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考试中,用现代语读的分数比重很大,但用现代语读是序言,最常见也最难。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记叙文阅读中最常见的六大题型及其解题的一些套路: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给出具体范围的锁定具体段落,没有的就从全文出发。
▶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准备
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2)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照四要素补充增添,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4)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 第三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
▶ 第四步: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如果赋分是奇数,如 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二、语言赏析
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修辞方面入手
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作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详见本专题文体知识梳理。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
① 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 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③ 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
衬托、象征、对比、照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情景交融等。
(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
(5)从句子的句式特点入手
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6)从句子所蕴含的哲理入手
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启迪的角度品味。所谓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爱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感悟。
三、段落作用
分析段落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着手:
▶ 结构
(1)开头:
①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 照应标题;
③ 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④ 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⑤ 设置伏笔,照应后文;
⑥ 渲染气氛,奠定全文基调;
⑦ 开篇点明主旨;
⑧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
注重分析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比如:
① 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② 为下文作铺垫;
③ 丰富文章内涵;
④ 照应前文;
⑤ 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3)结尾:
可从3个角度分析:
① 情节角度:a.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b.与题目或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
② 主题角度:深化或升华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③ 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内容
概括段意,联系主旨情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段落,如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 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 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四、标题作用
文章标题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人物为题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全文线索的作用。
② 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③ 以物象为题的作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④ 以事件为题的作用: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⑤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具有隐含象征含义。
五、人物形象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品析作者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托人物的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之一。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 答题步骤:
① 审清题干:看题干要求,是只写出人物的形象,还是要写出对应分析。
② 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描写。
③ 具体概括。
④ 增加序号,使答案条理化。
▶ 答题格式:
人物性格或人物特点+具体依据。
六、写作手法
对写作手法的考查主要有两种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1)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探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组织答案时,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
习题练习
我最好的老师
[美]大卫•欧文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1.“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的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对于这个编造出来的故事,“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
3.“我”从怀特森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4.当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蒂旺普斯”这意味着什么?
5.从对待怀特森老师的态度变化上看,本文采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介绍怀特森老师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习题答案
1.表面原因:“给的答案是错的,错的答案不能得分。”实质原因:学生们没有怀疑精神。
2.此题从文中第⑥段即可找到答案: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时,他告诉我们有关这种动物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
3.大胆怀疑的精神,敢于发问的勇气。
4.意味着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5.先抑后扬 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6.两件事:一是关于凯蒂旺普斯的故事;一是老师说他的汽车是活的生物。说明怀特森老师时刻注意教给学生要有怀疑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毅力。
最后一课( 郑振铎 )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1.这《最后一课》发生的地点是_____(城市名),______给我们作了提示。
2.在这“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说原因。
3 12月8日这一天,暨大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用原文内容)
4 划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写学生在宣布下课时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你体会到他们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吗?
6.试谈谈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习题答案
1.上海,黄浦江(或者最后一句话直接给出的地名)
2.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正是因为“我”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才有这样的心情。
3、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反衬作用
5、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6、两文情境、气氛相似,师生表现相似,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