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
腾讯音乐宣布解除垄断权是音乐圈的一件大事。
这个事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也有肉眼可见的影响。比如我,当初就是因为周杰伦的歌只能在QQ音乐上听到,被迫从网易云音乐跳到了QQ音乐,并且会员一直充到了现在。腾讯音乐解除独家版权之后,我们的选择应该可以多一点了。
在网上浏览一圈也能发现,周杰伦依然是话题中心,人们关注的重点还是“以后在哪听周杰伦”。这是有意思的现象,上至版权争抢,下至消费者吐槽,关注点依然还是那几位顶流老歌手。
其实解除独家版权的远景目标之一,就是希望完善产业生态,培养出更多有个性的歌手、有新鲜感的音乐,而不是仅仅依托版权护城河,一味地进行资源拼杀。可从现状看,好像没那么简单。
至少我就感觉,我们可能正在失去“老歌”。所谓老歌,其实就是经典的歌曲,过了好几年还能想起来的那种。
不信可以试着想想,说起听歌,是不是听来听去还是老歌多?
新歌其实绝对产量并不少。打开任何一款音乐APP,光是每天上架的作品就让人眼花缭乱。可就是,一年过去了,想不起几首。再一使劲,思绪还是回到了一众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牌歌星那里。
我自忖还是能跟得上潮流的。我听音乐的习惯基本都是点开各种热榜,挨个听一遍。能有些印象的不多,大多还是些洗脑神曲。能记住的歌手就更少了,有些歌曲能记住个旋律,但唱了些什么反正大家也不是很关心。
这恐怕也不是我的个人感觉。早有媒体报道,现在的洗脑、爆款神曲大多是批量生产的。用最朗朗上口的和弦,选择嗓音最合适的歌手,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一番推广,迅速起到铺天盖地的效果。
但正因为这种简单,导致歌曲红得快冷得也快,至于歌手么,更像是工具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网红歌曲流传开来以后,我们很快就能在网上听到无数翻唱版本。说到底,歌太口水,谁唱都差不多。
另一个问题则是圈层化,比如部分偶像歌手的作品,几乎是不出圈的。虽然购买数据上非常亮眼,但基本都是粉丝群体的内部消化。看上去很热闹,但对大多数普通听众来说,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有些作品的存在。
前段时间,一位网红歌手翻唱的《Ring Ring Ring》突然爆火,我一听,这不是我上中学时听的歌嘛!还是S.H.E唱的。歌词里什么“爱的和弦铃”、“管他网外或是网内”也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懂不懂。
想听首好听的新歌,真这么难?说这个时代缺少人才,我肯定是不同意的。随着互联网的开放、技术手段的升级,今天的音乐人也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才是。
可惜,对机器的盲目依赖、对算法的推荐与迎合、过度相信工业生产标准化……这些都让我们失去了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活生生的,有创作个性的音乐人。
遥想当年,周杰伦的口齿不清,也是媒体批评的目标;他的和弦很多时候故意造成听觉上的冲突;歌曲的寓意有时也“不接地气”。像《止战之殇》唱反战,《爸我回来了》讲家暴,《梯田》讲环保,放到现在来看都是很新颖的创意。
可如果他是在今天出道,这些非常个人化的表达,在高度工业化、标准化的音乐流水线面前,还有机会吗?
今天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新闻。前两天周杰伦发布了新歌的前奏和MV,没有歌词,没有演唱,只有一段器乐演奏。一位UP主着急了,直接把这首歌续写完了,效果还不错,周杰伦还给点了个赞,网友留言“看把粉丝逼成了啥样”。
可仔细想想,也让人心里不太是滋味。周杰伦的粉丝这么熟悉他的音乐风格、走向,甚至能在精神上延续他的创作。可现在有那么多偶像歌手,谁能告诉我,他们的特色是什么?
责任编辑:李勤余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