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主题曲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会背,但作者是谁却少有人知

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是指公元220年曹魏篡汉280年西晋统一。

不过,从习惯上来说,人们更愿意将它前推到184年黄巾大起义。实际上,除了这次三国鼎立,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另外四次三国鼎立,即东魏、西魏、南梁,北齐、北周、陈,北宋、西夏、契丹,南宋、金、西夏。可是,论起知名度,显然是东汉末期的这次比较高些。说起来,这还要感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正是他将枯燥无味的史料通俗化,并虚构了吕布戏貂禅、关羽温酒斩华雄、诸葛亮借东风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才令彼时识字率不高的百姓们听之着迷,并自发地对其进行推广。史料记载,当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还专门将机变权谋俯拾皆是的《三国演义》大量抄印,将其当作军事教科书来教授女真高级将领如何用兵。如1629年皇太极反间计杀袁崇焕,借鉴的桥段就是“蒋干盗书”。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其拍成了电视剧,并搬上了荧屏,使其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当然,这也包括它的主题曲《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里需要备注一下,这首词并不是罗贯中的作品,而是清初的文学批判家毛宗岗父子后来加上去的。其版权的真正拥有者,晚生罗贯中150余年,乃明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被王夫之称为“千古第一诗人”的杨慎。

杨慎祖籍四川新都,其家族是蜀中极其有名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杨春、大叔杨廷仪是成化年间的进士,二叔杨廷平、三叔杨廷宣,是成化年间的举人,四叔杨廷历是荫补国子监生,五叔杨廷中式县学弟子。他的父亲杨更是了不得,虽然在杨慎出生时还仅是个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但日后却成为了正德、嘉靖这两朝的首辅。家学渊源,给杨慎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读书环境。不过,若论对杨慎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母亲,眉州籍云南提学副使黄明善之女。

我们知道,眉州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的老家,自古以来便文风浓郁。黄氏出身名门,文学素养自然很好。希望子女学业有成、光耀门楣,这是自古至今为人父母通有的想法。因此,黄氏对杨慎的教育十分用心。虽然她很早就病逝了,却给杨慎打下了受益终生的文学根底。据记载,杨慎曾仿作过《古战场文》和《过秦论》。其叔父读罢前篇,赞不绝口,称其为“神童”。其祖父杨春读罢后篇,则大呼“此儿丰骨不凡,吾家之贾谊也!”但和21岁就成为了汉文帝专聘的博士贾谊比起来,杨慎在他这个年纪,仕途就有些坎坷了。如1508年,20岁的杨慎赴京参加会试,其文章本已名列榜首,但因为考官的疏忽,这份试卷竟被烛火烧成了残卷,乃使稳操胜券的杨慎名落孙山。好在杨慎意志顽强,他控制了自己的烦躁情绪,决定从头再来。

苦心人天不负,正德六年,即1511年,勤学三年的杨慎一举夺魁,被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其殿试所写的策论《创业以武,守成以文》引经据典,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唐宋君王,给朝廷治国提供了一份可行的谋划。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李东阳、刘忠、杨一清等人读罢,均对这篇气势磅礴的雄文赞叹不绝。称之曰,“海涵地负,大放厥词,共庆朝廷得人”。

传说,皇帝御点杨慎当状元,一些考生听了不服,要求和他比赛。于是,皇帝遂令杨慎立于午门和天下人论战。结果,来挑战的人,包络和其父杨廷和的政敌、正德帝的贴身权臣江彬,都被才思敏捷的杨慎一一驳倒。于是,杨慎遂按惯例受封为官居六品的翰林院编修,自此进入仕途。然而,杨慎的运气不好,他遇到了明朝史上有名的昏君。血气方刚的杨慎看不惯,接连劝奏正德帝不要沉溺游乐而置天下于不顾。结果,奏章被呈送入宫后却如石沉大海,并未有丝毫回应。一气之下,杨慎遂以养病为由,撂了挑子,辞官回了四川老家。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年,直到正德帝猝死豹房。但杨慎不知道,他接下来效力的新君嘉靖帝更加难伺候。

史料记载,这位年仅15岁的新皇帝登基后,屁股还没坐热,就提出了“尊崇所生”,即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尊为皇帝、生母蒋氏尊为皇后,也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按照制度,继位的皇帝应该是前任皇帝的子嗣,并要称前一代皇帝为皇考。因此,嘉靖帝应该是明孝宗,即他的亲伯父朱祐樘的继子。这样,嘉靖帝就要称呼孝宗为父,称仍在世的张皇后为母。而他的父母则要被称为“皇叔父”、“皇叔母”。嘉靖帝不愿被纳入孝宗一脉,想保持家族的独立性,因此想追尊已故的父亲,即明孝宗的四弟朱祐杬为皇帝。这样一来,必然会扰乱明朝的统嗣体系,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因此,多数朝臣们都极力反对,包括一手筹划迎立嘉靖帝的首辅杨廷和。但嘉靖帝却不管不顾,执意要按自己的想法办。杨廷和争不过,遂愤然辞职。随后,嘉靖帝再召群臣议论此事。杨慎和其父一样,也是坚定的护礼派,故而领导群臣奋起抗争。嘉靖帝为了尽快结束争端,下了“杀一儆百”的决心。于是,杨慎先是被酷烈地杖责,然后又被罢官严惩。

明朝制度,充军分四等:安置、迁徙、口外为民、流放。流放又按戍地不同分为四类:极边、烟瘴地、远边卫、沿海附近。按时间长短,又分为两种:终身、永远。“永远”需罚及子孙。杨慎遭到的处罚就是“永远流放”。史料记载,朝廷给他安排的流放地是帝国的边陲之地,即云南永昌,也就是今之保山县。

为何选这么个地方?因为嘉靖帝根据听到的民谣“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推断,云南永昌是个远比雁门口外更加凄苦的地方。可怜杨慎一心为国为民,到头来却是这么一个下场。不过,对杨慎来说,这又是一个好事,因为正是这次贬谪使杨慎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精研文学。至于说杨慎的著作到底有多少?《四库全书总目纲要》记载说,杨慎生平著作四百余种。《明史》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不消说,这些著作必然会促进偏僻闭塞的云南之风气转变。实际上,在杨慎贬谪云南之前,云南全省只有二十多人著述论说。杨慎到达云南后,在当地官员的邀请下,他的讲学足迹遍布滇西,为云南培养了大批饱学之士,使云南的文学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写书著作蔚然成风。截至明朝灭亡的百余年间,已有一百五十余人写出了著作二百六十种。迄今为止,云南地区仍然保存着杨慎的纪念遗迹。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1553年,杨慎65岁。按照大明律法,谪戍者达到六十五岁,可由子侄后辈代替服役;超过七十岁就可以用钱赎身。但是,这条律法唯独不适用于杨慎,因为嘉靖帝依旧恼恨杨慎。故而,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和杨慎同一批被贬谪的大臣们都已被赦免归家,唯独他终不得还。四年后,也就是嘉靖三十七年,皇帝干脆派了专门的使者去监视他。杨慎彻底看清了自己的处境,悲愤地发出了一句呐喊,“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1559年,这位被称为有明一代最博学的大文豪逝世于异乡昆明,享年七十三岁。

参考资料:《明史·杨慎传》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