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我们家乡说话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不把我们家乡话定为普通话?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可以从清朝末年说起,是由当时清朝末年“切音者运动”的积极分子周文熊提出的。
在1926年的时候,朱文熊写了一本书,叫做《江苏新字母》,他把汉语分为三类,普通话就是其中之一。朱文熊还特别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
我们都知道,北京这个城市,由来已久,元、明、清时代,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全国的中心。在各个朝代的北京,经商、当官、考试等等,最高等级的基本都是在北京,那么来到北京,自然得学会北京话。
那个时候,北京话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蓝青”比喻不纯粹)。
其实,北京话最开始的时候,大多在官场上说,所以也有人叫做“官话”。当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自然也不叫“官话”了,后来有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国语”。
上面这位是瞿秋白,想必大家都知道。
对于“国语”,历史中瞿秋白还持反对意见,说“国语”行不通。
到了后来,中国这么大的疆土,民族众多,总得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能听懂的话啊,所以那个时候,政府很关心汉字改革工作。
北京作为首都,就以“北京话”作为基础,逐渐推广为普通话。
普通话名字的由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