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让吉奥诺(Jean Giono,1895-1970)扎根于普罗旺斯的乡村,他的许多作品以普罗旺斯为背景,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主要有小说《山冈》、《屋顶上的轻骑兵》《普罗旺斯:骑士与薰衣草》这本杂文集收录了吉奥诺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创作的杂文、随笔和游记,构建了普罗旺斯风土湾的自然空间和想象空间。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莱克莱齐奥称普罗旺斯为“真理之地”、“哲学之地”、“最了解自我的艺术天地”。
《普罗旺斯:骑士与薰衣草》,作者: (法)让吉奥诺,译者:陆庆,版本:海天出版社2021年10月。
吉奥诺和普罗旺斯
位于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给世界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满山的紫色花园和连绵不绝的蓝色海岸,天空和大地之间充满薰衣草和海风的浪漫气息,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度假胜地。在吉奥诺的文章中,普罗旺斯刻上了明显的个人印记。与罗恩河左岸平坦的哈夫罗芳斯相比,这家的普罗旺斯,这位游客认为自己所知的普罗旺斯、吉奥诺更喜欢现代文明不占的丘陵绵延起伏的上普罗旺斯,更喜欢隐秘的国家,更喜欢拥有“烦人、可爱、温柔”的大地,热爱高山,讨厌大海,“有大海”
吉奥诺立足于家乡马诺斯克,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普罗旺斯地区特色。就像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一样,莫言有他的“高密度东北村”,他们都从故土汲取营养,建造了“真实梦幻”的文学天堂。他们既有本土性也有世界,属于世界,影响了一代读者。小时候受到吉奥诺影响的奥利维耶鲍桑(Olivier Baussan)从小跟着父母来到了普罗旺斯地区。他热爱自然和诗歌,沉醉于普罗旺斯及其气味,于1976年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护肤品牌“欧舒丹”。他直言:“如果我没有读过吉奥诺的作品,我就不会制作欧舒丹。”
法国当代小说家伊曼纽尔朗贝尔有两个吉奥诺,一个是真实的人,一个是作家,作家出生在战壕里,出生在其中的是不断探索“邪恶”问题的作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电视剧》,Northern Exposure)她认为吉奥诺的作品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找到光明,首先要挖掘黑暗。回顾吉奥诺的生平,早年由于家庭经济制约,16岁的他离开马诺斯克的学校,进入银行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20岁的吉奥诺被派往前线参加凡尔登战役,退伍后返回家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战主张被媒体歪曲,遭受了两次短暂的牢狱之苦。战争的残酷,挚友的死亡,和朋友们的决裂.这种暴力和黑暗深深地伤害了吉奥诺,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杂集《普罗旺斯》中写的自然风光不仅是田园牧歌,也是一种心灵映射,是真正的人性。正如这本书的翻译者陆波所说,吉奥诺写的普罗旺斯是“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想象共存的诗意空间”,也是“能够目睹人类悲剧的自然空间”。
张吉奥诺普罗旺斯人,孔丘学院院士,曾任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被誉为“法国20世纪最伟大小说家之一”、“写散文诗的维吉尔”、“自然诗人”、“法国生态文学开拓者”。
认知万物:感觉的力量
吉奥诺给自己想写的普罗旺斯起了“民意认知万物”的名字,可以说是其自然写作的要旨。他说:“普罗旺斯不存在。喜欢普罗旺斯的人喜欢世界上的一切,或者什么都不喜欢。”这里涉及的就是主观认知方式。他以“古老、充满热情、自然、亲情”的认知方式与万物亲近,通过“善意的研究和友好的交流”了解乡土的“高尚之地”,认为步行是最有效的研究和交流工具,行人运气好。他们有用身体品味生活的能力。吉奥诺的意图是用感觉和脚步感受相互交错,捕捉细微的极端,感知大地的真相。(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真理报》)他依靠植物、动物、男人和女人生活中最细微的皱纹,认识万物,创造了自己的艺术空间,完成了对现实的真正理解和超越。在吉奥诺看来,这种认知方式使人们成为“仍然是自己还是诗人”、“真正的人”。
