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发病率很高。大样本研究显示,人格障碍发病率为3% ~ 10%(《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但是在国内临床上,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对人格障碍不太了解,缺乏认识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忽视患者的人格理想,错过诊疗。
我们采取的是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在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治中非常重视人格异常的识别和干预。
我们发现,大多数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异常。特别是偏执型人格最常见,敏感,易怒,容易把别人的好意视为贬义。但是,当他们的感情平静下来,认知有一定的理性时,又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病情继续发展,人格异常不能及时干预,很容易发展成偏执型人格变化。如果超过18岁,又达到症状标准,就有可能被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人格理想没有意识,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应对。(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不小心会激怒孩子,恶化亲子关系,恶化病情。
我们拍摄了重点介绍偏执型人格障碍知识的科普视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点击浏览:怀疑、怨恨、偏执人格的特征是什么?
主流精神医学和心理学认为,人格障碍形成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效果有限,很难完全纠正患者的人格异常。
我们的深度催眠临床心理干预可以大大缓解人格变化,甚至人格障碍,但目前技术很难复制,只能服务少数人。(大卫亚设)。
而且,该技术的效果也取决于患者的合作程度。青少年人格偏差严重、自以为是、自我反省能力不足,难以与催眠治疗师建立信任关系,心理干预也很难。
因此,人格变化和人格障碍预防非常重要。父母至少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防止孩子患上偏执型人格障碍。
第一,父母要学习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科学、家庭教育理念,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偏执型人格敏感、多疑、难以信任别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很多重叠的心理创伤,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之下,易受灾难性思维的伤害,无法忍受自己受到伤害的担心。(莎士比亚)。
这种重叠的心理创伤往往来自初级家庭、父母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第二,父母首先树立榜样,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孩子也是这样做的。
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遇到挫折和矛盾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他人,只感到自己的痛苦和委屈,甚至采取极端的行动报复他人。
照片来自网络
自住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受到后天教育环境的巨大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父母的示范、感化和积极指导。
很多成年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有狭隘的人格,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特别是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在家庭中掌握主要话语权和经济来源的男性。
他们不能接受家人的建议或意见,甚至基本的尊重,经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家人,所以很容易给妻子和孩子造成重叠的心理伤害。而且,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使孩子也有偏执人格的危险非常高。
如果没有发生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这些父亲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自我反省,也不会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但是,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如果父亲发现孩子的病与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有关,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感动。受对孩子们本能的爱刺激,他们可以恢复一定的自我反省意识,人格理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我们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林静、他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父亲是当地医院的领导,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然后他在单亲家庭长大,妈妈拉着他。
所以在他的观念里,男人应该在外面赚钱,努力工作,孩子交给妻子就行了。他很少陪孩子,经常回家的时候散发着酒气,甚至把朋友们叫来,彻夜胡闹。(莎士比亚)。
林成的妈妈很生气。斥责了丈夫。“如果你因为喝酒住院了,我不会在乎你的!”
以上情景在林政成长过程中反复出现。他对父亲很抵触,经常有恐惧感,想起父亲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全身插满管子,母亲真的没有照顾他,家里失去了支柱。(莎士比亚)。
当我们在深度催眠中找到这些病理记忆,并详细告诉林静父亲时,他非常震惊。他意识到自己从成长经历中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与朋友交往喝酒对孩子们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他回去对儿子说:“爸爸要戒酒了!“这条森林路和妈妈都吓了一跳,感觉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后续患者母亲不仅孩子的父亲真的戒酒了,而且对她的态度大转180度,开始珍惜她。
因此,成年人偏执的人格障碍不一定完全无法纠正。如果不能得到深入的心理干预,家人的明智应对、指导就很重要。
如果不知道丈夫的金牛星、固执、自我反省,似乎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母亲应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好不要总是抱怨或指责。
我们首先要带头反思自己的不足,不知道自己是否给丈夫造成了客观的心理伤害,不重视丈夫的情感诉求,忽略了他对家庭的贡献和奉献。
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足,可以先主动、真诚地向他们表达歉意,认可他们为家庭作出的努力。这往往会使另一半感到惊讶和欣慰。当他们感到被理解和重视后,此时再给予积极引导,带动他一起自我反省,才更有可能成功,逐渐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加快孩子康复,或者更好地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的问题。#精神心理# #抑郁症# #偏执型人格#