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全家人过得很开心。
Sir带着家人走进冷清的电影院、黑暗的空间,耳语不止。
“一样”,“就是这样”,“太真实了”。
隔着口罩发出嚎叫声,从头到尾都起了波浪。
好哭。
Sir也有几个地方忍不住鼻味,走出电影院心里就很复杂。(大卫亚设)。
我们为什么哭?
这件事哭完就结束吗?
我能预感到这是一部口碑差别化的电影。漂亮或不好看取决于想看的一面和想相信的一面。
让她出来。
《关于我妈的一切》
这是根据韩国卢熙京作品《世上最美的离别》改编,时隔6年翻拍成同名韩剧,创下9.1分的名副其实的“催泪弹”。
演员阵容,老了,有了新的。
徐帆和张英义的母女相配,大青衣带着小花团。
两人都有很强的感情爆发力,特别是在哭戏方面。
《唐山大地震》里,徐帆饰演母亲文尼的悔恨,跪下流泪。
《风犬少年的天空》,张荣毅饰演的李安演,哭戏长期不能演话剧。
配角也打得很好。
老奶奶专家的老戏骨吴言啊,敏捷勇猛的二姐张钦艺,“机动位”许俊胜者成为慈爱的诺亚弗吉。
年初《你好,李焕英》的50亿票房横扫春节,长期忽视女性角色的妈妈的配角电影市场证明了一件事。
妈妈,可能会吵架。
但是母爱制裁能继续发力吗?
这次要用《关于我妈的一切》检查。
01
相信看过《关于我妈的一切》的人基本都能同意。
电影很感人。
把母爱这个大杀器搬到外面,谁都对那些桥没有抵抗力。(威廉莎士比亚,母爱,母爱,母爱,母爱,母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在齐佩镇(徐帆饰)看到母亲的影子。
这是典型的中国妈妈。
她孜孜不倦地忙着整理老小的吃喝拉撒路,是家里的中心。
她的辐射范围太广了
要照顾内院、老年痴呆症老人,支持事业遇到瓶颈的丈夫。
担心工作上委屈感情上一度失足的女儿。
作为一名怀有外院、地质勘探梦想的地理老师,在处理好退休事务后,也要继续戒毒,然后报复赌博成瘾的弟弟。
印象中典型的中国妈妈有两个特点。
第一,无悔的付出。
她是魔术师,锅里的铁锈,吸入器里的油污,通过她的手都干净了。
永远肿的手是长期洗碗和浸泡衣服的痕迹。
请保姆,照顾奶奶还是亲自做的,而不是代替她的手。
家里的桩子好像都是小事,但一旦处理不好,就天翻地覆的混乱。
一个细节。
趴着的柿子摸着奶奶的手,像在玩土一样,在墙上和人的脸上乱打淤青。(莎士比亚)。
从阳台出来的爸爸李文芳刚刚放下手机
在“啪”上贴了一下脸。
看到不懂事的老人,他生气了。
问题没有解决,场面更加混乱。
果然,季佩珍一点一点地安抚和安慰,让奶奶逐渐平息了情绪。
这种事可能在妈妈那里已经经历了100次了。
次了。而这种付出型的妈妈,通常又伴随着温柔的控制欲。
真实到让你直呼,是不是在我家装了摄像头?
头发要扎的高高的,露出额头才精神;别画浓妆别熬夜;路上要牵妈妈手,就像小时候那样……
母女关系中,她永远是主动出击的一方。
在外上班,每晚有她嘘寒问暖的问候;
放假回家想睡个懒觉,总会遭到她的花式催起床;
摊床上玩手机,时不时以送水果之名,来个突击检查;
明明是她的退休宴,却被看做介绍对象的大好时机……
△一共三个男生,加谁呢?还是面对面建个群呢?
而过度的关心,也勾连出这种中国式母亲的常见问题:
过度越界。
带着大包小包去公司找你,打探你的交往对象和人际关系,渗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这种越界行为往往是以爱的名义。
像太阳,她以为的温暖你,其实也会灼伤你。
女儿事业不顺,她要操心。
女儿遇人不淑,她也要操心。
发现女儿男友有家室后,她想用真相,点醒女儿。
可谁知女儿却说:
“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他有老婆孩子。”
这时她才发现,原来她和女儿的隔阂是这么的深。
她的付出,女儿非但没有领情,还想尽一切办法逃离束缚。
“好学生”“乖女孩”都只是女儿在母亲的期待下,不得不完成的答卷。
她不知道怎么成为自己。
只有通过对母亲期待的叛逆,来寻找一点喘息的空间。
由此,《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母亲,也构造出了一种典型的亲子矛盾。
前者戳中你的泪点。
后者戳中你的痛。
问题是,然后呢?
02
《关于我妈妈的一切》的问题,存在于许许多多的家庭中。
有人要用一生去治愈。
有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与父母和解。
而在电影中,矛盾被加速了
母亲患癌,晚期,手术失败。
一方面。
母亲加紧了对女儿的控制。
女儿加速被惹炸。
妈妈给出的理由是:我怕我再不管,就来不及了。
另一方面。
女儿又不得不从繁忙的工作,从习惯性对母亲的忽视中抽身出来,认真反思她们之间的关系。
并且试图弥合之前的裂痕。
女儿的心态也一样:如果我现在不关心她,以后也许就没机会了。
这固然会是一出催泪的戏码。
但在Sir看来,电影最大的遗憾也就在这
电影核心的矛盾,在女儿发现母亲患癌后就被消除了。
或者说,被搁置了。
为啥?
