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死亡很有仪式感和宗教感。
特别是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当中,更是赋予了死亡别样的文化意义和形而上的哲学传统。而灵魂概念的演绎,则将所有国人对死亡恐惧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对永生的寄托与渴望。这种肉与灵的分离,对灵魂不灭与永生进行全新诠释,而鬼文化也成为国人精神信仰当中的重要支柱,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玄学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由灵魂概念派生而出的轮回理论,构成了鬼神观念的主体。但作为灵魂的中转站,鬼都则往往被视作灵魂的归处。而在我国,两处地方被视作灵魂的归处:一是泰山余脉蒿里,另一处则是鬼城丰都。但对于两者究竟哪处才是鬼都,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青蚨君从其鬼都说法的源头进行探源,为您理清鬼都文化的渊源。
泰山神祇:东岳大帝掌死的泰安鬼城
泰山鬼都说由来已久:古有“上有西安,下有泰安”之说。就是说,泰安乃“鬼都”。根据学者考证, 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学说盛行,而泰山距五行学说发祥地齐国较近。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在五行学说当中,东方属木,泰山被称为东岳,其寓意也就不言而喻。发展至东汉时期,由于道教的产生和普及,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而与泰山相关的民间传说中,专门挡煞制服恶鬼的泰山石敢当,也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至今,在广大北方地区,仍然有不少家庭将泰山石作为镇宅的器物摆件,摆放到客厅当中。
泰山主生死的观念由来久远。鬼文化在泰安地区极为盛行。汉魏时期就早流传的"泰山主死",并把它附会于嵩里山。
《汉书·武帝纪》:"太元初年,檀高里",颜师古注释:"死人之里谓之蒿里,字则高为蓬蒿之蒿,或者见泰山神灵之府,蒿里山又在其旁,即以高里为蒿里"。
而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当中,地狱观念的引入与泰山主死观念的逐渐融合:在唐末,十殿阎罗的说法已经基本形成,冥神系统当中的神祇,则由中国历史上清廉正直的官员担任。而也正是基于此,泰山也演绎成阴曹地府的雏形。而蒿里山神、泰安城的奈河(梵语地狱的音译)与岱庙,则构成了冥府的神祇系统。
泰安的鬼文化起源,是中国阴阳学说兴起和发轫的起点。而东岳大帝在道教神仙体系当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让整个泰山的冥神概念,有着仙风道骨的飘逸。
鬼都丰都:世俗概念中的归处
相较于泰山的氤氲朝霞和道家气派,丰都鬼城在整体感觉上则给人营造了阴森、压抑的氛围和感受。鬼城丰都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长江上游,被认为是“鬼国京都”。它是一 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时称“巴子别都”,它是从重庆顺游长江三峡的第一个旅游景区。
相较于中原文化的浩然正气,巴蜀素以鬼怪剑走偏锋。溯源鬼城丰都,大概有三个源头:一是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兴起于巴蜀之地,其广泛吸收古巫术与傩术等具有鬼怪色彩的仪式,因而被称之为鬼教。丰都地区则是五斗米道的活动中心,鬼都的说法不胫而走。第二个源头则是鬼帝土伯说。丰都曾为古代巴子国别都,川渝地区盛行的鬼帝信仰,在此留下深深的印记。环境闭塞的丰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幽都。三是阴、王成仙之说。葛洪在《神仙传》中就有关阴、王成仙的说法。传说在汉朝时候,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双双先后来丰都修炼,于魏青龙初年,成仙而去。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二人被人讹传成了“阴王”,即阴间之王。
从时间轴来看,丰都的鬼文化起源相较于泰山的掌生死相对较近,且在最初的文化系统上,并非与中原正统文化同根同源,其存在广泛的巫傩文化基因,别具巴蜀风情。
但是,丰都作为鬼城,其在世俗化的观念中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泰安。其在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其原因主要是佛教地狱概念的引入和了凡四训、玉历宝钞等劝世书册的流行。丰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幽深僻远的公众认知,让丰都本身就与地狱的阴森形成对应。这种民间影响力的集聚,最终拓展了丰都鬼文化的公众认知。而宋代之后,话本小说的博兴,又加剧了这种民间化的普及。
最终,丰都的鬼都地位,后来者居上,成为鬼文化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