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丁香医生新上传的晚间专栏《心理话语》第6期。
我们邀请了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来解决大家生活中遇到的感情、感情、家庭关系等问题。
问:老师,我一直觉得另一半突然忽冷忽热,甚至怀疑他出轨了。对方也对我很烦。我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你最近给我发的信息很冷淡?”说
“昨天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说
「你在外面有人吗?”说
如果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经常质疑对方,实际上会使对方变成担心和讨厌的样子。
为什么,因为我们会被困在投影身份中。
首先,什么是投影身份?
投影是指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想法、感觉、特性或行为部分转移给别人的心理。
例如:
非常自卑的人往往表现出自己有能力的样子,以免感到别人瞧不起他的痛苦。
因为他自己投射了“别人贬低自己”的信息,所以他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
事实是没有人在乎他。
投射性认同是引导一个人以有限的方式行动或反应另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投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会产生暗示,但被投射者在不断暗示后,会根据投射者的暗示开始产生相应的想法、行为等。
例如:
从小和母亲分手的人渴望亲密,害怕亲密关系带来的危险,可以期待“所有人都不可信”。
因此,在和合伙人在一起的时候,ta会做出很多行为,将“对方不可靠”的信息投射给合伙人。
从长远来看,如果对方不能离开,那个人会认为他验证了自己的期待。
照片来源:图虫创意
二、投影身份
怎么样是“催眠”伴侣?
从某些方面来说,“投影性认同感”是人在关系中检验自己原来的投射。
例如,一名女性小时候由于父亲的缺失和母亲的忽视,在成长过程中对男性缺乏依赖和信任,缺乏从男性那里得到帮助的经验。
她结婚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丈夫不可靠。她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坚强独立。
因此,她可以向丈夫展示将“丈夫不可靠”的信息投射到丈夫身上的各种行为方式。
例如:
努力工作,增强自己的能力。
不管丈夫做什么,她都感到不满,因此在家庭中削弱丈夫的功能。
当她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不相信能得到丈夫的帮助。
丈夫的成绩下意识地否认其价值等等。
正是这种行为使丈夫在妻子的“催眠”下认为自己对她来说是可以的。(莎士比亚)。
结果妻子越来越感到丈夫不能依靠的恐惧,认为“丈夫不可靠”的想法是正确的。
照片来源:图虫创意
第三,善用投影身份。
使亲密的关系更加亲密
在亲密关系中,习惯幸福的人在这种关系中创造爱情。习惯不幸的人在这段关系中会产生怨恨。
我们该如何应对亲密关系的投射性认同感,如何“利用”投射性认同感,使亲密关系更加亲密?
1.自我认识
第一,自我意识最重要。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情感反应,才能认识到我们是否使用投影身份来建立关系。
如果发现亲密关系中总是重复类似的情景(例如总是容易被抛弃,总是对配偶的某些行为感到不满等),就可以想想这些感情或行为的背后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内心活动是什么。(大卫亚设)。
你是担心自己被抛弃吗?是害怕配偶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吗?
另外,你可以想想这些想法和行为是否与早年与父母相处时的情况有关,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放下“求胜欲”
如果亲密关系中发生冲突,投射者将试图“胜利”冲突。
当你知道自己是“斗士”时,就要意识到在关系中没有绝对的输赢。
理想的性关系亲密关系不是两个人合二为一的。爱情中没有人要主导关系。要多把“我们”当成“我和你”,互相照顾,独立成长。(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名言)
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dF9oT9A0pfKRx?from=article.detail&_iz=&index=3" width="640" height="359"/>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3. 反其道而行之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投射的往往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满。
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利用 「好」 的投射来 「暗示」 对方。
比如希望丈夫多陪伴孩子,可以主动地和丈夫说 「宝宝需要爸爸」「宝宝喜欢和爸爸玩,你看刚才陪他玩骑马,他笑得多开心,只有和爸爸玩才会这么高兴」。
通过有意识地 「投射」 正面的评价,可以让对方越来越懂得你内心真正的需求,使亲密关系更加亲密。
沉浸在「投射性认同」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但亲密关系中不应该让对方成为自己,或者一味地否定自己。点进我的主页,和我一起探索如何在爱中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吧。
下期预告
「心理话」是我们新上线的栏目,下一期我们将邀请丁若水老师继续和大家分析:
面对坏情绪总想逃避,怎么办?
尽请期待,如果你有更多问题也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参考文献
[1] 杨韶刚. 精神的追求—神秘的荣格 [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2](美) 谢尔登・卡什丹. 鲁小华译.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3] 周丽芳, 吕英军。投射性认同对健全人格形成的意义 [J]. 求索, 2010 (12):99-100.
[4] 王文娟.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 (07):55-58.
[5] 谢金凤. 浅析客体关系中投射性认同类型的识别 [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28 (06):26-30.
策划 犀圆
监制 Murphy
封面图来源 丁香医生设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