吉奥诺在书上写道。"仅凭科学知识,人们什么都不知道."在他看来,科学知识太精确和冷酷,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面貌和万种温柔,只有顺应和理解它们,才能知道其全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科学》)他的文章赋予绘画感、隐喻和万物以人性。好像亨利米肖正在超越面向“虚拟”走向“道”的诗、空洞、玄妙和冰冷物质性的科学语言,强调事物的深度和真实的意义,探索看不见的真相。(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真理报》)远离法国宁静乡村的勒克莱尔齐奥,确定了这首“乡村水獭语”在异域转生的顺序,通过大师批评的艺术视野。
再次感受与审视吉奥诺笔下的普罗旺斯。勒克莱齐奥在其中感叹道:“吉奥诺令我着迷的——正如在福克纳那里——是人性的真实。”“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感官的力量,季节的节律,星辰的运行,血液的搏动,青春的舞蹈,以及死亡的本能。所有这些秘密,都不是来自上天,而是来自现时。”借助散文诗般、富有哲思的隽永文字,吉奥诺带我们领略了感官的力量、“虚”的力量。这一力量凝聚在薰衣草的芬芳中,荡漾在弥漫天地的紫色涟漪之中,它是河流“在世界上承载的情感记忆”,能够瞬时间在我们的灵魂刻凿出神奇的河床,它游走于天地之间,足以“把高山挪到平原之上”,足以涤荡一切心灵。这一切的奥秘更是来自“现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时间“只在手表的机件里流逝”,生命的意义也只在此时此刻闪耀。书中插图。
自然即人:寻觅自我的“悉达多”
勒克莱齐奥认为,吉奥诺所有的作品就是自然。他笔下的普罗旺斯变幻无穷,柔情万种,又天人合一,虚实相生。那里有花海翻腾的薰衣草,吉奥诺称之为“上普罗旺斯的灵魂”,有行走于绿色植被上的雨水,有让人心生醉感的空气,有飞虫的歌声、银鱼的舞蹈、苍鹭的高鸣,有“闪耀劳动光芒”的橄榄树、“象征生死循环”的草木,有错落相间的平原丘陵,有黎明显现的神迹,也有砾石、荒漠、风暴,有黑色的池沼、黏稠的热浪、龟裂的泥块、“太阳的残忍”、大地的悲剧……她是诗情画意的,也是严酷干旱的,是灵动活泼的,也是气势磅礴的。异域的色调、隐秘的光彩、空地上灵魂的气味、生命的循环流动……最终指向的是大地的真相。
吉奥诺借助自然生态符号,透过对细枝末节的审视,寻找的是“人性的真实”与自我的真谛。他笔下的自然就是人,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在他看来,“一座山不仅是以其高大而存在着,她也有重量,有气味,有动作,有魅力,有语言,有情感。一条河也是一个人,自有其喜怒哀乐,自有其爱情、力量、灵魂和病痛……”高山、河流皆为人,石头也有其生命,乡土和人类一样有它的“高尚之处”,而且这片乡土“很敏感,会感知最微妙的友情、最朦胧的温情和最亲密的动作。它会像孔雀一样开屏,会像鸽子一样咕咕叫,直抵你内心深处的愿望”。 他认为“所有的风景都寂静无声。我们只会得到应得的东西。”他笔下的自然既是芸芸众生,也是自我。
去倾听薰衣草那具有奇特质感的语言吧,去聆听一条河流的诉说,用那动物般敏锐的感官体察万物,在感官与思想、物质与想象的交织中去洞悉一切黑暗与光明……方能寻得自我,吉奥诺的“散文诗”可以说颇有返璞归真的意味。不禁让人想起赫尔曼·黑塞笔下几经世俗、品尝欲望、经历罪孽的悉达多,在历尽千帆后终于找到了“自我”本身。书中的船夫娓娓道来:“一条十分美丽的河。我爱它胜过一切。我时常聆听它,时常注视它的眼睛。我总能跟它学到许多。一条河可以教会人许多东西。”悉达多在第一次顿悟时也表示“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他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中”,他悔悟道:“我忽视了书中的语词。我把现象世界看做虚妄。我视眼目所见,唇齿所尝的仅为没有价值的偶然之物。”这些和吉奥诺的思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在提到故土“马诺斯克”时,他表示自己说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座城市,而是感官体悟到的“山冈与河谷的整片景象,以及大地的形态”,他对故土的认知不是凭借地理知识与抽象概念,不是停留在“语词”层面,而是一种深刻的互动与体察,他对自我的探求,是一种入世后的出离,是深受故土熏陶、见证人性的高尚与暴力之后看似静止的旅行,他和悉达多一样,用“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的心、侍奉和敞开的灵去倾听”,张开每个毛孔去感知旅途生活中那些最简单却依然保持神秘的事情、去感知“普罗旺斯”的自由与真相。
作者|陈可心
编辑|张进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