奥节、端午节、中五节、女性节
龙节:是文献记载最早的说法,源自上古先民祭龙习俗,“龙的节日”。
《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在古代先民眼里,端午龙节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龙舟竞渡(刻有龙图腾的舟船)是必要的祭祀活动,由“龙节”衍化而来的端午节名字有龙舟节,以及随之而来的扒龙舟、赛龙舟等地方习俗。
粽子节、解粽节、屈原日、诗人节: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
2000多年流传下来,端午节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多数时候还是以屈原为主。传闻战国时期的百姓看见屈原投江后,组织人员驾船去捕捞,却遍寻不到屈原的尸首,担心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纷纷回家拿出米团投入汨罗江喂食鱼虾,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解粽子的由来。
浴兰节、天医节、草药节、午日节:自然草木药性最强的一天,可缓解病痛。
仲夏月闷热潮湿,是皮肤病高发的季节,古人有五月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洗浴的习惯,《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凭借草药治病的传统内涵,端午亦称草药节、天医节。其中必要的草药包括菖蒲和艾草,除了洗浴之外,古人还会将菖蒲艾草悬挂在门上,因此也称“菖蒲节”、“艾节”。
躲午节:源于五月有“恶月”之说,北方端午节这天,父母会将未满周岁的婴孩送到外婆家去躲藏好。
女儿节:明朝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尚未出家的女孩儿,在五月初一至初五需系带端午索(以艾叶为主材料的荷包),妆扮成鲜艳明丽的小女儿模样,出嫁女可以在这几日回娘家暂住,因此称之为女儿节。
地腊节:源自道教的传说。全年划分五腊,正月初一为天腊,五月初五为地腊。《道书》中详载:五月五日为地蜡,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此外,常见的天中节,源于端午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一年中达到最高点;重五节顾名思义,五月初五;重午节因天干地支中五月初五恰逢午月午日而得名……
期待假期的人们过了清明想五一,过了五一想端午,距离端午节还有一个月呢,再等等吧。
这个夏天比往常来的早了些,可这持续一个星期33℃以上的高温让人有些受不了。走出家门必得享受一番皮肤在烈日中的炙烤,已经能够感受到农历五月恐怖高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