妈妈都那样了,你还忍心和她吵吗?
甚至是妈妈一如既往干预女儿的私事后,女儿不再像以前一样抱怨,而是说“她都那样了还在管我”……
也就是说电影已经进入了“抓紧尽孝道”模式。
这个时候,生死大限,亲情人伦,这些“大义”已经压倒了一切。
起码在妈妈患病的这个特殊时期。
个体的自由、梦想可以暂时搁置争议了。
但是,如果妈妈没有患绝症呢?在大多数人平常生活中呢?
问题依然存在。
只是被电影偷偷绕路通行了。
影片里有一个有趣的情节。
生病的季佩珍来到李小美北京的家,干净整洁得像叫了客房服务。
可一拉开衣柜门,一堆攒起来的衣服裤子稀稀拉拉掉了出来……
季佩珍管这叫“猫盖屎”。
其实母女二人复杂的心结,何尝不像这堆乱衣服一样,像“猫盖屎”一样被藏了起来。
《关于我妈的一切》目前豆瓣7.3。
还是要说,电影是感人的。
徐帆的演技也是有说服力的,有些表情甚至不用联系上下情节,就能让人生理性泛泪。
但Sir仍然要说这是半部好片。
因为它名为《关于我妈的一切》。
但实际上拍出的,仍然是“关于我妈的一半”。
另一半,仍然缺失和模糊。
更进一步说。
这不仅是《关于我妈的一切》的局限。
更是我们,除了歌颂赞美母爱伟大之外,真的准备好面对伟大的另一面了吗?
03
首先说明,以下将涉及结尾处剧透。(因为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还没到影院观影的朋友,请谨慎阅读。
为什么说《关于我妈的一切》拍出了“妈妈的一半”?
有句话很有代表性:
妈妈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妈妈。
这句话表达的是,一个真实的妈妈,是由两面构成的:
责任与自我。
前者,是各种我们看到的身份,她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为全家任劳任怨。
后者,是我们忽视的,妈妈的梦想,妈妈的青春,妈妈原本属于她的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李焕英》为什么成功?
因为它通过一场梦,让女儿进入妈妈的青春年华,看到了她意气风发的模样。
这是切开“责任”,展示了妈妈的“自我”。
而《关于我妈的一切》。
电影中不断地让女儿发现妈妈的秘密,可这秘密是什么呢?
还是妈妈的母职。
是“原来妈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
当你看到这种付出,当你感受到亏欠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掉下眼泪了。
但这,不该是妈妈的“一切”啊。
我们更希望看到,她也有属于她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家庭。
如同《俗女养成记》中。
阿嬷说自己嫁到陈家,就做了60年的陈李月英,别人叫她查某(女人),叫她妈妈,叫她阿嬷,叫她老板娘。
就是没有人叫她的名字“月英”了。
所以她的遗愿是,把骨灰撒进大海,去做自由自在的“李月英”。
在身后去追逐,大半辈子缺失的“另一半人生”。
在《关于我妈的一切》里。
固然,也有妈妈的理想。
那是25年前,在气象科研室工作的她,有幸被科考队选上,准备去南极科考。
可此时的她,被查出有一个月的身孕。
她做出了选择,也永不后悔。
可惜,这样的戏份还是太少了。
“关于母亲的一切”,应该用更多的篇幅,去抵达母亲的这一部分。
而不是大多数时间还在强调付出,只在最后简单地补偿了母亲的愿望。
在影视剧中。
我们看到了太多“单面母亲”。
要么她们是“全善”的。
要么她们是“全恶”的。
樊胜美的妈、苏明玉的妈、房似锦的妈……
要么是母爱爆棚,要么是母爱完全因为金钱而泯灭。
我们是否真的敢拆解出,包藏在爱中的伤害,以付出和“为你好”为名的绑架。
一份爱。
并不因为它的无私,它的单纯,就全然无可指摘。
正所谓,“大恩如大仇”。
鲁迅也这样形容过:
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地侵入。
反抗敌人,反抗你所仇恨的对象或许简单。
但反抗一份爱,去获得真正的自我。
却是很多人一辈子的死穴。
很多人或许连举起枪的心思,都不曾敢动过。
因为那是爱啊。
那是我们最亲的人啊。
就像《关于我妈的一切》中。
季佩珍的爱固然伟大,但是她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自己的爱,总是把亲人推向反面呢?
女儿叛逆,放弃工作,故意不找“正经”对象。
弟弟像个仇人,一个劲报复她,不好好生活,整天混牌桌。
这些,都是巧合?
她就没有想过,改变自己过于窒息的爱的方式?
其实。
电影已经触及到了某些问题。
只是,它还没有下定决心,去推开那扇“虚掩着的门”。
在最后。
女儿“洗心革面”,努力做一个阳光积极的乖乖女。
弟弟幡然醒悟,最终来到了家庭聚会,吃了她做的鲅鱼馅儿饺子。
两个要叛逃她的人。
两个在爱中,被夺去了部分自我的人。
他们都在加强版(绝症如同一个无敌buff)的爱中,缴械投降,配合她成为一个完美的付出型妈妈。
在这一半,妈妈季佩珍已经近乎完美。
但我们仍然相信,要拍出她的一切,就必须找到剩下的另一半。
《关于我妈的一切》没有完成的部分。
期待国产电影继续填补完整。
妈妈的爱,已经太多太多。
现在我们最大的愿望是:
妈妈,请好好地爱你自己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西贝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