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饮食习惯
维吾尔族是新疆从游牧民族早期转移到定居农业的民族之一,但饮食文化中还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以面食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类、乳类,蔬菜吃的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一日三餐
早餐吃馕喝茶或“乌马什”(玉米面粥),中午为面类主食,晚饭是汤面或馕茶。吃饭时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饭,在拿走餐具前,由长者带领大家作“都瓦”(祈祷),然后离席。
日常食品
维吾尔族的日常饮食以面食和牛羊肉小吃为常餐,喜爱水果、蔬菜、奶制品与茶点心,爱喝熬煮的奶茶、茯砖茶和红茶。待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饭。维吾尔族的风味饮食主要有:
馕坑中的烤馕
馕是把发酵面团放进馕坑内用红火炭烤制(也有的家庭用圆煎锅烙制)成的大小厚薄不等的各种烤饼,有的还加入白糖、鸡蛋、奶油或肉,美味可口。其种类有大馕、薄馕、油馕、肉馕等。
抓饭
抓饭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做成的风味食品,也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维吾尔族人将“抓饭”称为“帕罗”,意为用蔬菜、水果和肉类做成的甜味饭。
馕坑中的烤包子
烤包子维吾尔语称“沙木沙”。用羊肉、羊尾油、洋葱(皮牙子)等做成馅心。再用面皮包成方形,放入馕坑烤熟即成。
维吾尔族饮食禁忌及习惯
维吾尔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饮食禁忌外,南疆还禁食马肉、鸽子肉、骆驼肉,多数人不吃酱油。另外还有一些逐渐形成的食规:客人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不可随便揭看锅盆等炊具,在屋内炕上坐下时,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应听从主人的招待,不想吃东西也要尝一口。要将落地的饭粒拾起放在餐布上。馕只准正放(即正面向上或向前),吃馕或馒头时要将馕或馒头掰开吃,不可整吃。吃完饭祈祷时,禁止东张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动。忌踩餐布或从餐布跨过。如有事要离席,必须从人身后走。
回族饮食习俗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2000年981.60万人)。分布在全国绝大多数县市,主要与汉族杂居。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云南、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区人数较多,并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饮食习俗上具有浓郁的宗教与民族特色。
日常食品
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比较简单的羊杂碎、牛肉拉面、稀粥、馄馍、饼子或花卷等,有的早上喝油茶,老年人还喜欢泡上一盅盖碗茶或熬罐罐茶。午餐比较正式,一般都吃米饭炒菜,各种面食,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羊肉面
一、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品种多、花样新、味道香、技术精。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都是美味佳品。
糖耳朵
二、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阿拉伯穆斯林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糖包子、糖酥馍、糖火烧等。
三、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回族自元朝以来多从事农牧业,养殖贩卖牛羊。羊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一)手抓羊肉是西北回族人民的一种地方风味的名菜。各地的做法基本一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整个羊分为前腿、后腿、背子、脖子等五大块,用冷水浸泡并洗净血水后,放入清水锅里煮,待水滚后除去浮沫,同时放入葱、姜、花椒、盐及大料。肉煮熟后沾以酱、醋、蒜、姜、香菜等调料吃。宁夏、青海有些地方吃手抓时,只用蒜片就着吃,不用其它调料。手抓羊肉一种是大羊肉,一种为羊羔肉。手抓羊羔肉与大羊肉的制作方法一样。回族的手抓羊肉,一是用冷水浸泡,二是调料使得重,肉香不膻。
(二)蒸羊羔肉和爆炒羊羔肉是宁夏、甘肃等地回族喜爱的一种肉菜。蒸羊羔肉,一般要将羊羔肉剁成约一寸大小的块儿,用冷水浸泡洗净后,放入碗内,有的还用淀粉水蘸一下,然后加进调料,放入蒸笼蒸40分钟即可。农村有些回族群众蒸羊羔肉时,在碗上面放一个发酵面张,用筷子插几个眼,待肉蒸熟后,面张也熟了,其味甚香。爆炒羊羔肉是先在锅里倒适量香油,将一寸大小的肉块炒干水分后,放入调料加水炒熟。
(三)烩羊杂碎是西北广为流传的回族风味小吃,甘肃临夏等地的回族管它叫羊杂割。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等地的回族做羊杂碎,历史悠久。羊头、羊蹄上的毛用火燎掉,心肝肠肚用水洗净,把羊肺冲洗干净,将洗去面筋的面糊灌入肺中,使羊肺扩张,挂起空去水分。待全部洗好后,将羊头、肠、肝、肚、肺一起下到开水锅里,除去浮沫,煮熟取出。再撇出羊油炸辣椒而成为红油。烩羊杂碎时,将羊头、肚、肝、肺均切成厚薄粗细均匀的片丝,下入原汤,凋入葱、姜、蒜末、红辣椒、味精、红油等作料,配上香莱即成。回族的羊杂碎,汤辣肉烂,香味四溢,不膻不腻。
(四)涮羊肉以回族经营而闻名于海内外,回族也叫涮锅子。测羊肉历史悠久,清末涮羊肉在北京就已经盛行,民初北京的“正阳楼”、“东来顺”以及后来西安的清雅斋都是专门经营。吃涮羊肉首先要选好羊肉,一般以宁夏、内蒙的绵羯羊肉为最佳,且用后腿肉者多;二是讲究刀工,把肉切成薄片且肥瘦相间;三是要佐料全,如辣油、芝麻酱、韭菜花、卤虾油、葱花等十几种,还要准备酸白菜、糖蒜、白菜等清淡蔬菜;四是汤要正,一般在涮锅子里加进姜片、羊尾油或海米、鲜蘑菇后,待汤开时将肉片用筷子夹住放入汤中涮几下即可食。涮肉的时间自己要把握好,时间长了,就把肉涮老了,时间短了会夹生。
(五)全羊席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能用羊肉、羊杂等做出品种繁多的羊肉菜肴。早在清代就已经盛行全羊大菜,也叫“全羊席”。当时,清朝宫廷为了照顾回族官员不吃猪肉的习惯,增设了真膳房(即清真餐厅),每逢喜庆大典,宰牛宰羊,庆贺一番。“全羊席”是规格最高的宴席。吃全羊席时,桌子上放一兰色桌布,象征伊斯兰教。民间席冷热菜为四十四个,官场六十六个,皇帝七十二至七十六个。
回族饮食禁忌及习惯
回族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饮食禁忌,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过去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以示这是清真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