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沉沦是什么意思】《沉沦》: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自卑情结和自我迷失

达夫写的《沉沦》里的主人公是在日本的留学生,有一次他和两个日本女生擦肩而过,听到他们和别人取笑。

看着她们活泼的眼神,主人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煎熬。在他看来,女生没有关注到自己的原因是因为她们知道了自己是中国人,内心被愤怒的情绪灼烧着,把男人引入了伤心欲绝的境地。晚上他在日记中写到:"我何苦要来到日本,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我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辱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在小说描写的场景看来,日本同学对这位中国男子并没有任何言语和行为上的不敬,不过是在路上偶遇而已。可为什么这位主人公内心却变得如此虚弱,脆弱到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拯救。

其实,除了《沉沦》这部作品,郁达夫在他的《胃病》中也曾有过这样的一段描写:W君会设想女孩哭红了眼睛拒绝他的爱,"我虽然爱你,你却是一个将亡的国民!你去吧,不必再来扰我了!"

实际上,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爱国情绪,更多的是无力摆脱的个人自卑和绝望的心境。而这些,都要从郁达夫的小时谈起。

(一)郁达夫在自卑中的感伤主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对于人类每个个体而言,在每个生命阶段都有生存困境,无能为力感是普遍存在的,它并不是独特的个例,不是精神的残缺,而是生命更趋完善的内在驱动力。

据郁达夫回忆,出生在一个破落乡绅家庭里的他,最初的体验便是"饥饿"。三岁丧父,孤儿寡母过着艰辛的日子。与两位哥哥年龄差距太大,造成的沟通困难助长了他孤寂内向的性格。在日本留学期间,异国他乡的漂泊、弱国子民的地位使他具有的自卑情结更加"深刻"。

对这位知识分子来说,从异域获得的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思想,使得他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看到了未来的新世纪曙光。郁达夫兴奋得甚至狂叫,十年的留学生涯终将结束,再回头时,他却不得不接受几千年的旧制度残余和愚昧落后的观念思想,希望之光被不断地吞没和摧残。

处在这样一个悲剧时代的郁达夫,注定了要在自己原本就自卑的心灵上再罩上一层新的灰暗,而这种灰暗在郁达夫身上表现的更具体、更个性,甚至走向极端和病态。

就连郭沫若也指出:"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发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三绝。"所以,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多以描绘病态人物形象见长,"零余者""畸形人""神经病""自卑狂"成为了他作品的一张张标签。也正是因为这些悲凉的结局,让郁达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二)超越自卑才能消除自卑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身体残缺的人必然会有自卑情结,但身体健全的人同样会具有自卑情结。自卑,是人类精神的常态,也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却又客观存在的现实状态。

郁达夫自己曾经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在忽略《沉沦》在政治立场上的影响,就书中的自序中,郁达夫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的——"它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就能理解李初梨所说的:"达夫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是清教徒"的含义了。

优越的文化地位是超越自卑的另一重要途径。沉沦如他,即使在来自贫弱中国的穷学生,但具有敏捷出众的文学才能和广阔的西方文化视野。在小说《沉沦》中,受到酒店侍女的冷落和隔壁酒客的刺激时,主人公一改懦弱的习性,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诗人"的身份,并要求侍女送来纸笔,大笔挥就一首古诗。在放声高歌中,主人公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又在自伤自悼中获得了鄙视世人俗物的"优越感"。

这种超越自卑的优越感,感应了中华民族渴求国富民强、摆脱贫穷落后的现代化诉求,以至于《沉沦》即将出版时,郁达夫对它的影响力还如此自诩:"这本书出世以后会引起'沉沦主义'"。

为了消除自卑,每个人都要不断地获得优越感,才能使心灵趋向平衡状态。但是,由于选择的途径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优越感也就产生了是否具有社会意义的差别。若说《沉沦》中的"他"的优越感是建立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上,以离群索居的孤独来掩盖自卑心理的话,那么郁达夫以求真写实的态度塑造,刻画"沉沦"的"他",则是将个体年少时破败家庭"老幺"的自卑体验上升到国家落后的民族自卑感,从而获得了以沉沦换气的时代青年拯救民族的积极意义。

(三)自卑情结对自身前进的重要意义

自卑情结是具有普遍人性意义的。只有当人们感到他们的无知和需要预知未来是,科学本身才会出现;它是人类为改善他们的整个情境,了解周围的事物,而更努力地进行奋斗。

实际上,人类的一切文化看来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并且,对于这种自身意识的体察,即个体试图努力摆脱心灵中的这种自卑阴影,超越自卑,但同时却似乎又分明意识到终究无法摆脱,无法超越。这种对于自己灵魂深处的自卑感的绝望,才是每个个体"自卑情结"的深层底蕴。

郁达夫创作《沉沦》,走上"五四"文坛,并不是出于某种自觉的理性的使命和目的,而是出于不幸现实而淤积于胸口的块垒,由自卑带来的自我情感的压抑的宣泄和抒发的需要。可以说,郁达夫的"自卑情结"凝聚了这个时代的痛苦,流露出文化意识觉醒的痛苦。

人不可能超越自身,却总又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大多也正是人类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所体验到的这种精神矛盾和痛苦。

那位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史铁生,因为他的病残也使得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

对史铁生而言,身体的残疾映射在内心的自卑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样的一种自卑非但不是一种病态和残缺,相反,它是一种鼓舞人向前向上的动力。身体的残疾使他对人生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沉淀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反应出他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这也是他此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的他,在他所关注的残疾人中,同样迸发出了比正常人更为强大、更为震撼的蓬勃生命力。在史铁生笔下所塑造的人物,比如《命若琴弦》中的小瞎子,《来到人间》中的小女孩,都是单纯、善良并且坚毅的。他们忍受着身体的残疾,更要承受社会的抛弃和冷落,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强大,久久撼动着人们的内心。

同样,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即使不像史铁生和郁达夫那样或面临身体的残疾,或受制于国家的羸弱。现实生活对人性的压抑也总是伴随着每个人,对压抑的反抗、为自由的抗争也总是显得苍白无力。面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总会无时不刻不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而这种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卑情结。但这样的自卑情结并不可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确面对自己的弱势,面对自己的自卑,努力改变现状,以求得对自卑的补偿,让自卑情结成为我们前进的内在驱动力。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