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什么样的女孩会不在乎第一次】避开眼神绕道走,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轻微的“社会恐惧”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戴上口罩,摘下眼镜,换上墨镜,耳机声音调整为耳朵能接受的最大音量,是Book最喜欢的外出装备。和同学向北打招呼时,她想“又聋又瞎”。对于周围的人做出这样的评价,北方完全不在意。因为对于“社会恐惧”的她来说,这不是坏事。面对社交,她的“指向性理论”自成一派。“不戴眼镜就看不清,看不清就不用跟别人打招呼。”

和北方一样,武汉某高校的大四学生陈一理也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如果看到对面来了不熟悉的人,我会转一阵子。"目的地直走就到了,他也总是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所以选择了绕道。"假装没看见。"" "

不敢在食堂吃饭,所以让阿姨再要些辣椒,怕阿姨觉得自己太麻烦。同学会决定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能让cue自己尴尬地抓住脚趾扣;发言前要进行心理建设,如果预判冷藏的话,一句话也不说。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总是避免眼神,甚至想办法绕道……你经历过这样的“社会恐惧”日常吗?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相关话题数以百计,话题的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计有几十万人。那么,大学生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社恐”呢?他们引起“社会恐惧”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该如何面对“社会恐惧”情绪?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最近中国青年报中青学校媒体对全国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了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2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轻微的“社会恐惧”。6.9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会恐惧”。0.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医学上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另外,12.24%的受访者称自己完全不是“社恐”,称自己为“社恐本人”。

大学生的“社会恐惧”日记

大学四年里,有很多场景让陈一理感到“社会恐惧”。他忘不了大学一年级学生会面试时的场面。他用“快要尿裤子了”来描述自己的紧张程度。正式加入学生会后,与其写稿子或写好计划,不如和新认识的老师或同学沟通,让他困惑不已,无从下手。(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最难受的场合也是同学会仪式。“坐立不安,像坐针毡一样点名时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在陌生人很多的情况下,今年三年级的资源经常选择沉默。比起大量的校级大型活动,他更愿意参加班级内的活动。不久前,他的朋友在学校组织了游园会活动,邀请他去捧场。本来以为要去“撑场面”,吃完晚饭后想准时赴约,但看到远处现场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社恐”的他又偷偷回来找借口,暂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

大学生在什么场景下更容易“社会恐惧”?中青学校媒人调查显示,53.6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是在人多的地方说话的时候了。52.11%代表社会情况。45.94%的人在与陌生人沟通时;43.17%的人表示是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了。41.15%的人第一次到达新环境时,还有33.29%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他们想假装没看到。

这些日常场景反而经常困扰着“社会恐惧”。摄影爱好者刘洋在福建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对他来说,“社会恐惧”是学习摄影的原因之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采访和调查的时候,他总是扮演摄像机后面不需要发言的拍摄者。有一次外出调查的时候,他和同学一起在公园里找行人,看到一个坐在长凳上玩手机的男人坐着,他的内心戏拉开了帷幕。”人们在认真看手机,我问问题是不是太麻烦人了?他拒绝我怎么办?他直接掉头走吗?" "

吃饭是店员催函,上课不能和老师互动,和新室友战战兢兢,不知道该怎么和新朋友说话.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周瑜的生活中,每当打破社会恐惧的尴尬场面时,她都要进行长期的心理建设。有时候等心理建设好了,接下来的“社恐时刻”接连不断,今年研究第一的她认为自己的“社会恐惧”很可能会受到家人的影响。“在家庭聚会上,父母和我比较内向,不太说话,每天家和父母也不互相表达感情。所以我也不知道在公共场所怎么说。”

什么是“社会恐惧”?为什么会感到“社会恐惧”?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介绍说,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是焦虑症的一个子类,使患者痛苦,而且水平异常,使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现在一些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社会恐惧”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不同的。“有些年轻人说自己是‘社会恐惧’,其实是坐在观众席上的心理效果,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差不多,就像网络上流行的那个‘你看到我的身份证了吗?’和一样。" "

对刘阳来说,虽然不妨碍与熟人的交流,但在向陌生人开口之前,刘阳总要想“如果我长得更帅一点,别人会更容易接受我吗”“觉得自己有点胖,和别人说话的话,别人会不舒服”。对自己能否融入大家,是否会被排挤的担心,对个人能力和形象的不信任,总是在与别人沟通时出现。(莎士比亚)。

