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雎》这四句话来说,很多人会突然冒出来。为什么上初中的人都很清楚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必须选择考试。
那种节奏和韵律,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但至于理解嘛,一直都很肤浅。初中语文老师大多以爱情诗来定位和解读,久而久之,总觉得这是男人追求女子的诗,仅此而已。直到读到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的深入解读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这么简单。
《诗经》位列五经之首,其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为笙歌。《诗经》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反映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嫁、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语言生动、手法多样,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范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01对《关雎》较为肤浅的理解
这么重要的一部书,其开篇之作必然不会很随意。犹记得初中时代老师当成爱情诗解读时也似懂非懂。那时私下的理解是:在河边,一个男子遇到心仪的女子便展开追求,从思而不得、辗转反侧到最后隆重迎娶女子的过程,给人感觉那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想想还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呀。
很显然那时错误地理解为河边发生的爱情故事,而实际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比兴”手法,“比”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而“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可见, 这是由河边的雎鸠引发的自由联想。这就比较符合古老的法制即“人事应当顺应天时”。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河洲上出现了关关叫的雎鸠候鸟时,该是男女结合的时令了。也就是说雎鸠这种候鸟来到北方的河流沙洲上捕食时,也就意味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季节来了,对于人类而言,也是繁衍后代最好的时候了。这样就自然引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了。
窈窕的淑女是君子最好的配偶。那么成为配偶之前,是不是有一番刻骨铭心的思念呢?“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君子不分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淑女。人们自然会说:这不就是爱情吗?
而如今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关雎》是一首爱情诗,主流的统编版教材关于这课的教学用书上也是当成爱情诗来解读的,所以许多语文老师自然当成爱情诗来解读,而忽略了背后所隐含的诸多因素。
那为何不能当成爱情诗或仅仅从爱情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的主题呢?
02《关雎》不能仅仅当成爱情诗的原因
周朝一统天下之后,深刻认识到暴力镇压是无法长治久安的,唯有和众多异姓人走融合的道路才是长久之道。周王朝本身是人数相对少的姬姓一族,要统领众多异性人群,走联合进而融合众族的路线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周朝统治者采取了联姻的方式。这样的作法,若深究其源,就是哲学层面所谓的先有天地后有万物,有夫妻后才有父子这样的人伦关系。家庭是社会、国家的组成部分,只有家庭稳定了,社会才会稳定,只有家庭和睦了,国家才会稳定。
出于统治的需要,周朝提倡礼仪,自然就非常重视好家庭的缔造和维护。正是基于此,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有了非同寻常的含义,就不仅仅是爱情能概括了,而是弘扬家庭的重要性,而家庭的缔造是男女结合,男女结合需要隆重典礼,所以这是一首关于婚姻的乐章,歌唱和谐——夫妻要和谐、要琴瑟和鸣。家庭和谐也就意味着社会和谐,所以提倡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如此社会、国家才能和谐、稳定,这才是《关雎》能位列《诗经》之首的原因。
03《关雎》中对不是爱情诗的佐证
《关雎》不能当成爱情诗来解读,从行文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首先体现在为诗篇用乐情形不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可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得起的乐器,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用鼓,而诗中的“君子”“淑女”也不是一般人。
其次诗中出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堂上歌唱用琴瑟,堂下奏乐用钟鼓,可见这里讲的是贵族的婚姻,从出土的编钟知道钟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故此可以推断这乃是贵族之家结婚典礼所用的乐器。
最后,从称谓来看,显然也不是爱情诗所采用的人称。诗里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就是说“窈窕的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很显然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说的,这不应该是爱情诗表达该有的语气。是站在旁人的角度叙述的。故理解为旁人对眼前婚姻缔造的评价和祝福,只有理解为婚礼中对新人的祝福才符合逻辑。
由此可见,《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绝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而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也就是常说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婚姻,也真实反映了周朝封建社会的现实,也如《易经》所言:有阴阳结合,才产生万物,有男女结合,才有家庭,有家庭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兄弟、君臣及各种人伦。
所以说,《关雎》就是一篇关于婚姻的乐章,重视家庭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生活观念。有国才有家,反过来,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社会才会稳定、才会繁荣。
参考书籍:《中华经典诗文精讲》《诗经析读》
END.
在阅读中见看历史、见过往、懂人生。更多文史知识,欢迎关注我的账号@聊史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