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平安夜的由来八国联军】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铁肩担道义,妙手担文章。封建时代能得到好的文笔也有可能登上朝堂、伪剧——大臣。

怎么回事儿?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

在说科举制度之前我们先聊聊另一种遴官选才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拔人才制度之一(其它两个是啥嘞)始于曹魏时期,完备于西晋,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深耕历史学的同学在了解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内容时你可能会看到类似如下的问题:“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此句是形容哪个历史时期的哪种遴官制度?没错就是指九品中正制。此句出自魏晋时期名臣刘毅的《请罢中正除九品疏》,意思是说“士族阶级立场不管品行才德如何身为贵族不会变为庶族寒门;而庶民寒族无论你品德才能何等的卓尔不群,都无法成为士族(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从当下社会来看九品中正制就是一活脱脱的拼爹制度,此制度非但对底层人民向上层阶级攀登进行了无以复加的压制,而且还维护累代公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可想而知该制度是何等的误国误民。

一提到科举制度,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以一篇八股文决定人的前途命运,或者脑海中浮现老童生范进呆头笨脑,穷困愚陋的形象。科举制度被人们所诟病应该始于近代。满清末期,曾经的天朝上国受到西方列强的蹂躏,当权者面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毫无应对之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加之大多为官者愚昧无知、腐败无能,人们越发觉得科举制度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从而愈加对科举制度的合理性产生怀疑。

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之后,历史的车轮驶进隋朝时代。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期分裂的格局。为了稳固政权的统治削弱士族、地方豪强的势力,他开创了一个从全民中选拔人才的机制——科举制度。他把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回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至此也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也就变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会部分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都过科举考试进入到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

其实真正开始流行从“田舍郎”到“天子堂”的时期是在宋代。宋朝立国的大环境是经历五国战乱,积重难返,百废待兴。宋朝当政者为招贤纳良亲作《励学篇》、《神童诗》的作品以提倡、鼓励广大读书人勤学力读参加科举考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些诗成为后来大多数庶族努力读书的精神源泉。

相比于有些拼爹性质的九品中正制而言,科举制度的优越之处比比皆是。首先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不再由阶级立场左右命运,施行良才善用、能者居之为广大寒士上升到士族阶层并参与到国家管理提供了途径。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了社会的读书风气。

有些观点认为科举考试考不出真才实学,一些古代文豪名家的落榜事例也为此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例证,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贾岛(僧敲月下门的诗人)、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明代画家唐寅,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医药学家李时珍,聊斋先生蒲松龄以及言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其实早期的科举考试并不是考察应试者的遣词造句能力,而是治国之观点。乱世后的太平统治者更渴望百姓安居乐业修养生息以使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发展。而治国之要 也首在用人,统治者大肆推行科举号召民众读书也是为了得到治国之能臣。在元朝时期,统治者改变了考试的内容科举不再以考察治国之道为度量,而是将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文体,变成了真真的作文比赛。这一现象历经明朝一直延续到满清末期直至1906年停止。至此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往期精彩回顾

下雪天里那些应景的歌儿

年度账单中让人温暖到肝颤的关键词

熬夜猝死是危言耸听,那些年吓到过我的猝死新闻

圣诞节平安夜的由来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探究

亚当造人盘古开天,别闹了,这才是你应该告诉孩子的正确知识

写《乡愁》那首诗的老人写过的一首歌——《乡愁四韵》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