和刘洋的感觉差不多。追溯自己的成长经历,今年大四北认为自己产生这种感情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小时候北方很胖,所以受到过周围同学的嘲笑。每当社交过程中出现冷清的场面,她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自己上台说话被嘲笑的样子,被老师批评时的样子。”。

脑袋里告诉自己对方没有这样的想法,可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代入。”除此之外,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没有安全感,也是向北分析出可能导致自己“社恐”的原因。

大学生会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社恐”呢?中请校媒调查发现,69.86%受访大学生因害怕场面变得尴尬而“社恐”;52.65%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51.48%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47.84%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集体;43.00%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35.85%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关注自己,会觉得不自在;16.10%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夸奖自己,会觉得不自在。

迟毓凯分析,许多认为自己“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心理障碍,这类人们常说的“社恐”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是,一些人因为现实社交礼节繁琐,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需要的社交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的边际感不清,也是当下一些年轻人不愿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对逃避社交的一种宽慰。“害怕社交的人给自己的心态找到了理由,也在‘社恐’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给自己一个不出去社交的借口。”

此外,迟毓凯认为,另一个让年轻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实社交失败。“真实社交是容易失败的。在工作场合、人际交往场合说话不得体,会让人非常懊恼。逃避社交的人会觉得,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错的可能,但如果不和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些人往往不是不想社交,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一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瞧不起。”

对于向北来说,就曾出现过因害怕社交失败、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导致“社恐”。“之前一个同学,我们俩在学生组织共事一年了,也不是说非常不熟,有次在自习室里碰到了,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无语,然后她还做坐到我旁边自习,我就更无语了。”接受不了这种场景的向北,在同学入座后的几分钟找借口逃走了。“她坐在旁边,我没法安心学习,我会想她会不会观察我学习的状态,观察后会不会对我产生不太好的印象……”其实向北知道,同学在专心地学习,并不会关注她的状态,但她依旧无法忍受这种相处,找借口离开是她小心翼翼保护这段关系的唯一办法。

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抛出的话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我说的话是不是很无聊”“是哪句话说错了吗”?……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这样的情绪同样让向北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线下。对于这种情绪,向北有着自己的解读方法,“我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别人,哪怕一个很小的动作,然后把那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非常消极的解释。”

“事实上,一些年轻人的‘社恐’是一种自我设限,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没成功很没面子,所以宁可不去尝试。”迟毓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有时太关注自身、太关注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以觉得说错话、做错事非常丢脸,甚至还把社交场合的尴尬场面当作‘社会性死亡’。其实来自他人的关注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聚焦,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是被自己放大的。”

调整心态,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模仿身边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社恐”的现状,陈易琦没少下功夫。他经常模仿其他人在类似场合的发言。学生组织的部门总结会,如何鼓励学弟学妹,又如何更好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陈易琦的备忘录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发言人说话时的语气、内容,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想着等以后自己遇到相同的场合就这么用。

对于陈易琦来说,能够缓解自己产生社交恐惧情绪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7.56%的受访大学生和陈易琦一样,曾尝试解决自己的“社恐”。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恐”,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71.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练习融入社交场合。向北就是这样,在她看来,熟悉、事先准备都能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所以她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尝试结交新的朋友。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就成了她摆脱“社恐”的训练基地。

除了多联系、多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0.80%受访大学生尝试说服自己克服恐惧;18.8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虽然自己有点“社恐”,但不需要解决;10.63%的受访大学生求助心理类知识科普或者求助心理医生。另有16.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解决“社恐”的方式是多独处,减少和别人来往。

在迟毓凯看来,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系统过敏是调整认知,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1.24%受访大学生认为“社恐”给自己带来轻微困扰,7.54%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较大困扰,其余21.22%则表示没有困扰。

在刘阳阳看来,“社恐”也不全是坏处。他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往来,甚至和很多同学连微信都没加过。比起出去社交,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师兄去年博士毕业,已经发了10来篇核心期刊论文,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在刘阳阳看来,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能因为“社恐”沉下心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和刘阳阳的想法不同,研究生入学选导师的时候,周瑜下定决心挑战自己。“选导师对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必须勇敢主动一点。”她一遍遍在心里暗示自己。她主动去联系师姐,主动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开学后拉着同伴一起去请教导师问题。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周瑜顺利地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导师。

迟毓凯建议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心理学研究发现,18岁到30岁之间是试错的好时机,这个年龄段,人们已经能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问题,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